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瓶
在玉雕的各种雕件中,要说哪种器形最让玉雕师头疼,那一定非器皿件莫属!器皿件的雕刻过程非常繁琐,尤其是掏膛费时费工。
既要保证胎壁薄厚均匀适中,又要面对各种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
器皿件不仅考验着玉雕师的耐心功力,对玉材玉质也是一种考验。所需的玉材不仅形制大、结构均匀细腻,而且少瑕疵水线,光洁的玉壁稍有瑕疵就被放大,十分影响成品效果。
可以说每一件器皿件都是玉雕师心血的结晶,都值得我们珍惜。而玉雕师茹月峰创作的器皿件,不仅器形精美,还倾注着他独特的创意。
清朝乾隆皇帝曾写诗“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以此描绘薄胎玉器的精美和轻巧。
薄胎玉器的出现其实和薄胎瓷器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综观历史上的薄胎器皿,会发现它们的器形多仿瓷器、青铜器。薄胎玉器最早可供追溯的历史应该是唐朝,但真正的顶峰则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与西部番作的痕都斯坦玉器联系紧密。
因为乾隆皇帝爱玉成痴,尤其偏爱痕都斯坦玉器,乾隆年间引进和仿制外域的痕都斯坦玉器之风盛行,并且宫廷的苏州玉匠以及苏州民间的玉匠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呼应,掌握了琢造此类风格玉器的核心秘密,一时风头无两。
来自苏州的玉雕师茹月峰专攻薄胎玉器近三十年,以所感所思来谈薄胎玉器的特征及创新。
茹月峰
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理事,苏州民间工艺家。主攻薄胎器皿件,有“薄胎阿四”美誉,在薄胎器皿的造型款式、纹饰图案、张条刀法等难题的攻关上颇多建树。他积极努力,潜心刻苦专研,敢于开拓创新,大胆将国画的笔墨趣味通过对玉胎薄厚的精准掌控的方式呈现在薄胎器皿上,厚则浓墨泼洒,薄则淡墨罩染,同时浓淡过度自然、相宜,才会焕发出墨韵与意境。
余乐对杯
薄胎玉器的典型特征
薄胎玉器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以从业的实践经历而言,茹月峰大致总结了以下六个特征,即:器型别致、纹饰独绝、用料精良、工艺精湛、碾磨细致、器物薄巧。
外师造化
苏邦玉雕的整体风格常被人冠之以“空、飘、细、巧”的美誉,这中间和薄胎器皿的特征可能有着莫大的关联。
鸣翠柳
器型别致
与传统薄胎玉器大致无异,笔者所琢制的传统薄胎器皿主要有食器与用器两大类。食器一般多为实用的碗、杯、洗、盘、壶等。用器则借鉴良多,造型多样,有瓶、罐、盒、文房用具、香炉等。
簌簌风华
纹饰独绝
延续薄胎玉器尤其是痕都斯坦玉器传统,笔者创作的一部分器物纹饰上带有明显的异域色彩。花叶纹是主流纹饰,花草以莨、苕、莲为主。“莨”即野葛;“苕”即“苇花”;“莲”是陆生的西番莲与铁线莲。组合花中常见的是菊花,另外还有葵花、折枝花等,其次还有蕉叶、凤尾草、狗尾草等。图案以花苞、花朵、卷叶相组合,讲究对称布局,显示出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的景象,蕴纳祥瑞福祉。
枝上送佳音
用料精良
薄胎玉器多以南疆和田玉、叶尔羌角闪石玉(墨玉)为料,笔者创作薄胎器皿用料还包括玛纳斯碧玉、青海玉、俄罗斯碧玉。但无论古今,均为纯色玉材雕琢,选料严谨,即一器一色,尤多选用无罅隙绺裂、绝少芜杂、细腻润泽的白玉、青白玉、碧玉、青玉。
清池泠泠
工艺精湛
古代痕都斯坦风格玉器采用水磨技术,胎体透薄,有“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笔者的创作在延续水磨薄胎技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花草为饰,利用多层次浅浮雕捕捉大自然的奇妙生机。
清气满乾坤
碾磨细致
薄胎玉器融合浮雕、圆雕、镂雕等多种工艺。器表花叶纹采用剔地阳纹技法,即雕刻时先琢平底子,再浅浮雕纹饰,形成凹凸的视觉反差,所以器物皆磨去琢痕,碾磨极细,乾隆皇帝曾赞其“细如发毛理,浑无斧凿痕”,笔者的创作当然也秉承这种标准。
大道至简
器物薄巧
薄胎工艺是薄胎玉器的最大特色,好的薄胎玉器能在水上能飘动,故有“水上飘”之称。薄胎工艺难度大,技术性强的原因在于其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创作者需随形掏料,使其壁身的厚度薄至1毫米。笔者的作品由外而内均能看清器内盛装的物质颜色,由内而外能见外壁上浮雕的图案花纹。
生生不息
创作分析
作品取材于青海青玉,与其他玉种相比青玉产量较大,历史悠久,在古代青玉被喻为帝王之玉。原料整体玉块较大,呈现出黑青色,色调稍偏蓝,油润十足、细度可过灯通体无瑕。
内部结构均匀细腻,非常适合器皿件的雕刻。
设计上器形口小短颈、丰肩瘦底,整体修长俏丽。曲线缓缓向上延伸,顶部四条棱线,均匀分布,圆润中又有棱角。
侧面看玉瓶视图犹如多肉厚重的叶片。玉雕师的灵感也是来源于此,可见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
光洁纤薄的玉璧上浅浮雕雕刻翠鸟捕鱼图,翠鸟停落在荷茎上,低首侧视、目光凌厉。荷叶下方两条小鱼悠然浅游,鲜活灵动极具感染力。
