在传世文物当中,有着大量衣着各异、形态不一的玉雕童子。由于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这类作品极其相似,考古发掘材料中又未见有玉雕童子出土,古文献中也很难见到有关琢制玉雕童子的记载,因而,鉴定工作亦有一定的困难。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一批古代玉雕童子,其中有一组确系宋元时代的作品,研究这组玉雕作品,对了解玉雕童子的制造历史,推动鉴定工作的开展是不无益处的。

玉雕童子制作年代

由于缺少科学发掘的同类作品作佐证,确定这组童子的制作年代,便只能依据绘画、雕塑、瓷器及现已掌握的玉器的时代特征来综合考察鉴定。经过鉴定,初步确定这组童子分别为宋、辽金、元等时代的作品。各时代的作品,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宋代玉雕童子

第一类为仿唐代飞天童子,例如青玉披帛童子,长5.2厘米,宽3.8厘米,厚1.3厘米。童子身穿交领长衫,肥裤腿,呈侧卧状,一腿伸直,另一腿后踢,左臂曲于胸前,右臂插于腰际,双手持长披帛,弯转飘绕于上体,形似唐代玉雕飞天。过去,曾有人视此件为唐代作品,主要依据是它的布局与唐代玉雕飞天相同。但是把它同唐代玉雕飞天认真比较,则能看出它并不具备唐代玉雕飞天的特点。唐代玉雕飞天的基本特点是:脸形较胖;上身多为裸体;衣褶多而长,呈弧状,有些还裹在身上;身旁缀以三岐云。近年来,东北地区发现了金代石雕飞天,说明飞天类作品在唐以后仍广为流行,不过艺术风格已有改变。同时,金代石雕飞天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鉴别同类艺术品的重要依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这件青玉披帛童子,既不具备以上列举的唐代飞天的特点,也不同于金代的飞天人物造型,其刀法古拙,沁色深重,观其形制,去唐不远,确定为宋代应是无疑的。

image

图一宋仿唐代飞天童子长5.2厘米,宽3.8厘米,厚1.3厘米青玉质,通身有褐色沁。为圆雕,作侧卧状披帛童子。童子大眼直鼻,额顶留发髻。倒八字眉,上身穿交领长衫,下着肥腿裤,双手持飘绕长披帛,一腿直伸,另一腿略翘起,形似飞天。

第二类为攀枝童子,例如白玉攀枝童子,白玉质,有褐色沁斑,施圆雕技法。童子头顶留发一撮,脸较平,三环式开脸,眼、鼻、嘴凸起。肩部有一披风,长带结于背后。赤膊,手腕带镯,双手攀一枝。枝在童子头部分杈,长杈后弯,一长叶自童子后背垂下,夹入腿间,弯于臀下。在宋代,童子攀枝作为一种吉祥题材,已普遍应用于艺术品中,生活中亦有仿行。

第三类为行走童子,例如白玉行走童子,童子后脑极大,向后呈椭圆状,头顶双发辫分向左右。一手横于胸前,另一手于身后持一球状物。身向前倾,穿无领对襟衣,敞胸,背后结一绳结,外衣刻有“*”形纹,细袖。手只有形,并用几道简单的阴线表示手指。肥腿裤,裤饰“”形斜方格锦纹。两腿一前一后如奔走状。这类作品,宋代较多,一般童子手中都拿有玩具,以持球为常见。这件童子的头形,上半部大,下半部小,颅顶圆而后脑凸出,头型与1958年镇江出土的宋代泥塑童子相同。所穿宽边对襟敞胸衣,在宋代瓷器童子图案中亦属多见。据此,这件玉雕童子定为宋代作品,似不会有什么问题。据文献记载,打球本是宋代军中游戏,后又发展到民间,且为儿童所喜爱。宋代民间的踢球活动,在宋代文人笔记中有所记载。宋人画有拍球图,《事林广记》中画有元人踢球图。由图而知,当时的球面是用几块皮子缝制的。传世宋代玉雕童子所持的多是这种球。

第四类为执荷童子,例如白玉执荷童子,高7.2厘米,宽2.8厘米,宽边对襟衣,衣上饰“”形斜方格锦纹,细袖。手似带镯,腹前结带,带飘向身后。大肥腿裤,下露双脚,手举荷花于头顶,荷叶上有细线叶脉。

image

图二宋白玉执荷童子高7.2厘米,宽2.8厘米玉呈暗白色,雕一童子,着细袖衫、肥裤,外罩一长马甲,马甲上刻方格“米”字纹。童子头向左侧,露右耳,双手举莲花一枝,花朵置于头顶。五官表现简单,以少量的短弧线表示衣纹。衣、裤、马甲等装束在同类作品中多有出现。

