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
经常看到一些作品,雕刻一头大象,看似是一头象,但又不是象,名曰“大象无形”。
还有人这样评价一件玉雕作品:“‘象’这个字除了吉祥的寓意之外,就是用来表达一种大气磅礴的格局。比如气象万千、大象无形、巍巍大象。看到这两只玉象所表现的气韵,也就不难理解其中原因了”。
显然这里所用“大象无形”这个词是非常错误的!老子《道德经》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是:“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这里的“象”是指“形象”,与大象这种动物没有丝毫关系。
↑赵显志玉雕作品:《大象无形》
赵显志先生的作品尽管命名为《大象无形》,但显然此“象(形象)”非彼“象(动物象)”!
“大音”是指音乐本身、音乐本源;同理,“大象”是指形象本身、形象本源,都指向老子所说的世界本源,那便是“道”。“希声”,并不是指没有声音,而是指人们听不到声音,“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形”并非指没有形状,而是指“视之不足见”。老子的美学观认为,艺术的真正意蕴,是不能为视听感官所直接把握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却不是有形的艺术语言能表达出来的,需要我们这个审美接受主体,以心境去感受。
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语言层,亦不在于形象层,而是超脱于艺术语言、艺术形象之外的意蕴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
艺术创作时,想要贴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要做到适当的“无为”和“有为”。
南宋 梁楷 《泼墨仙人图》
《泼墨仙人图》的人物造型并不拘于精细的外形,为“无为”,而大块的破墨(水墨交融),表现人物内在的那种放荡不羁的性格精神,则是“有为”。
马远《舟人行图》
《舟人行图》人物上方大面积留白,似水气雾气远空般的空灵,给人以形象之外的想象空间,为“无为”,而简单的造型凸显出画面的隐逸,为“有为”。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抽象主义的起源。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认知,这比西方现代艺术中抽象主义的出现早了近两千年。西方的抽象艺术与中国的抽象有相通而又迥异之处。而中国的抽象,更注重造境和趣味,即创造一种意境或者营造趣味性。这与西方抽象注重表现理性构成和情绪抒发,以及形而上的抽象理念大有不同。
“大象无形”,并非真的无形,而是化有形为无形,所以说无形,是在有形的基础之上的。你的作品只有经过反复推敲,费了力才会耐看,不是投机取巧,靠一时的所谓的灵感就能打动人。大象无形,其实是经过有形千锤百炼,由量变到质变的时候,脱胎换骨,而致于无形,这里有叠加,沉淀,提炼,概括,破发,从而走出有形的困惑和执念,达到“练神还虚”之境界。
回到绘画上,无形,即是达到了抽象的边缘,抽以像外,在这里,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有和无相生,互为因果,互为补充。中国画大量的留白,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真实写照。
所以说中国的抽象,并非绝对的抽象,而是在有形与无形之间。齐白石说过“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也是同样的道理。
综合来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最完美的艺术成就应该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中国抽象是具象和抽象并行,有即是无,无也即是为了有,所谓“大象无形”。最后放弃了对形的执念,和过多的描述,到达无形的状态,反而成就了最好的“形”。
玉雕中的无相佛虽然不用通过佛的面部来表达情绪和禅意,但它所展现出来的禅意和情绪依然不可少。
无相即有相,无相雕刻是玉雕师表达内心思想的艺术手法,是赏玉者与玉雕师沟通心灵的窗口
王朝阳《静女其姝》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静女其姝》留红极简的构思结合现代玉雕工艺,更美更好的呈现在了大家眼前,看正面雨打芭蕉,静女手持念珠虔诚禅思,神态安然心静。背面运用俏色雕佛,红色像是佛光正照在正面静女身上,雕工简约,构思意境极其深远。
↑王胜作品《九天飞流》(锤价1380万)
料子是一块黄口料,带有白色段状的皮(也像白僵),其中夹杂一些类似于水线的线状。白皮和水线自然的分布营造出一种抽象的瀑布,左下角的人物刻画是点睛之笔,衣冠飘飘,胡须净长,背手而立,仰视着瀑布,脚边云雾缭绕,水气蒸腾之状。确实有种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气势。
↑方红根作品《净》
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作品以巧雕的形式来描写两棵参天古树,树下修行之人静坐,形成一个视觉与感官上的对比。留白的地方洁白干净衬托出修行之人内心的净,点明主题。
简,不是不雕、不琢、不磨、不画,而是用极简的线条、流畅的刀工表达材质本身最完美的灵魂。
大音希声,古道崇简,于象于形,于情于景才是设计至高之境界。一些雕刻师的玉雕到了一定阶段,不再追求纷繁复杂的工艺,而是结合自己的思想,追求简单的线条组合,用最简单的雕琢,诉说自己的玉雕情怀。
简单的线条,更加注重的是流畅、简单的图案,更加注重整体的协调,也是简单的雕琢,让一件简单的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和生命力。
↑邱启敬先生作品欣赏
邱启敬大师,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他其实也是一位优秀的雕塑家,同时是当代玉雕革新的代表人物。文人作品,诗意禅意交融,线条飘逸灵动,立体感强,尤其青花类作品,呈现出中国文人水墨画的悠远意境,回味无穷,引人遐思。 ↑张炳光先生作品
“无为”与“有为”之间,微妙的取舍把握,不仅可以考验创作者的技巧,还可以准确地表现其审美格局。玉雕作品如果过满过实,在构图上就失去了灵动与飘逸,显得死气沉沉;而有了留白,便给予观赏者以遐想和发挥的空间。
↑儒峰·林永峰作品《逸境清游》
↑儒峰·林永峰作品《松下对弈》
玉雕的留白需与玉质完美结合,每块玉石都形态各异自有千秋,即使相同的传统题材,都不能全然复制到每一块原料上,因此,每一次的玉雕留白都是一次全新的再创作,是人文艺术向自然之道的虔诚致敬。
↑吴剑光作品《人我无相》
玉雕留白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方寸之间亦显天地之宽,无论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因着恰到好处的留白技巧而意蕴更显深远,玉石也因留白而变得更加富有鲜活生命力。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一定是玉雕师渗入了自己的灵魂,蘸着梦想,一刀一笔勾勒出来的。欣赏这样的作品,也要细细观赏,用心品味,方可读懂“只能意会,不可言说”的留白艺术,亦能理解“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曼妙精髓。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