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那么,精益求精也不失为取胜之道。玉雕师茹月峰,通过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一件又一件精品。

随波逐流,玉器制作难成名

在苏州玉雕界,说起茹月峰,知道的人也许不多,但说起"薄胎阿四",却几乎无人不知。这个"薄胎阿四"就是茹月峰。茹月峰从小就是画画的好手,绘画成绩总是在年级里名列前茅,还经常参加素描、写生活动,这对他审美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正是较强的审美能力,为他日后的玉雕创作打好了基础。

1993年,茹月峰拜师学艺,开始吃起了玉雕饭。因为是师傅的第四个徒弟,他因此被呼为"阿四"。两年后,茹月峰创办了自己的玉雕作坊,开始独立加工玉器,产品主要为仿古玉器,一开始仿战国,后来又仿明清,品种包括花瓶、香炉、牛角杯等。其中仿明清玉器为薄胎产品,胎壁厚度只有1毫米左右,主要是照着明清时期的玉雕纹饰、造型制作玉器。

茹月峰介绍,随着最近一二十年苏州玉雕行业的复兴,制作仿古玉器的工匠队伍不断壮大,他随波逐流,虽然制作了大量的产品,却没有功成名就,尤其是制作仿明清的薄胎玉器,基本都只做半成品,买家根本不知道他这个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茹月峰越看越感觉到,再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就在茹月峰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次参观同行的作品,他惊讶地发现:也在做薄胎产品的同行成功了。想想也是。薄胎玉器起源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代,在江浙一带颇为盛行,其中最有名气的当数苏作薄胎玉器,怎么会没有市场呢?茹月峰经过反复研究、最终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成功,关键要做成品,同时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image

转型升级,精美瓷器当模特

2007年,茹月峰决心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的薄胎玉雕作品。但到底做什么呢?茹月峰反复翻阅图片,苦苦寻找答案。当看到一件件外表光滑、制作精美、赏心悦目的瓷器时,他的眼睛顿时一亮。

茹月峰知道,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都是"China",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欧美人士结婚时,特别喜欢赠送高级瓷器茶具。但同行中仿照瓷器制作薄胎玉器的却闻所未闻。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闪过:既然如此,自己何不试一试?

说干就干,茹月峰开始了他的"转型升级"实践。他先后买了五六本瓷器图册,其中有流失海外的精品瓷器图,也有当代瓷器制作大师的作品图,贵的一本就要五六百元。通过反复观看,他对瓷器的造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加工中他发现,瓷器和玉器有着较大的区别,比如瓷器毕竟是烧制出来的,可以做得口子很小、肚子很大,但玉器是靠雕出来的,很难雕到那样的程度。另外,部分古代瓷器纹饰比较繁复,造型不够圆润,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既然玉雕作品是针对玉雕的,是面向现代市场的,那就必须顺应玉雕的特点,顺应现代人的需求。于是,茹月峰在制作薄胎仿瓷玉雕的时候,一方面尽量按"模特"的模样加工,同时又进行了大胆的改进,让作品简洁而圆润,偏向现代瓷器的风格。这一招果然有效。短短两三年时间,茹月峰制作的薄胎玉器就开始受瞩目,他本人也从众多的玉雕工匠中脱颖而出,被人们称为"薄胎阿四"。这种技法跟小名的捆绑,正是对茹月峰技艺的高度肯定。

image

胎薄如翼,成如容易却艰辛

薄胎玉雕光泽晶莹、亮如玻璃、轻若浮云,通透细腻,被誉为"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鬼斧神工",茹月峰的薄胎仿瓷玉雕更是如此。但制作起来的艰辛,却只有内行们才清楚。

茹月峰说,加工这种玉器,需要经过选材、图案设计到掏膛、雕刻、抛光打磨等过程。其中最难的是掏膛,掏到后期,胎壁已经很薄,哪怕手稍微抖一抖,都有可能弄破,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还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刚开始时,他这种有基础的人,成品率也只有60%左右。

