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5日,“独辟蹊径——何马雕刻艺术传承展”在福州三坊七巷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
为了这场个展,何马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准备了一百多件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是从藏家的手中借回的。这样的规模实属少有,对何马而言,此次展览不仅是他三十余年艺术之路的总结,更是一次与雕刻艺术的重新对话。
今天开幕的传承展共分为 “琳琅悦目”、“玉言布畅”、“顺理成章”和“薪火相传”四个主题展区。展品涵盖寿山石、翡翠、仙游石、黄蜡石、鸡血玉等多种材质,以写实、装饰、意象、装置等多种手法创作的圆雕,以及形制独特、匠心独妙的印钮作品,通过作品实物以及文章、事迹报道图片结合的形式布展,集中展示了何马先生从艺三十年来的创作和研究成果,“薪火相传”展区主要展示受何马先生影响的雕刻家作品,呈现何马大师的艺术传承脉络。
何马的许多创作理念在玉石雕刻界,乃至在全国工艺美术界均产生了深广的影响,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学术风气,评论界誉其为“何马风”。何马的影响力有目共睹,在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中原大地,何马的影响力更是恒续三十余载。玉石铺子新媒体日前曾刊发华夏玉文化研究院院长江富建所撰{妙得天趣,何马先生返璞归真的玉雕美学之核心}一文提及之详实。
2015年10月,何马一行访问(独山玉巨擘)玉神工艺
新千年初期,何马与南阳玉雕求索人(刘晓强、王东光、马铁军和李海奇等)合影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东光与何马合影旧照
得知玉石铺子一行南下福州观展,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东光特意叮嘱我们要顺带祝福与何马:
“独辟蹊径——何马雕刻艺术传承展”消息一经发出,就吸引了国内玉石行业的高度关注。【独辟蹊径】的主题吸睛无数,“何马雕刻艺术”到底是如何独辟蹊径的?不少人提出疑问。
在今天的开幕式上,此次展览的学术支持人张锠一席话似乎让我们得到了答案。张锠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内著名雕塑家、“泥人张”第四代传人,他的讲话让大家惊呼“收获大”、“太能讲了”、“听的过瘾”……
此次展览学术支持人、清华大学美院教授张锠发言
是日,玉石铺子刊发此次展览学术支持人张锠的一篇文章,顺着张教授所谓的文脉,大家可以试着找一找「何马雕刻艺术的“独辟蹊径”之所在」。
且看张锠教授一文:
何马出生在闽东海边的农民家庭,从小就体验过捏泥、画画、雕刻的乐趣,高中时在福州接受了良好的美术教育。在他九十年代初期的寿山石雕作品中,已经显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独特的思考。1997年,何马随我学习“泥人张”技艺,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雕塑专业进修,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专业基础课浮雕、园雕专业;创作课泥塑、木雕、石雕、金属工艺和艺术理论等课程,各科均取得优异成绩。使其艺术理念、创作思维、审美追求,以及艺术表现都得到质的提升,为其创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何马作品的创作题材相当广泛,静物、植物、器物、动物、人物均有涉及,这是由于他养成随时随地观察身边事物,并用速写方式记录的习惯。例如他的静物类作品枯木、果蔬、糕点、贝壳、叶片、种子、水珠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如农家民俗风貌、农人生活场景、农具、牲畜等;再如类似出土器物的系列、人物系列、鸟类系列等都是源于他的日常生活所见。
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极其灵活,无论是写实、装饰,还是写意的形式语言表达,都能自如地表现,使作品呈现变化多样的形式效果。例如,以写实手法创作的各类静物,达到超写实的乱真以装饰手法创作的印章、把玩件、人物园地等作品,呈现立体造型的形式美。代表作有《龟钮》、《把玩式印章》、《投石问路》等;以写意的手法创作的人物、动物等题材作品,更是巧妙地意象表现烟火、水、光影等的视觉效果。创建“刀触”雕刻的意蕴内涵。他的雕刻技法不仅适用于软质的叶蜡石,还可运用于白玉、翡翠、黄龙玉、鸡血玉、琥珀、黄蜡石等多种宝石类的硬质材料。
他的作品艺术内容涉及广博,不仅有反映民俗、民生、民情、民趣的,也有呼吁生态保护,善用资源的……更在他近几年的作品中,创作对人生价值赋予哲思,具有内蕴丰富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使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比较好地结合,多层面地通过艺术形式的艺术构图、艺术技巧与艺术语言,巧妙地运用材料载体生动而鲜活地表现了不同题材内容的创作需求。
何马还善于理论总结,多年来一直有文章发表及各类讲座。他推行的雕刻表观技法——“素描法”,他以自身的深切实践,结合院校美术教育和民间技艺传承的优点,通过近三十年系统完善,已被广泛采用于玉石雕刻行业,尤其适合于玉石雕刻专业的基础培训教育。何马作品《流形化势》的创作方法论,是充分消化写实、装饰、写意的基础上,融合具象、抽象、意象的综合型创作方法。他常用古诗的方式,把创作感悟提炼成五言、七言,像顺口溜或谚语,朗朗上口便于流传,不少像禅门的偈颂,发人深省·····
何马作品的表现形式、技法、作品内容都离不开一个人的思想。何马的独特思考是多层面的,仅就玉石雕刻而言,深入分析玉石的形状、色彩、质地、纹理与感情色彩的关系,运用材质语言和造型语言来传达对人和大自然、社会以及身心关系的思考。
何马印纽作品《花花世界》他善于发掘作品的趣味性,运用比喻、借喻、隐喻等方法来传达思想,从多角度来引导观看者的思考。从他的以前到现在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思考有个从浅到深的渐进过程,大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1、形式层面,再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象而引人注目,以此启发从艺者就地取材,采集适合自己创作的素材;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真正实现了因材施艺;融合环境的多种展示方式,拓展生活空间和观赏视野等等。这也是比较接地气的解决生计的技能层面。
2、体现真善美的内容层面,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言论,都能领略到他的真挚情怀。早期有一部分反应世态的作品,是他当时经历的述说。仿真写实的小品体现他的涉世态度逐渐转向风趣而坦然。1998年以后的作品主要提倡充分合理的利用玉石资源,并以作品、文章等方式提供可行的办法。近十年的作品趋向人生的哲学思考。
3、开发思维层面。例如他在同济大学讲的《寿山石雕创作的思想维度》。其实他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启迪思想,开发思维的功能。如《非常辣》《超于像外》、《雕过的杜林石》、《牛》、《假砖》、《榛论》等等。
另外,何马还具有雕刻以外的多方面素养,如书法、篆刻和诗歌等,这对提高雕刻者的审美,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增加作品的文人气息起到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015年,何以“琢磨在修行途中”为题在华夏玉文化大讲堂分享
几十年如一日,何马在潜心研究各类玉石艺术用法的同时,还注重自性的修为,他曾以“琢磨在修行途中”为课题讲座。何马不但是创作型的,也是思考型兼具理论性的艺术专业人才。更是个实实在在的手艺人,真善美的践行者。他的作品、·论值得大家关注和推广。
事实上,业内对何马的职业或者标签难以下一个准确和精准的定位。何马的职业或许真的不是一个寿山石艺术家的头衔就能够概括的,要真正认识这位对人世间有感悟、怀抱着热情的创作艺术家,我们可以跟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锠教授的文章慢慢看、细细品。
看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锠教授对何马的评议,你知道“何马雕刻艺术”到底是如何独辟蹊径了吗?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