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印章该有的样子
如果你想要一枚印章,很多人首先会想应该刻什么内容,这个内容就聚焦在印面的设计上,用什么样的石头,请什么样的人刻。你脑海中印章该有的样子,最初都定格在纸面上落下朱砂红的一刻。
但在何马的眼里,那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何马在这条路上一直奔跑了近三十年。2004年,何马获得西泠印社第五届篆刻艺术大展优秀奖,一举成名,获奖作品《牛》成为何马印章艺术的代表作。
“牛”象征农业大国的精神,方正的外形喻示大地(天圆地方),喻方正,引申为中华民族的“中”,采用大写意的方式使造型简约成符号化。印材的黄和红暖色调,恰好可以联想到阳光和火的暖色调,也可以对应农作物成熟、食物煮熟烤熟的色彩,何马以此探索温饱色彩是否是中国吉祥色的起源之一。
印钮与印台浑然天成的大开大合整体视效融汇在芙蓉石石材润泽、通透的红黄色渐变中,在商周青铜纹样饕餮纹、回纹的装饰点缀里,闪耀着雕塑艺术的灵光,你可能瞬间忘记它仅仅是一枚印章,但它的确是。从那一刻开始,人们在这件作品身上,看到了何马心中一枚印章的理想国。
印章在当代艺术语境里的修行
印章自出现以来, 是作为信物存在于政权机构、组织、生活关系之中,在凝结了数千年的文化沉淀之后,成为中国文人雅士特有的一种符号标志。
随着需求的扩张,材质,用途的变化和衍生,印章雕刻除印文外,还包括印钮的雕刻。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比较森严,印章作为身份地位的证明,表现在材质上是皇家用玉印,官宦按品级分别用金印、银印、铜印等,高低分明,不得逾制。
而表现在印钮则多是造型喻征,皇家龙形,官宦兽形,文人雅士则多无印钮,或喜用比较素雅的瓦钮、博古钮之类。所以,印钮的形象及雕工也逐步成为衡量印章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
从元代王冕用花乳石(矿物学名叶蜡石,寿山石是其中的上品之一)作印之后,印材的使用出现了一大革新,天然石料做印体逐渐替代铸印这种需要印坯制作工艺的方法。而让章石风靡历史长河至今不衰的原因,除了石料本身适合篆刻的硬度之外,美观天然的视觉享受一定也做出不小的贡献。
印章造型艺术(尤其寿山石)是何马这些年一直深入探索的领域,除去印面“篆刻”对印章主题的诠释之外,根植于传统雕刻工艺的何马,以当代雕塑家的敏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利用“印石”本身的魅力去传达印章主题在“形而上”的精神表达,完成一枚印章从天然美感与雕塑艺术结合,再由印面内容传达的和谐共鸣。
“从看到印章的第一眼,你就应该开始被打动。”这一枚主题为“飞鸟”寿山石印钮也是何马的获奖作品之一,石材天然的橘红多色线条纹理,在这里犹如穿越红霞的速度线,承托出顶部简约的一只飞鸟,充满动感的艺术魅力。
一枚印章能够实现的艺术层次可以更加丰富、立体、饱满、完整,不只是聚焦在印面上的表达,而是把“篆刻艺术”放在当代艺术的格局中,去融和印材本身的物语,从而来完善且明确印章艺术的视觉语境。何马谈到作品动情处说:“作品在那里就是要一眼击中你,让你不自觉品玩,一层一层,品出独一无二的滋味。
《飞鸟》寿山山秀园石 7.5.×4×5.5cm
寄情寿山石
浑然天成的寿山石,每一块都有其独特性的审美存在,就像是取之不竭的天然灵感,被何马一点一点的在经验升华中捕捉,然后通过雕塑艺术巧妙的呈现出来。
这种亟需花费功力的“慢活”反而让何马颇受艺术家和藏家的欢迎,“当你看到他的作品,你可能当时读没读懂都没关系,你就想‘据为己有’。”一位藏家说,他收藏何马的第一件作品,原本是要送给别人的,但是当作品到自己手里到时候,他突然发现“舍不得送了,因为太难碰到这样的作品了。”
个性化的艺术坚持往往意味着‘被孤独’,直面被‘孤独’,何马艺术坚持的勇气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寓言般的质朴、 幽默与隐喻。希望这份“孤独”也能与你不期而遇。
何马简介
何马,1972年出生于福建罗源碧里,玉石造型手艺人,原名启宗、别署理所、镂室。少习书画篆刻,1990年雕刻寿山石,1997年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雕塑。长期致力于玉石材料的艺术用途研究及创作,兼工书法、瑑刻等。善于巧用玉石的形、色、质、纹对应感情色彩,以“刀触”作笔触开辟玉石造型的新语境。
20世纪九十年代初,研发“素描法”、“内取巧”、“流形化势”等创作方法,提出“就地取材”、“物我同构”、“刀触”、“玉石造型”、“雕刻即修行”等观点,相关文章、言论转载于国内外几十种刊物及网络,业内有“何马风”之传。
作品于国内外展览中展出,多次获奖。曾应邀于新加坡、台湾、西安长安塔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刊行专辑《缘石开物》(荣宝斋出版社)。
曾为福州大学兼职副教授、福建省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委、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州市政协特聘委员等。系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中国观赏石协会(北京)国石鉴评公司专家。被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等称号。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