宋代玉雕持荷童子很多,这与流传的佛教故事“鹿母莲花生子”有关,也是当时社会生活在玉雕艺术中的反映。据文献记载,北宋都城汴梁有七夕前后折荷花、荷叶的习俗:“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又少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东京梦华录》卷八)这一时俗到南宋时仅见于儿童:“市井儿童手执新荷效摩罗之状。”(《梦粱录·七夕》)“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执荷叶,效颦摩罗。”(《武林旧事·占巧》)据此可知,玉雕童子手执荷花,正是这一时俗在艺术作品中的反映。

宋以后,历代玉匠仿效这一题材,制作了许多玉雕执荷童子。在不了解宋代童子雕琢特点的情况下,用鉴别荷叶、荷花的方法,能较准确地从众多的玉雕童子中鉴选出宋代作品。1974年,浙江衢州出土了一件宋代玉雕荷叶杯,此杯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南宋玉雕荷叶、荷花纹饰特点:杯为荷叶形,杯内荷叶脉络由单阴线构成,呈伞状直线向外放射,至顶端分出短直线杈。杯柄雕成折合荷叶形,状如蚌壳,边缘呈齿状。叶脉由单阴弧线刻成,自中心向外放射。荷花花心较大,如莲蓬状。这三个特点,在宋代其他玉器和瓷器中也表现得很突出,所以可作为鉴别宋代玉雕的重要依据。上面列举的白玉执荷童子,依据荷花童子的衣着特点,可定为宋代作品。

第五类为舞蹈童子,例如白玉练武童子,高5.5厘米,宽3.2厘米,圆脸,方鼻,额顶一撮发,脑后长发。穿圆领衣、肥裤。右手上举于头侧,左手握拳抱于腰际,左腿前弯,右腿于左腿下踢出。这件作品,在开脸、衣褶处理及雕琢方法上同前四类风格一致,无疑也是宋代作品。作品刻画的童子练武动作,可能是当时戏剧舞蹈中的动作。宋代,童子戏和童子舞很流行,《都城纪胜》等书中多有记载。目前出土的宋代泥塑舞童已为数不少,玉雕中有这类作品是很自然的。

image

图三白玉练武童子青白玉质,有绺及褐色沁。人物身着宽敞衣服,头戴长帽,面带微笑,作奔跑舞动状。人物刻画简洁,生动传神,类似宋元书画中的婴戏图。

二、辽金玉雕童子

这组玉雕童子中具有较鲜明的辽金时代特征的作品,仅有骑鹅童子一类。例如青玉骑鹅童子,高5.4厘米,宽3.3厘米,玉质已沁成土黄色,局部呈褐色。童子穿圆领衣,衣褶长而微曲,用阴线雕出,窄袖。童子骑于鹅背,双腿屈于鹅身两侧。脑顶部无发,额头两绺长发分向左右,自耳背垂下几抵于肩。所骑之鹅,曲颈,垂头,长喙贴于颈。童子右手持花一枝,扛于肩上,花为四瓣形,边缘呈齿状,大花心。作品沁色深重,可见制造年代久远。鹅的雕法与金代玉雕春水玉鹘捉鹅的风格相同,其时代当不晚于金。又童子的发式与库伦一号辽墓壁画中契丹人的发式相同,因而很可能是辽代作品。

image

图四 辽金 骑鹅童子 白玉质,有黑褐色沁。人物体态丰满,手持一个莲蓬,骑在鹅背之上,神态自然,造型简洁朴实。

三、元代玉雕童子

元代作品很多,现选择三件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作品介绍如下:

第一件为戏傀儡童子,高6.5厘米,宽5厘米。镂雕山石,山石背面玉质极白,中心部位雕浮云一朵。山石前有树一棵,细枝大叶,结有十果,果上各有一阴刻“十”字。树干利用玉皮原有黄色巧作而成。树下二童子,左边一童子穿对襟宽边外衣,敞胸,跨下一玩具马头,右手扬鞭,双髻结于两耳之上,小嘴,楔形鼻。右侧一童子亦穿宽边对襟衣,敞胸,一足踏地,另一足抬起。左手执一傀儡。傀儡起源很早,宋代傀儡戏已相当流行。

这件玉器背面所刻云纹有鲜明的元代风格,玉表面多留玉皮颜色,亦为元代玉器的特征。尤其明显的是树上果子表面都刻有“十”字,与金元时代某些玉器上松球的雕法相同,因而该作品宜定为元代制作,当然也不排除其时代早于元代的可能性。另外,童子所跨的玩具马头,一般后面接有轮子,马身则不易见到,这种玩具在元代已出现。

