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物体形象都是通过视错觉起作用的。至于产生的效果和印象,人们往往以直观作为正确依据。在一定条件下,线条和体积会在人们的眼中产生视错觉,得到超乎客观的效果,譬如:同样长的线条在人们眼中是直的,似乎要比水平的显得长,同样大小的圆圈,黑色的似乎要比白色的显得小。生活中,人们会自觉不自觉的利用视错觉来弥补客观上的不足。如把卧室漆成淡色以使其显得宽敞,直线条的衣服使胖人显得苗条,而瘦的人则因穿横条纹的服饰而显得丰满等等。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玉雕作品,如何利用和适应人们的视错觉,使作品在人们眼中显得更完美,显然非常重要。

汤继文,刘雪松的雕刻的和田玉长眉罗汉

玉石雕刻作品具有圆润丰满,玲珑剔透等特点,由于玉的材料昂贵,所以在设计制作时总是“物尽其用”,即使疵差之料,也力求“变瑕为瑜”。另外,各种玉材的不同质地,色泽,纹理的限制,造成了玉雕“适形造型”的设计特点。其中视错觉的运用,就是材料不能满足设计思想和意图的需要时,起到弥补不足增强表现力的作用。

许多玉雕佳作都是在“适形造型”的因材设计上匠心独具而令人赞叹不已的。一个好的艺术构思实施在具体材料上时,从全局看来是可行的,而才从局部材料来看,未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如何使客观上的薄料,在视觉上达到所需的厚度,立体感和层次深度,又如何使一些质地较松,韧性不够,颜色易“作”淡的材料,雕琢后有不显得笨拙,并达到玲珑剔透的感觉,这一直是玉雕设计人员努力探索和追求的课题,这里视错觉的利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譬如,要在有限的材料中造成多层次和深度的空间,按实际比例来安排各物体之间所占据的空间显然是不行的。所以玉雕师门在扁料上“建造”亭台楼阁,不是按照圆雕的立体处理手法把墙角雕琢成直角转折,也不是阶梯式的前后层次,而是融合绘画性的平面透视,处理成钝角转折和斜面压缩。从侧面看,材料的最高点保持不动,前后物体推移呈倒三角插入,使得在同一高低平面上的亭台楼阁在视觉上产生立体厚度和纵深的空间和层次。

汤继文代表作品

另外在缺料的情况下,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巧妙的穿插和扭转处理,会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动物雕刻中,几个动物的头、身体、四肢相互间有节奏的穿插和扭转处理,通过穿插、互用、重叠和压缩,形成了很复杂的层次和立体空间感。这种视错觉是通过视点来理解,动物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视点移动后获得的,同样,利用花卉树木,山石云水这些“天然屏障”为间隔和穿插,也会是观者产生空间深度的错觉,珊瑚的处理也是很典型的一例,珊瑚是枝状的圆柱体,一般说来细而单薄。艺人们往往通过几个形体的互相绞合、交叉穿插、斜面压缩以及暗示性地转折来引导人们的视线,使观者自己补充并不存在的内在联系,产生实感性的联想:当人们的视点随着这些形象和线条旋转、移动时,丫枝状消失了,看到的是多么完美的艺术形象和完美的造型!

 人们对玉雕的精湛技艺,往往用“薄如蝉翼,细如丝”来形容。其实这些只能说是视觉上的感受——视错觉的作用。玉一般易碎,尤其像祥南、绿松等一些质地易碎裂或酥松的原料,都不允许把东西琢磨得很单薄、很凌空,要表现出诸如花瓣、叶片质感的翻卷折叠,以及衣带质感的飘洒轻盈,一般只是把边缘磨薄,往里逐渐加厚。由于这种变化非常微妙,以致造成非常飘逸柔和的错觉。譬如:(一)我在1988年参加全国玉雕质量比赛的岫玉作品《舞乐女》就利用了视错觉的做法,人物的穿插,有的击鼓,有的吹箫,有的吹笙,有的跳舞,有的腾飞,错中有秩,有一腾飞舞女手持风带飘逸柔和而有力,使之作为主体衬托,几个持有道具舞女欢乐其中,凤带的翻卷折叠及衣的边缘做的单薄而往里逐渐加厚,使得主体风带及几个持有道具的舞女风带,体现出飘逸而有质感柔和的错觉。(二)玉雕炉瓶盖口的边缘和一些玉雕器皿的处理也是这个道理。它使作品造型显得灵巧,同时又符合玉雕保持材料天然色泽的质地美的要求。因为玉料越薄越透明,一些粉红、淡紫、淡绿或温黄的材料的色泽会因过薄而消失或暗淡。如:翡翠、玛瑙、岫玉、珊瑚、黄玉、碧玉、彩玉、金丝玉等。

