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玉雕艺术是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它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image

宋代处于历史长河中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文学艺术和美学发展转折期。

因统治阶级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和对文化教育的大力支持,使宋代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快速的发展,整个社会关系发生变革,促进了宋代生活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宋代士大夫阶级的地位的提高,使宋代生活美学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格调,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宋代生活美学形成因素

宋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发展的完备期,因统治阶级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和对文化教育的大力支持,使宋代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快速的发展,整个社会关系发生变革,促进了宋代生活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宋代重文的治国政策是宋代生活美学形成的政治基础,科举制度的改革在教育上打破了教育对象仅限于贵族的限制,鼓励全国士人参与考试,打破了唐以来门第参与科举的限制,宋代崇文的政策对文人士大夫阶级的优厚待遇,是在历史长河中从未出现政策制度。

image

宋重文的治国政策及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宋代士人的地位相对提升使士人阶级成为文化活动的领袖,文化事业的空前发达进而使文化品位提升。

“郁郁乎文哉”的宋文化时代特征,首要表现在士人阶层的兴起,其社会地位的提升,使宋代文化整体风貌都体现出远超前朝的特质,这与宋代统治者在为防止唐末时期五代割据混战而推崇的重文的治国政策密不可分。

完备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改革使通过教育进入上流社会的士人阶层增多,其社会地位的提升,不仅在国家政治方面成为中流砥柱的坚实力量也加快了宋代生活美学形成的进程,推动着宋代美学的发展。

同时宋时期另一重要时代特征,不间断的民族战争致使宋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动,激荡的社会环境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对审美的追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宋代生活美学体现出不同以往的格调。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长河中社会结构大变革的特殊的时期,其经济的繁荣,一系列的新变化成就了士人阶层的突起为宋代生活美学的传承保护起到了保障作用。

image

宋代士人阶层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审美生活中带来了很多乐趣,宋代文人墨客的这些爱好和心理审美情趣的形成,直接影响了宋代生活美学思想的观念,为宋代生活美学核心主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宋代市井文化作为宋文化的代表,虽生于民间却散发出自然、坦率、活泼、朴实的美感,进而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雅事盛行的生活环境致使宋代崇尚儒家风雅的审美精神也得到了发展。

二、宋代生活美学代表人物思想

苏轼的美学理论体现了宋代生活美学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其美学理论是对审美特质本体的认知。

严羽的美学思想对宋代生活美学的形成有深刻影响,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受禅宗美学的影响,是对唐代美学家对审美意境追的继承和发展,在艺术创作中强调对本体的感知,追求“境在象外”的境界,主张“玩物适情、别材别趣、超然物外”的审美追求。

欧阳修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超然物外”的审美形态和审美感受,其独到的审美理解体现了在艺术创作中强调体现“内涵美、意境美、韵味美”的特征。

image

因其美学思想融汇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使之被民众认可和传颂,进而使宋代生活美学思想并入中国传统美学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延续。

梅苏的美学思想为宋代生活美学形成特有美学特点奠定了基础,其美学核心思想是致用的美学精神,在美学风格上主张“平淡自然”,在艺术创作中是根据审美主体的性情而自然形成的,平淡自然不是淡乎寡味,是具有深刻的内涵意义和审美追求

三、宋代生活美学四法的提炼

宋代的政治、经济和生活环境在建立宋代生活美学和促进宋代生活美学思想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宋代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

宋代人文所推崇的“闲适、韵味”的美学境界与道家思想中崇尚质朴自然的境界相契合,“闲适”的美学境界以宋代休闲的生活方式和退隐心态的成熟所体现。

宋代政治家将文学和道家的美学思想组合并用,在政治建设上使用超功利的艺术手段。这些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使宋代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在审美主体以上抱以怀疑态度,进而使“平淡自然”的美学境界成为宋代生活美学的核心思想。

image

“闲适”既是宋代士人生活的境界也是在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法则,即创作主体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和感悟。从宋代诗词歌赋中可以看到大量对“闲适”生活审美状态的赞美。

“闲适”的美学思想被宋代士人视为人生本体价值的追求,是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和对人生追求的生活目标。

