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市贾汪区,有一位坚持手工玉雕近四十年的老匠人,他就是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汤继文。16岁开始入行玉石雕刻,到如今成为国家一级玉石雕刻大师,年逾半百的汤继文说,他还不想放下手中的玉。

创新,发于日积月累的技艺沉淀

汤继文自幼学习绘画,1978年从事工艺美术、玉石设计雕刻至今。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柳家奎的入室弟子,还曾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培初、王树森、喻湘涟、王木栋、柳朝国等前辈们的悉心指导,可以说,中国老一辈玉雕大师的技艺,他都有所承袭。

在外人看来,整天对着一块石头磨磨打打的工作很枯燥,但汤继文却说,能够做玉雕让他觉得很幸福,而这种幸福感也让他坚信,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他都可以克服。

拿起玉料和刻刀的汤继文,没有了平时的善谈,他一语不发,眼里只有他手中的玉石。常年的玉雕生活让他的眼睛有些老花,雕玉时需要带着老花镜才能工作,但即使这样,他手中的刻刀依然拿得稳稳的。

在汤继文看来,玉石雕刻是一个需要长久积累和沉淀的传统工艺,但他也从不满足于一成不变。他的作品兼收并蓄、用材广泛、格调高雅、造型优美、技法全面、手法多变、从

巨型到小件、从圆雕到浮雕、从人物到风景、从传统到现代无不涉足。构思严谨、章法合理、做工细腻、是他的艺术风格和追求。在玉雕创作过程中他善于利用“S”形线来体现作品的动感于线条的流畅,代表作品诸如彩玉《螳螂捕蝉》、黄玉《敦煌神韵》、彩玉作品《鸟语花香》等分别荣获“中国第三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最高奖“迎春花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和第六届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金奖。

传承,源于世世代代的言传身教

所有传统民间工艺都不可避免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机械制造对手工制造的冲击。对于这个问题,汤继文回答得尤其坚决:“手工雕刻不能断承。”

汤继文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手工玉石雕刻的诺言。他成立的徐州“天工坊玉石雕刻工作室”从一开始就秉承着巧手为工、匠人怀器的理念,根据玉材的不同质地,色彩、纹理采用不同设计和雕刻手法,“因材施艺”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秉承传承发扬玉文化的理念,汤继文将他研制出来的掏膛技艺传授给徒弟,但凡有同行登门取经,他也都将其全部传授。

汤继文有一个翠玉雕刻作品,名为《生生不息》,作品表现的是翠绿的草木顶破岩石茁壮生长的姿态,取“薪火传承、生生不熄”之意,作品的背后,其实是他对“做好中国传统玉雕技艺的传承”这一使命的深刻理解。1982年至今汤老师培育了众多徒弟,现遍布在上海、北京、苏州、扬州、徐州、新疆、东北等地,为国家、省、市创收较高外汇收入。目前现达到市级工艺美术专业技术初、中级职称400多人,省高级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称40人,国家一级雕刻高级技师20人,省级大师4人。汤继文在传统玉雕技艺传承上做出了不懈努力。

匠心,来自百千匠人的毕生守护

“宁静方能致远,雕心才能琢玉。”这是汤继文经常用来教导徒弟的一句话,他认为,作为一个匠人,内心应该是安静的、纯粹的。四十多年来,汤继文也一直用“匠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说:“工匠精神是什么,我觉得就是要坚持,要对自己负责。”

匠心,重点在于“心”、精神、理念。谈到对匠心的理解,汤继文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匠心,不仅只运用于玉石雕刻上,在生活各个方面都可运用,玉石匠人所坚守的匠心,就是认真对待生活的心,正直担当尽责的心,仔细雕刻玉石的心,探索精尖技艺的心,坚定传承技艺的心,正是这种匠心,让老汤这样的匠人守护了四十多年,也正是这种匠心,撑起了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传承。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