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玉雕作品的形式美和意境美,都是建立在对玉石材质的胸有成竹、对设计构思的匠心独运和对雕刻工艺的驾轻就熟之上。材质是构成艺术品的物质基础,艺术品设计实质上就是在用材料来书写创意。再完美的创意如果没有材料来体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也很难完美的传达。

  材质是有生命的,这是一种自然生命的美。设计者要在作品中融入这种自然材质传递的神秘性,通过材料的调整和改变以增加自然神秘或温情脉脉的作品情调,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玉雕师在设计时都要做到“临形见生命——凸现材质美”。

  这一阶段是任何设计师都要面对的第一阶段。就是可以把外界看到接触的景物人事用刀笔雕刻的形式真实记录下来,主要是对玉石材质美的绝好利用,达到良材绝用、中材妙用、劣材巧用,以材质美、色彩美、造型美之多重变奏,透露玉泽天成、清润古雅的色彩美,展现天真稚拙、夸张意象的造型美,以自然神秘之情调,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认同。

image

▲玉神独山玉精品《曲水春烟》

烟波江上,秋水野渡,一生几度闲情!

以顶级独山玉绿白为主色调,间杂透水红酱、绿色,给人万物复苏、春风拂面的温暖怡人气息。作者准确捕捉并把握原材料的精神气韵,可谓顺色立意、尊重玉料的最大体现。只见碧波清幽,芦花随风摇曳,二三好友执茶把盏,畅游湖面,牛背牧童,牧歌声声,此情此境,怎不令人心旷神怡,乐在其中。 

  一、通过审玉炼神发现玉质美,进而化形为神

  古人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经良工雕琢,与瓦砾无别。”玉器的雕刻艺术是以玉质美为基础的,玉器一定要烘托玉之本质,这是产生玉器艺术的决定条件。而且,玉器雕刻发挥玉之本质特别越显著,就越有欣赏价值。然而,玉雕艺术品,它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它的审美特征,它的艺术的魅力也正是通过优质作品而得以实现。所以,能够使生命节律产生共鸣,使人通过文化形态熏陶及主体心灵的自觉省悟而形成美感,不仅仅要通过材料的“天生丽质”,而是设计者如何去审量、去观察,进而去构思、去设计。

  审玉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每一块玉都是它自己,都有它自己特有的定性,有自己的大小、形状、颜色、透明度、绺裂特征,这些特征就是一幅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景物。当我们的眼睛接触到这一自然风景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其中的美点,通过心灵的加工,即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对景物进行取舍而组织成一幅新的图画。明代画家董其昌论作画时说:“每朝起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审玉也是如此,须从不同角度方向反复进行审视才能发现美点。

image

▲玉神独山玉精品《朝阳万里》

体量巨大,多色绚烂,玉质细润是作品最大的亮点。霞光初绽,远山如黛,劲松苍翠,仙鹤舒展,场面宏大而不失秀美。

通过审思观察,进而化形为神,创作者心中便有了一幅朦胧的图画,确定了大致要表现的主题,如人物题材,花鸟题材、香炉器皿等。设形就要将这种朦胧未现的图画用画笔绘在料上或图纸上,使其由隐到显。这是玉雕作品创作的关键所在,是一个生“意”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确定。因为雕刻艺术是破坏性的,只能去料,不能填料,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在没有形成一幅有意境的图画之时,是不能轻易开琢的。玉雕只有减法没有加法,因此会时常留下一些遗憾。所以如何通过审玉炼神使玉料的玉质美得以完美体现,是做出好作品的第一步。

  二、通过设计构思发挥玉质美

  玉雕作品设计构思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材料品质认识和材料的合理使用判断上。在人类的视觉感受中,物质的形体和色彩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从某种角度分析,人类对自然界的色彩敏感和掌握程度又超过对物质形态的把握。在设计玉雕作品时第一感觉应是颜色。颜色美与玉材的品质是息息相关的。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外在的形式,作者思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都要通过某种外在形式来表达。玉雕作品的色彩就是很直观的表达方式。自然产生的事物中具有美的特性,玉石材料本身的质地美构成了特殊的天然美感,特殊的色彩,形成了玉雕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玉雕的色彩运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通过“分色巧用”,做到“一绝、二俏、三不花”的境界。使作品达到挖脏遮绺,突出玉石之美,返璞归真,表现玉石之朴。通过设计构想,完美突出作品的质地美和色彩美。玉石雕刻中巧色、俏色、分色的运用,使雕件既具有生动传神的雕琢形体,又具备了绘画艺术艳丽的色泽,综合了雕塑、绘画的艺术精华,因而具有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独特的造型和斑斓的色彩,是中国玉雕技艺与艺术的最大集成者。

image

▲玉神独山玉精品《苏武牧羊》

白、绿相间的美玉,雕刻者施以灵性。以白底作背景映衬,山外青天,天外白云,白雪,白羊,主人公的白发,营造出一个酷寒蛮荒的极地世界。茫茫草原的广阔和旷远,恰到好处地衬托了苏武的悲怆心境和不屈的气节,并借人物衣装的形态表现出塞外风起的情景,生动而传神。本品是独山玉艺术“巧形巧色巧纹路”的典范。