第二件为白玉行走童子,高7厘米,宽3.5厘米,鼻略呈三角形,头顶三绺发,一绺居中,两绺分向两边。短颈,身穿无领对襟衣,敞胸,上衣饰“*”形纹,肥裤腿,一长带自腰部拖下。两腿一前一后呈行走状,手带镯,细袖,袖口同手一样粗,一手胸前扶襟,另一手举鞭,鞭甩于脑后。《蒙鞑备录》记载元人发式:“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在囟门者稍长则剪之,两下者总小角,垂于肩上。”郑所南《心史大义略叙》解释:“三搭者,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剪短散垂。”这件玉雕童子衣着及雕法同前面所举宋代童子相似而略有变化,发式与所谓小儿三搭头近似,因而应定为元代作品。

第三件为白玉系带童子,高4.1厘米,宽2厘米,褐色沁。直鼻、小嘴、脑后两撮发,头顶一撮发,发上有一阴刻“十”字。身穿长袍,腰系长带,腰带之身后部分有五节,似带板,腹前打结。袍两侧下摆向后卷,并有螺旋形阴刻饰线,细袖。腕部似带镯,右手置胸前,左手持瓶(又似葫芦)举于脑侧,瓶口向下喷出云雾,云雾呈重叠“人”字状,两端向外翻卷。这件作品保留了大量宋代艺术风格,尤其云纹酷似宋、金时代工艺品的装饰云纹,但袍后所饰螺旋线同元代龙螭所饰纹饰相同,发顶的十字纹及发式则更接近于元代,当为元代早期作品。

image

图五元玉持花童子宽3.5厘米,高7厘米玉料青白色,间有褐沁。童子圆雕,身穿短衫,一手持花,一手托罐,双腿交迭,面带微笑,发髻中分。

玉雕童子流行的社会背景

宋元时期玉雕童子种类之多,反映的生活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除前面列举的几种之外,尚有架鹰、蹴鞠、博古等题材的多种玉雕童子。这类玉雕制品的流行有它的社会背景:

第一,工艺品向市俗化方向发展。宋统一全国后,结束了自唐中叶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出现了全面复兴、繁荣的新形势。由于工商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这一变化反映到艺术领域,便是民间艺术的迅速发展,工艺品的制作向市俗化的方向发展。

唐以前的工艺美术,多以帝王显贵和地主为服务对象。至唐代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变,但直接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仍很少。到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消费水平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各种工艺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宋代许多工艺品就是专门为市民阶层生产的。《东京梦华录》记北宋都城汴梁“及州桥之西……纸画儿亦在彼处,行贩不绝”,“及有使漆、打钗环、荷大斧斫柴,换扇子柄……举意皆在目前”。《武林旧事·小经济》记当时杭州小商品中有“纸画儿、扇牌儿、印色儿、诸般儿、屋头挂屏、剪镟花样、转鸽铃、风筝……”等各色工艺品,其中许多是专门为市民生产的。玉雕童子中执球、执荷、行走等题材的出现,就是当时工艺品向市俗化发展的一种表现。

第二,童子题材在艺术品中广泛采用。在工艺美术向市俗化发展的过程中,童子题材因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它所表现的生动、活泼、吉祥、喜庆的审美情趣,不仅为广大的市民阶层所欣赏和喜爱,而且亦为上层社会所接受。因而,童子题材的各类艺术品,日渐拥有广阔的市场。

宋元时期,工艺美术创作以童子作题材的已相当普遍,如宋人李嵩的名作《货郎图》,逼真地描绘了一组观看、争购玩具的童子。宋人《闹学图》则以洗炼的笔法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学校里顽童闹学的情景。宋瓷中更出现了大量以童子为纹饰或造型的器皿,而泥塑童子、金质童子、玉雕童子等也应运而生。童子题材的作品不仅流行于市,而且出现在宫廷服饰上。《宋史·舆服志》载:“……宋制尤详,有玉有金……各有等差。玉带不许施于公服。犀非品官,通犀非特旨皆禁。……其制有……荔枝、师蛮、戏童、海捷、宝藏……”

童子题材作品中引人注目的是磨喝乐的制造。《东京梦华录·七夕》记北宋都城汴梁:“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值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其注引金盈之《醉翁谈录》四:“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罗"。”

image

随着磨喝乐制作数量的增加,做工也更为精致,不仅装潢贵重华丽,材料选择也更加讲究。有些一改泥塑土偶的原形,采用金、玉、象牙等贵重材料制作。塑卖磨喝乐的习俗,从民间发展到内廷,作品从泥塑发展到用金、玉、象牙等雕制,从而推动了工艺品生产大量采用童子题材。

