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月,迷茫雨幕,古老石板小巷,飘来一朵油纸伞的云,伞下的女子必佩有玉,那种温润如脂的古玉,如一圈游离的魂,轻轻地萦绕着白藕般的臂腕。
塞外苦寂,黄沙万里,丝绸古道弥漫无边旷远,一骑轻骑,飘然而至,马上的女子轻纱笼面,衣裳斑斓环佩叮当,风吹过处,那清脆的声响中必定有玉,历经风雨依然滑如凝脂的和田之玉……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知玉、用玉、爱玉,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玉文化历史的国家。发轫于新石期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明有别于世界其它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做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中国的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石昆仑”之说。
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中,记述了玉的神话,说:“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汤,黄帝是食。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这是说,玉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食品玉膏生成的。它有五色,质地紧密坚硬,润泽有光,天地鬼神都以它为食品,如果君子食了,可以防止不祥。这一古老的神话证明玉是何等的珍贵,它同中华民族的始祖、天地鬼神连在一起。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距今2200多年前就向往着:“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古代人们佩玉,不是简单的装饰。
玉不仅表现了外在的美,更是体现了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就是表现德;同时还具有体现人的身份、感情、风度,以及语言交流的作用。
《礼证·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玉十德之说:“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划,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成为仁、智、义、礼、忠、信、德、道等社会道德的象征。
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人的道德,用鸣玉之声限制人的行为动作。
祈求吉祥是古今人类的共同愿望。
今天,佩玉以求吉祥,是多数人的心理想法,就像俗话听讲:“图个吉利”,这并不完全是相信玉真能带来什么好运,而是反映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与其说是一种迷信,不如说是一种风俗,一种由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风俗。
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这一切都与和田古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和田玉进入中原后,中国玉文化逐渐进入以和田玉为主体的时代。和田玉被誉为中国玉的精英,更被儒家赋予它以“德”的内涵,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以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成了主宰人的思想准则。
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各流派的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而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
玉的美学追求歌颂的是自然的象征,是天、地、虹、日、月,是中国文化的宇宙观。
玉是精神,是意念,是理想,更是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与升华。
“和氏之璧”,讲述的不是一块玉的故事。它歌颂的未必只是卞和识玉的才智,他为了一块“楚山璞”而不畏刖刑,失双脚。多么感天动地的精神!这是在讴歌我们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也是从几千年前哲人口中发出的谆谆告诫:“识物,识人!”“试玉要烧三日满,识人须待十年期”,自古以来,国人就以玉喻人志、人德。
“完璧归赵”,记载的是蔺相如出使秦国的故事,它颂扬的是一种玉的精神,是人类恪守信约的美德和舍生取义的情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正是玉美的“人化”,它象征高尚的人格,君子的气节,优秀的品德,以及生活的理想。玉的美在净化着人的灵魂。
唐太宗说得好:“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玉工水平的高下又是决定玉器品位的重要砝码,好的玉器应在用好的玉料的前提下,达到构图精美和谐,工艺精雕细刻,抚之温润脂滑者为上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已超越咏物范围,而成了造就人才的箴言。
“撷日月之光华,搜天地之灵气,成石中之极品为玉!”“玉在山而泽,玉蕴水则清!”可见玉本天成,其蕴天地之精,含日月之魂而生,应自是性情之物。
有言道:“金钱是钱,钻石是价,玉是生命!”
握玉在手中,轻轻地抚摸再抚摸,如抚摸自己光滑的肌肤和柔软的心。你会发现——玉是活的,有体温有心跳,有温润的水份,正和着你的思绪在共鸣。
能够让玉常常贴着肌肤最好,玉不会辜负你丝丝缕缕的滋养,就像有灵性的鸽子,即使放飞也记得回家。
如果允许,你要去买玉,哪怕一环一块一方一片都好。经过你手的玉,必定会留住你生命的信息,给你带来吉祥如意!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