  一块石材,设计者要根据其形状、色泽、质地开始构思,选择什么题材、如何充分利用原料的色泽构图、取舍,这是技术问题,也是艺术问题。众多的玉雕作品,成功的第一感觉就是色彩的运用和赋予的文化底蕴,当观看、欣赏这些作品时,形象与抽象相结合,现实与浪漫相结合,创造出如诗如画,如泣如歌意境。“巧”中有“俏”,“ 俏”体现“巧”,二者巧妙的结合,表现出分色的艺术性。使玉雕作品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人性、灵动和恢宏。

image

▲玉神独山玉精品《国色天香》

“国色”孔雀,“动摇金翠尾,飞上玉瑶池”,为鸟中珍品;“天香”牡丹,“一枝红艳露凝香”,花中之王。把这两种世间极品搭配在一起,自然就“国色天香”,唯我独占螯头。本品色泽浓艳明快,雕法娴熟,择色极工,形象生动,细致入微,为不可多得的独山玉珍品。

image

▲玉神独山玉精品《清风古韵》

玉兰,牡丹,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清香四溢、生机勃勃。斝[jiǎ] 和觞诉说远古时代走斝传觞的酒文化,表达了浓郁的古代风韵。然而青铜器和牡丹鲜花的搭配,是古今文化、文明的碰撞、融合与延续。选用的是芙蓉红独山玉中的极品。本作品制作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立意高雅,是一件难得的独玉佳作。

  三、通过造型造势创造玉质美

  《考工记》上表达了工艺美的四要素:“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我国古代一个极为深刻的造物原则和价值标准,也是“道”对的“器”的制约,至今仍被中国艺术所遵循。

  其实所谓的“材质美”,是肯定人对材料的质地“外形”、“色相”、“品性”的选择性,要求人们依据自身需要、旨趣和表现对象的某种情感去认识、选择和发现材料对象的美质如前述一样,依据材质的本来自然之美,赋予艺术表现题材和形式,再烙上人们的独特的艺术品质、敏锐的发现和审美的倾向,材料才转化为艺术媒介,这种艺术创造的过程,使材料最终超越了原始性的潜在性的美,从材质静态的“美”走向艺术动态的“美”。当然,“工有巧”是这个过程的具体实践的形式手段,整个过程是水到成渠顺理成章。材质自然的美,转化为艺术媒介的创造过程,也体现了自然的美,工有巧也体现着自然成“器”的步骤。

image

▲玉神独山玉精品《把酒话桑麻》

美石、精工、绝艺、厚韵完美结合,以独特的视角,回望乡村旧事,农家风情,令人浮想联翩:青灰色的蚕匾、架子,碧绿的桑叶,粉红的蚕蛹,洁白的蚕茧呈现的岂只是植桑养蚕的田园生活片断,那田地场圃、耕作桑麻、农家早炊、饷田野食、怡然自乐、安逸静谧的农村生活让人留恋忘返,驻足神往。本品俏色天工,造型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人们常说的“依料取题法”的创作性雕刻,就是依玉料自然形状进行造型和布局,也就是“因材施艺”中的“取势造型”和“随形变化”。当然,要将天然玉材变成具有一定形式和内容的可视玉雕作品,还离不开玉雕制作技艺和技巧。熟能生巧,巧能化腐朽为神奇。

image

▲玉神独山玉精品《醉荷羞叶》

作品以独山玉之极品芙蓉红雕就一簇莲花:或含苞待绽,似情怀如诗的闺中少女,倚门回首,面带一抹酡红;或香瓣已张,如浓艳凝香的醉酒贵妃,春风拂槛,掠起无限醉态。本品贵在玉质:柔美光洁,清雅可人;妙在巧手:因材施艺,俏色天工;美在内涵:托物言志,高雅脱俗;精在技艺:细致入微,一丝不拘。确属一件集工、意、韵于一体的佳作精品。 

image

▲玉神独山玉精品《红妆素裹》

随形巧雕,气韵优美,俏色点染,恰到好处,清水芙蓉,自然清新。盛开的莲花,加上含苞待放的花蕾,给人一种收获的喜悦和奋发向上的力量。“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昨夜沐月露清凉,今朝作临风清香。这是用一种写实手法作临形艺雕,张扬出遗世独立的高标逸韵,氤氲浸透于世道人心。

玉雕艺术以玉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为载体,是通过和遵循玉这个材质特殊的自然属性来完成。这样,玉材才能进一步通过艺术家艺术思考而转为承载玉文化内容的艺术媒介,这是一个探索玉质之“真”的精神过程,也是展现自然之美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的设计者才能够臻于精神的美,致力于这种“真”,通过玉雕创作,不仅表达自己创作思想与人格精神的“真”,同时在创作中也探索出玉这本质上赋予的文化精神,并表现其旺盛生命力的“真”,从而创造与其它材质所不同的玉质美、技艺美、艺术美等所组成的多重美,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境佳境。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