其美学思想体现了在艺术创作中直奔主题的审美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规律,是创作主体处于一种自适不求与外的状态,强调对描绘物象无目的性和天然非功利性的表达,进而呈现出在艺术创作中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悟的审美追求。

中国画在受到宋代生活美学思想闲适的影响下,在创作中包含了对主体情感,审美取向等多方面的表现,进而“寓意于物”成为在艺术创作中检验作品是否能展现出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

“悟趣”的生活美学思想是严羽核心思想禅意隐喻的体现,包含了宋代生活美学的整体风格。

image

宋代生活美学中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宋代士人在创作中以观象外之物为基础,运用感知生活、联想体验等心理功能,创造审美意象的过程,而这一审美感知的过程,具有不同于理性逻辑推理的感性和直觉的特征。在推崇以悟为创作基础的同时,提出了“别材别趣”的审美主张。

苏轼的美学思想受到庄子“游于物之外”和禅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美学境界的影响,提出了在艺术创作中有技和道的区分,审美创造有方法和技术,技术和道并重的创作理念,推崇“得之自然、随类赋形”的创作手段,以凸显艺术创作中“悟趣”为艺术创作精神的追求。

“气象”的美学思想在出现之初,更多的是被当作道学思想使用而不是作为美学思想来运用,作为道家思想更多的是指在道家“圣贤人格、道法自然”所体现的整体观念。

“气象”的美学思想也体现了宋代理学中“与天地同流”的境界。作为宋代生活美学中继“韵味”之后不同于意境追求的的基本美学思想,更多的表现追求审美物象的精神气质,体现了宋代生活美学思想的审美精神魅力。

“气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是由中唐时期对“意境”的追求转变为宋代生活美学思想中创作审美主体追求整体氛围营造的体现。

image

强调了艺术创作中对“意象传达”的境界的追求,使艺术作品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意象传达所呈现出作品的整体风貌的审美追求,即审美物象“超然物外”的体现。

“韵味”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老子时期,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味无味,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的道家美学思想。受老子“味无味”美学思想的启发南宋理学家魏了翁提出了“无味之味至味也”的哲学美学思想。

到北宋时期,“韵味”的审美情趣在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中得到推广并趋向成熟,成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宋代生活美学中“韵味”的美学思想不同于唐代美学中对“境”的审美追求,与宋代内敛含蓄的文化心理相关,展现了宋代有别于其他朝代的独特气质,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审美追求产生审美影响。

image

四、宋代生活美学“四法”在玉雕创作中的应用

宋代以后闲适的美学思想出现在艺术的各个领域,这种以彰显自身审美价值的艺术人生与美学、艺术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闲适的无目的性和天然性决定了其审美的无意识性,体现出在艺术创作中遵循“随类赋形”的创作手段。

其反映人内心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功能性,体现了“寓意于物”的创作思维,彰显了创作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悟。

古人以“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体现从在玉雕创作中立象尽意,通过联想、变形、象征和夸张等表现手法将人物、动物、山水和神话传说等题材的吉祥纹饰运用在玉雕创作中来表达情感,通过对这些吉祥纹饰的运用以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即“寓意于物”。

在保持原始形态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是一种无心创造的艺术,以简洁的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即“随类赋形”。

image

“寓意于物”是有心创作的艺术,是在现代玉雕创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决定了玉雕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和艺术价值,体现了玉雕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

从玉雕中的吉祥纹饰的发展历史来看,玉雕艺术始于新石器时期,快速发展于唐宋时期,在明清时期玉雕艺术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虽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会受到时代、文化的制约。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汇道家、儒家、宗教思想以及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在玉雕界中“工必有意,意比吉祥”的观念。

 总结

玉雕艺术作为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也是中国美学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在历史长河中玉雕艺术经历了从巫玉、王玉、民玉的发展历程,虽然现代玉雕艺术失去了曾在唐宋时期的辉煌,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无法被磨灭的。

image

玉石雕刻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对玉雕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日趋重视,虽有一定的进步但在玉雕创作中缺乏对美学理念的认知,致使现代玉雕创作同质化严重,市面上普遍产品存在审美固化,审美异化的问题,阻碍了玉雕艺术的良性发展。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