玉雕童子的制造特点及鉴别方法

宋元时期不论瓷塑、泥塑还是金玉雕制童子,皆具清新活泼的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与周秦汉唐的雕塑作品迥然不同,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元时期的玉雕童子,雕法一般比较简单,五官、手指、衣纹多用简单阴线勾出,直线、弧线运用较多,不见沟状线。童子各部位具体特点如下:

1.法式

宋代玉童有发式

(1)头顶一撮发,似短缨,用细密阴刻线表示,线条雕刻有力,粗细得当;

(2)头顶有两撮头发分向左右两侧;

(3)头顶有两短辫分向两侧,后脑留发或不留发。

辽代玉童头发式

辽代玉童头顶无发,前额顶部有两绺长发向两侧分开。

元代玉童头发式

元代玉童发式或为一撮于头顶,或头顶一撮发,两旁又各一撮。有些头顶的头发上有一阴刻“十”字,有些发上有一阴刻“”形线。

2.眉

细阴线刻成,长短不一。有些短且呈“八”字状,有些眉毛细长并与鼻相连接。

青玉质,微有红褐色沁。玉雕呈片状略圆,中间雕一个行走的童子,身着花格宽衣,神态真实、自然。人物周围镂雕花卉纹。

3.鼻形

雕法简单,大致有以下几种:

(1)直鼻,似短棒隆起,鼻头与鼻梁同高,鼻头略圆;

(2)楔形鼻,上端窄下端宽,由额头起自然通下,无明显鼻翼;

(3)凸鼻头,鼻头凸起,稍圆,鼻梁略低于鼻头,鼻翼不明显。

4.五官

五官结构较简单,但形式颇多,有以下十余种:

(1)用阴线刻出眉与鼻形,鼻上端与眉相连,连接处用阴线刻弧线表示眼。嘴部雕一椭圆形圈,中间凸起,凸起处中部雕一横线;

(2)眉、鼻、眼与“(1)”同,嘴部略有变化,嘴与鼻同宽,鼻与嘴唇间剔下;

(3)眉、鼻、眼、嘴与“(1)”同,眉上有两道短阴刻线,呈“八”字形;

(4)眉与鼻相连,上下眼皮用两道阴刻线表示,中间凸起眼珠。阴刻椭圆圈凸起嘴,上下嘴唇间有一阴刻线;

(5)眉与鼻相连,两道阴刻线表示上下眼皮。嘴与鼻同宽,嘴角与鼻翼为同一条线刻成,嘴唇与鼻间剔平。此种形式仅见于元代;

(6)眉、鼻、嘴与“(4)”同,双眼为两个椭圆形圈,两眼眼角引出短阴刻线;

(7)双眼及嘴部为三个凹下环形区,区内中部凸起,其上有一阴刻短线,分别表爪眼和嘴。“八”字形短眉;

(8)双眼及嘴部为三个环形区,三区交接处凸起鼻子,雕法与“(7)”略有不同;

(9)椭圆形双眼,楔形鼻,嘴仅为一弧线,此种雕法见于元代;

(10)椭圆形双眼,单阴线雕侧形鼻,嘴的轮廓线与鼻翼线相接;

(11)开脸较为复杂,眉眼用线条较多;

(12)用双曲线表示眉、鼻、面颊,小圆圈眼,阴线刻眼角,嘴用两道阴线表示。见于金代;

(13)眉一端与鼻相连,另一端与外眼角相连,不封闭圆形眼,嘴部亦为环形。

5.上衣种类

(1)背心。《西湖老人繁胜录》记:“御街扑卖磨罗,多著乾红背心……。”穿背心的童子一般手上都带镯;

(2)交领或圆领短衣,窄袖,衣褶用几道简练的阴刻线表示。手部刻画简单,宽窄与袖齐。手与衣袖相接处有两道阴刻线,似为镯。衣上带有“*”形或斜方格锦纹;

(3)对襟敞胸衣,不系纽扣,衣下摆向两侧分开;

(4)长袍。

6.裤

一般裤腿较肥大,有的饰有“*”形纹,褶极简练。有两种雕法,一种为短粗直线(多为三道),另一种为长曲线。

7.所执荷叶

同明清执荷童子比较,荷叶有以下几个时代特点:

(1)花、叶较多,荷枝多用钻孔法镂雕;

(2)荷叶边缘如齿,叶脉细且长,少分杈;

(3)折合的荷叶如微开的蚌壳,张开的荷叶边缘一般分四部分,但不如四瓣海棠式明显;

(4)花心较大,为莲蓬式,花瓣层次较大,其上刻有阴线脉。

传世的玉雕童子鉴定方法,目前仍需进一步探索,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组宋元时代的玉雕童子,在制作方法和艺术构成等方面提供了一些有助于鉴定年代的新材料。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