针对这一情况,茹月峰采用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是"初掏",让玉器壁的厚度变为3毫米左右;第二步是在壁上加工出纹饰;最后一步是"细掏",一方面把壁的厚度降低到1毫米左右,薄如蝉翼,另一方面还要使厚度均匀,经过这一步,玉器才能最后成型,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

这三个步骤,越到后面越要小心,速度越要慢下来,所以非常耗时。茹月峰说,一只普通的小碗,初掏膛、细掏膛就要花上半个月。为了防止制作中手抖,他每做一刻钟左右就要歇一歇。尽管如此,他的成品率还是只有80%左右。

image

精雕细琢,百炼成钢罐将军

随着薄胎器皿的闻名,茹月峰产业也越做越大。如今,他已拥有集设计、制作、生产于一体的工厂,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手下也增加到了30多名。茹月峰的主要精力,也转移到了设计领域。但他那低调、执着的秉性,却始终没有改变。

对于"子冈杯"这样的全国性大型赛事,他更是不敢掉以轻心。早在1年前,他就开始酝酿制作参赛作品。经过反复推敲,他决定亲手制作一只将军罐,并选择了一块重约100公斤、没有裂缝、瑕疵的青海碧玉,然后用大型机器切方、初步磨圆,再用专业机器拉钻出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开始初步掏膛。

因为这一器皿体量较大,初步掏膛后的胎壁厚度比普通器皿略大,当然并没有超过4毫米。茹月峰回忆,接下来是画外壁的纹饰,单是这一步,他就用了一个星期。接下来就是精雕细琢,雕出浅浮雕的效果,再细掏膛,打磨。

由于体量大,打磨的时候震动也大,茹月峰虽然加工过难以计数的作品,但加工将军罐时,一向以沉稳著称的他还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磨不出理想的厚度,特别是底部。他唯一的办法是磨一磨就对着光照一照,看看是否通透,不知道反复了多少次,感觉还是厚,又磨了几天才终于成功。最关键的那段时间里,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平时最喜欢打的羽毛球,硬是半个月没碰过,伙伴来约他,他都直接回绝了。

之前,茹月峰制作的碧玉大碗获得过"子冈杯"银奖,今年获得金奖,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他技艺的进一步提高。面对取得的成绩,茹月峰并没有沾沾自喜,他说,今后他要进一步努力,争取让薄胎仿瓷作品更接近瓷器。

对话茹月峰:

记者:茹老师,你是如何想到在薄胎玉器上表现文人画的?

茹月峰:我一直在探索玉雕器皿件造型和装饰的创新,时常从中国画和瓷画中找寻灵感。我喜欢石涛、八大山人、齐白石的文人画,摸索如何将文人画的意境引入薄胎器皿,以何种形式来呈现。玉,自古至今都是中国文人的雅玩,古人说"君子比德以玉",玉外柔内刚,温润内敛,和中国文人的气质相契合,他们天生就具有相通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我也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扩大青海青玉的适用范围,在题材上做出更多元化的尝试,提升表现题材和玉料本身的契合度,给观众带来立体化的视觉享受。青玉被打磨成薄胎之后,通透如水,本身像极了一泓碧波,其上添加几只虾,几篇莲叶,营造荷塘美景,与背景色产生了高度融合。

记者:除了装饰的设计之外,这两件作品还能从哪些方面体现你的工艺水平?