一侧雕刻诗文“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擘破得全鱼,一点翠光去”笔走龙蛇,洒脱连贯。作品在自然光下看不出内在的意境,但当在灯光下看整个画面又是另一番神奇的景象。
薄如蝉翼的玉壁、在灯光下泛着朦胧的黄青色光晕,犹如一幅淡雅的国画,含蓄中带着风雅十分迷人。
玉雕师利用玉璧薄厚透光效果的不同,营造出水墨画的意境。结合青玉灯下独特的光影效果,给人超然物外逸气,心绪自然流淌意境悠长。
纵观整件作品雕刻精细、独具匠心。书画结合的设计理念,让作品有画外之境、也有自然之性,独特的光影效果,画面形似意达、清新雅致。
相随
茹月峰创作雕刻的玉雕作品,题材丰富新颖,造型古朴优雅,雕工细腻精致,线条流畅规矩,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既有着传统的韵味,又有着传统发展的思路。
作品《碧玉薄胎大碗》获2012年子冈杯银奖;《将军罐》获2013年子冈杯金奖;《和谐瓶》获2014年子冈杯金奖。
寿耳瓶
同心杯
如意罐
西施瓶
薄胎玉器的创新演绎
创新是对传统的最好继承。除了对传统痕都斯坦风格的延续之外,创新反而是笔者更看重、发力最多的部分。
当代的创作环境和古代有所区别,大众崇尚简素的美学,并不一味追求复杂的元素,这也使得笔者对自己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把工业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相结合,创造兼具实用性、时代性和工艺性的作品,不断地推陈出新。
清趣
薄胎器皿创作创新的空间何在?
显然不在于“薄”,由于工艺技术的提升,古代薄胎能将胎壁厚度控制在1毫米,我们现在能创造出0.5毫米甚至更低的记录,但还有必要再薄吗?“薄”之美显然不在于追求薄的极限,而在于将“薄”和花纹、造型融合得恰到好处,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清韵
无造型不成器,器皿以造型为要,长久的文化传承,已经基本形成了固定的造型范式。和传统偏实用的器皿相较而言,但当下炉瓶器皿纯实用的应用场景已然缺失,薄胎器皿也应该顺应当下的审美风潮,以造型取胜,追求艺术化效果的表达。
他的创作不拘于古代器皿的形制,通过对造化之美的领悟,以抽象的线条艺术重构薄胎玉器的轮廓造型,除了借鉴现代瓷器造型艺术,更将情感和造型交参杂糅,一种造型也是一种情绪,这和传统的薄胎器皿有着本质的区别。
以《影·随·形》为例,器型就有别于一般,设计灵感来自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意思,用“比翼连枝”来表达对世间所有爱情的美好祝愿。瓶口的两只蝴蝶,如恋人般如影随形,形简而意丰,又和瓶底缠绵的连理枝相互辉映。
影.随.形
造型上如此大开大合的作品还有《门》以及早期的《和谐瓶》,不再恪守对称,使线条更加柔美,更加自然,追求“随形之美”。他觉得切开上百公斤大玉料雕琢一件小瓶子,实属可惜,我们是否能更加尊重玉材本身的线条美感,随形就势,探索一种符合自然美的造型呢?
门
和谐瓶
笔墨画意
纹饰对于瓷器绝对是画龙点睛的存在,但传统薄胎玉器纹饰多有限制,基本延续痕都斯坦风格玉器的纹饰。既然是纹饰,为什么不能变化改进?为什么不能有新的风格?
他在创作中不断尝试将国画的神韵、丘壑、笔墨与薄胎器皿的工艺相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开拓,基本形成了“水墨画薄胎器”的艺术风格。
“水墨画薄胎器”指的是将国画的笔墨趣味以浮雕的方式呈现在薄胎玉器上。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若想要在薄胎玉器上表现这种效果,就要在雕刻时对玉胎的厚薄精准掌控,青玉的透光度会随厚薄程度而变化,厚则如浓墨泼洒、薄则如淡墨罩染。同时,浓淡的过度要自然、相宜,才会焕发出墨色在生宣上晕散开来的美,最适合表现国画的意境。
秋波
在《虾趣》的创作中将光影的明暗对比引入瓶身,试图再现国画的趣致。瓶身的虾和荷叶均采用了浅雕。同时在考虑如何构建立体的视觉效果?不能让画面产生呆板的、平面化的、毫无生气的感觉。显然,在薄胎平面上做深浮雕不合适,于是运用青玉的特殊性,将光影的明暗对比引入瓶身。
他在处理“虾”与“荷叶”时,在虾身、虾须、荷叶的中部、边缘部分都做了厚薄不同的打磨,薄处晶莹剔透,如散开的墨晕,像极了虾的肌理,而稍厚之处如点墨,浑厚有力。这样,一幅完整又有动态的虾戏荷叶图就在玉瓶上铺陈开来了。
青海青玉一般呈现幽暗的色彩,但被打磨到一定薄度时,会产生奇妙的透光效果。
吓趣
《梦·太湖》,纯以苏州园林花窗为元素进行纹饰的设计,并在花窗的空白处辅以国画的画面处理,时而水波澹荡,时而云气淋漓,时而又山影晴岚,将太湖和苏州的气质描摹得活灵活现。
梦 太湖
薄胎器皿创作看似有诸多限制,但只要“君子不器”,深入其间,实际上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创新无止境,创意无止境,所有创作者都需要不懈努力,精耕细作,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方不负玉文化的千年辉彩。
芦花深处
瑞鸭添香
荷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