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相信,玉雕是匠人与玉石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方美玉,需经匠人数年磨砺,方能将天地灵气凝于方寸之间。而在当代玉雕界,有这样一位以翠青为诗笺、以花鸟为辞章的匠人——殷小金。他的作品,既有江南文人的雅致,又饱含对自然生命的敬畏,每次欣赏他的作品,我都能被那一抹翠色所震撼,仿佛能听见蛙鸣虫语、嗅到荷香拂面。业界称他为“翠青第一人”,而我更愿称其为“玉中诗人”。

image

翠青雕琢,方寸之间见天地

殷小金生于江苏扬州玉雕世家,17岁执刀学艺,从大件雕刻起步,却在机缘下转向小件创作。这一转折,成就了他“以小见大”的艺术格局。2011年,他创立“小金玉艺工作室”,以翠青料为媒,将花鸟题材推至新境。

image

翠青料以其色泽清透、玉质温润而著称,却也因易显瑕疵而成为匠人手中的挑战。然而,殷小金却独具匠心,将这份“缺陷”转化为创作的灵感源泉。他巧妙地运用翠色为叶,白玉为花,更借皮色之妙雕琢虫鸟之形,让玉石本身的纹理成为画面中不可或缺的天然留白。

image

从业二十余载,殷小金以翠青为墨,将花鸟鱼虫的灵动之美凝固于玉上:《大吉祥》中,翠色蜿蜒如莲茎轻舞,白肉化作游鱼摆尾嬉戏,此作荣获2012年中国玉石器“百花奖”金奖;《相濡以沫》则以双鲤相依的深情姿态,摘得“国石杯”与“陆子冈杯”双料金奖。众多荣誉的背后,是他对翠青玉“翠白分明”特性的极致追求与运用——翠色宛若荷塘碧波荡漾,白肉恰似初雪凝枝,而他以刀为笔,让生灵在玉中仿佛拥有了呼吸,栩栩如生。

image

在我看来,殷小金的成就,绝非偶然。他深谙“工在玉外”之道,既承袭扬州玉雕的细腻工笔,又融入写意山水的灵动,让传统题材焕发新生。他的刀下,没有一块玉是“废料”,只有未被唤醒的诗意。

image

诗性雕刀:在传承中守韵,于创新中传情

殷小金的作品,总蕴含着一股“未竟之美”。他擅以简洁线条勾勒意境,用虚实相生的布局引人遐思:一片荷叶半卷,蜻蜓振翅欲飞;几笔水波微漾,锦鲤隐现其间。这种“留白”并非技法之简,而是匠心独运,将观者引入画外之境。

image

他的创作理念,始终围绕“以巧思补天工”。面对玉料的绺裂或杂质,他常以虫鸟栖枝、藤蔓缠绕等意象巧妙化解,既保留玉材本真,又赋予其故事性。正如他所说:“玉是自然的馈赠,而匠人只需做自然的译者。”

image

殷小金深谙扬州玉雕“空、飘、细”的精髓,却拒绝复刻旧式程式。他将荷叶的卷曲弧度暗合黄金分割,雀鸟的羽翼线条融入现代几何美学,甚至借鉴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捕捉生灵最富张力的动态。这种创新绝非浮于表面,而是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现代审美的巧妙融合。

image

在其代表作《五子登科》中:五只雏鸡嬉戏于太湖石间,石纹肌理既保留传统镂雕技法,又通过简化线条增强立体感;雏鸡的喙眼、爪距皆以毫米计,却因神态各异而充满童趣。这种“以简驭繁”的手法,恰如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的交融——既有宫廷玉雕的精工,又具文人雅趣的写意

image

在我看来,殷小金的翠青花鸟虽看似轻盈,实则沉淀着二十余载的修为。每一刀都是对传统的致敬,每一件都是对未来的期许。他既不像传统匠人般拘泥于形制,也不盲目追逐现代抽象,而是在诗性想象中寻找玉与人的共鸣。正如他所说:“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制玉理念,来完善玉材本身的不足,并赋予其主题与思想。”这或许正是其作品灵动、细腻、含蓄的根源。

image

玉雕之美,需亲眼所见、亲手所触。04月28日下午15:00及晚上20:00,殷小金将携代表作亮相藏玉直播间。届时,他将与玉友们分享翠青料的选材心得、花鸟题材的构图秘辛。我们不仅能近距离欣赏翠青佳作,更能透过镜头,感受一位匠人如何将岁月沉淀为玉上的永恒。

image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玉雕大师,当如殷小金这般——以刀为笔,以玉为笺,既书写着千年玉文化的基因密码,又谱写着当代匠人的精神诗篇。04月28日,愿与诸位玉友共赴这场翠青之约,在玉雕的方寸之间,聆听自然与匠心的和鸣,共赏“翠色生灵,玉上春秋”。

image

部分拍品一览

image

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 直播预告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