茹月峰:薄胎器皿主要体现玉雕师的功底--掏膛。薄胎玉雕光泽晶莹、亮如玻璃、轻若浮云,被誉为"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想要做出这种效果,必须掌握掏膛的功夫。

在古代,掏膛是一门绝技,是除了设计之外最难之处,既耗费材料,更耗费时间和精力。掏膛的第一步是"初掏",先用工具将玉器壁的厚度削减为3毫米左右;第二步是在胎体上进行加工,雕刻出浅浮雕等各种纹饰;最后一步是"细掏",一方面把壁的厚度降低到1毫米左右,薄如蝉翼,另一方面还要使厚度均匀,经过这一步,玉器才能最后成型,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

做薄胎玉雕必须遵循这三步,绝不能改变步骤,假如先把薄胎陶好,再雕刻,就容易把薄胎刻坏,假如先刻好纹饰,再掏膛,就会磨损纹饰。掏膛越到最后越要小心,将玉料掏空之后,玉壁最薄之处厚度只有一毫米,速度要放缓,并调整好心态和工作节奏。

记者:那么你在工艺的最后阶段是怎样的心态?

茹月峰:我要保持平稳的情绪,玉雕也是磨练心性的过程,不仅要细心、专注,每一个动作都要屏息凝神,还要放空自己的内心,做到气定神闲,不被外部和内部的任何烦杂和不良情绪所干扰,绝不能急于求成。例如我心情不好,或者状态不佳的时候就停止工作,将一周的工期延长至两周。制作时,为了防止肌肉长时间紧张而产生颤抖,每做一刻钟左右还必须歇一歇。因此,制作时间会很漫长。

最难的是掏那些肉眼观察不到的地方,由于瓶口的细小和角度的特殊,瓶口只能允许工具伸进去,视线难以企及。这时候,掏膛就要凭借"心"了,我感觉不是手在动,而是心在动,凭借触感和声响,一点点想象着玉瓶内产生的微变化。

掏膛完成后,还要打磨、抛光。"打磨"是挑战极限的过程,有种提心吊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打磨时要抱着把它磨破的心态,但又不能真的磨破,并且要将玉壁打磨得厚薄均匀,这时候哪怕手稍微抖一抖,都有可能弄破,前功尽弃。所以每次经历掏膛和打磨的工序,都是一次心灵修炼的苦旅。

记者:你掏膛的基本功是学艺之初扎下的吗?

茹月峰:是的,但我刚开始是从做仿古器皿件开始的,学艺之初主要仿战国,良渚文化,后来又仿明清,品种包括花瓶、香炉、牛角杯等。我仿制的薄胎明清玉器,胎壁厚度只有1毫米左右,透过玉器能看见手指上的纹路。

记者:你将陶瓷的造型引入玉雕,这条道路是如何探索出来的呢?

茹月峰:我觉得创作停留在仿古上,无法确立自己的艺术特点,无法创作出带有个人符号化的作品。陶瓷是传统工艺的精髓,它给了我灵感。我开始从其他种类器皿上求索玉雕造型创新的道路,例如模仿龙泉青瓷、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器。

我一方面模仿雕琢陶瓷器皿的外形,另一方面又在不断解决陶瓷造型和玉雕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例如陶瓷和玉器的材料不一样,陶瓷由于其泥料的可塑性,可以创作成任何大尺度的作品,但玉器受材料本身所限制,无法尽情发挥;陶瓷的材质也分为很多种、青瓷、白瓷、紫砂,不同材质的器皿所展现的美感是不同的,有的绚烂、有的古拙,有的文雅,所以我要在设计玉器造型时注意保留其原造型的气质。

另一方面,由于成型工艺不同,陶瓷和薄胎玉雕的细节处理也不一样。比如瓷器是烧制出来的,可以做得口子很小、肚子很大,但玉器是靠雕出来的,很难雕到那样的程度。

所以,我并非对陶器器皿一味模仿,而是顺应玉雕的特点,顺应现代审美的需求,进行了大胆改进,让玉雕呈现现代风格。

记者:你今后还将向哪个方向进行探索?

茹月峰:我希望将手工艺术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让每一件作品都独树一帜,毫无雷同,例如在器皿的瓶口引入更多立雕手法,创作出融合时尚元素,现代感强烈、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作品。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