北京柳朝国大师的玉雕炉瓶一直以适型的挺拔、丰润见长,在轮廓线的处理上同样运用了一些视错觉的原理。常言道“方必圆,直必弓”,那是因为一条带硬楞的直线在器皿上会给人造成消瘦下榻的错觉,所以炉瓶的瓶身造型和线面都带有微微隆起的抛物线,以略微带圆的转折代替平直的硬楞,它虽不易察觉,却又不可忽略。经抛光后,玉质的润泽使线条更为流畅,这时在人们的视觉中,不仅不会感到平直,反而显得更为挺拔丰满。

有时视错觉能对炉瓶的造型进行比例上的调整,以适应人们的视觉习惯。譬如:球炉是一个圆珠体,可是正圆的球体做成器皿后,在人们眼中往往会显得扁圆,这是由于容积紧张的视错觉。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球炉实际上是扁圆形的,因为设计者已在炉盖和炉身各自半球体上,做了直径和半径稍微有偏差的比例调整,可相反,在人们眼中却是令人舒适,丰满的圆球体!

 由于有些线条的组合会产生韵律感、运动感和体积感,所以“布阴”——通过线条的密集排列来增强形体的表现力,正是玉雕传统处理手法的精华。它不仅可以造成光和毛、繁与简的对比,还会造成视错觉:在平滑的平面上造成凹凸起伏。动物身上的毛发用“布阴”的手法顺势排列,可以增强肌肉起伏的体积感和动态的运动感;当这些线条被布阴在传统的水浪中时,由于它们沿着同一方向,以漩涡为中心“S”形的散开和旋转,竟产生了强烈的动感和水的质感。再如一些狭小的器皿,充分运用横向扩张的装饰纹样来造成丰满的错觉,也是不乏其列的。

汤继文的设计画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玉雕艺人越来越注意利用玉石的天然纹理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它比人为的刻划显得更巧妙!我曾经在1988年设计制作的玉雕《群狮戏舞》中,群狮所戏的球上巧妙的利用上了绿松美丽的圈状纹,不仅使球显得更圆。而且在视觉中造成旋转的动律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如虎晴石不仅有深淡相间的褐色和淡黄的条纹,而且具有变化色彩的奇妙的光耀,顺着它的纹理设计成老虎、斑马。不仅色彩、斑纹肖似对象,更使这些动物在光线的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动感,仿佛活起来了。

当然,玉雕视错觉的产生也得依赖一定的条件。首先,由于它属于存放角度比较固定的室内摆设艺术品,不像其他室外雕塑,需要广阔的空间,作360度的视觉点移动,从各个角度进行检验,也不同于浮雕作品是一副平面的立体图画,只需正视的情况下,呈扇形的180度区域内的视点移动,作品的精华都最大限度的展示于正面,而反面大都比较概括,省略。所以,玉雕设计制作者需要利用视错觉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时,必须在最佳视区找到恰当的位置,才能适应和引导人们的视线,为观者提供联想、补充的机会,以领略其中的乐趣。这时,人们欣赏的不仅使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题材,更在于作者驾驭材料的能力和凝聚中的智慧和意趣。德国著名的美学家莱卒指出:“既然艺术家的作品所以被创造出来,并不是让人一看完事……,就要看他能产生的最大效果”,“我们越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越能提出更多的东西来,也就越能相信自己看到了这些东西”。视错觉之所以在艺术中被采用,正是因为它产生的艺术效果使人的主观意思发挥了积极性,唤起了耐人寻味的欢愉,被人们所接受。

中国玉雕艺术中视错觉的运用,它的目的和意义不同于西方的欧普艺术(Op.Art),欧普艺术一般是机械造型线条的组合和几何构图使人产生错觉和幻觉,造成活动,闪烁,旋转,纵深等形式效果,其意义是概念化的\抽象的。而在玉雕中线、形、色、块、面所产生的视错觉并不是概念的符号,他是具象的延续和补充,是直接参与艺术造型形象的物质因素和感情因素。它集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优秀处理手法,适应长期来中国人“宁圆勿方”“绵绵不断”的传统观念,欣赏心里和视觉习惯。它同时能诱发观众加入艺术再创作,用人们的视觉经验和生活经验加以补充和完善艺术作品。

玉雕艺术是一门揉进、混合、渗透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的复杂艺术,它不仅需要继承优秀的雕琢技艺,更需要在艺术上不断创造、发展和更新,才能永葆青春。如何进一步掌握人们的视觉规律,使玉雕艺术能以坚实的步子踏入艺术的大千世界,必须研究玉雕艺术的视觉特征,而对视错觉利用的探索仍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向海涛《视觉表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版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