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学清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近年来,其玉雕作品得到业界广泛好评,并在陆子冈杯、天工奖、神珑杯等评奖活动中屡有斩获。走进董学清大师的玉雕世界,其山子玉雕作品的精妙绝伦,清雅飘逸,洒脱有致,给笔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记。

因材施艺 活用材料

董学清的玉雕作品表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不拘一格,因材施艺”。独山玉料因内质丰富,七色纷呈,为董学清的玉雕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并构成了董学清作品和题材的多样化风格。董学清曾经这样说:“只要能活用材料,把握玉石富于生命的灵性,就能使作品散发出永恒的魅力。”因此,他量料选材,因材施艺,充分利用玉料本身的色彩、光泽、质地、纹理、形态以及重量感等天然优势,通过独特的创意设计将各类材质的特点和色彩美表现得充分、自然,并与其作品的主题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他创作的《观沧海》就是巧妙地利用原材料背景中固有的黑色与凹凸不平的形状,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中部利用独山玉料中的粉红色,采用浮雕技法雕琢了一轮太阳,中下部雕琢了面对波涛汹涌而不可一世的曹操的雄姿。整个作品构思严谨,“形”、“色”处理恰当,场面宏大壮观,用料充分独到。在《千古一帝》中,他用白色玉料雕琢的人物非常突出,就像是从历史中走来,达到了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

董学清独玉作品

借鉴传统 不断创新

走进董学清的玉雕创作世界,笔者发现董学清的作品思路开阔,取材广泛,常常突破传统玉雕主要表现神话传说、宗教典故等取材范围,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反映重要历史人物,揭示人性、自然之美和万物生灵对幸福、自由的渴望与追求。他的作品《暖》《大地母亲》、《菊花女》等,都鲜明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人性美、自然美的追求。这些作品通过细致的刻画,无不显现着作者的匠心及美学追求。此外,董学清还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创作,如《缘》、《十年寒窗》、《强者永存》等也都极为精美,寓意深刻别致。其它如小巧精致的挂件、案头玉雕也都别具一格,极富生活情趣,令人赏心悦目,并且非常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如《放学后》,作品表现了一群天真烂漫的学童放学之后的活动,无限童趣融注作品其中。董学清玉雕取材的广泛性,构思的独到性以及对作品审美价值的追求,构成了他作品的不可重复性。

董学清独玉作品

      他曾表示,玉雕艺术绝对不能一味地摹仿而没有创新,不能只有继承而没有发展。所以,他的作品不拘泥于古人,着意求新,借鉴传统而又超越传统,从而达到融汇古今中外玉雕风格特点于一体。首先,恰当处理玉雕作品精巧与简练的关系上,他通过在构思、立意上下功夫,利用简练的手法,完成作品内涵的表达。其次,董学清注重作品的空间感,以及艺术品的整体性。他不仅能够很好地挖掘利用有缺陷的材料,使它们成为一件件天然完美的艺术品,还能使外形并不完整的原料通过巧妙地立意和再创造,使作品产生向外扩展的张力和空间增大的感觉,意境更加深远。如他的独山玉雕作品《悟》、《孔子》、《天问》等每一件作品都充满内涵与灵气,给人留下无限的富于想象的空间。

追求玉雕价值最大化

“博采众长,以我为主,突出创新,强调发展。”这是董学清玉雕创作的一贯主张。首先,他在继承传统的玉雕创作中,更注重新观念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时代感。其次,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玉雕技法的同时,吸收西方雕塑风格的技法,大胆实践创新,不仅拓宽了创作技法,也拓展了创作题材,使玉雕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丰富多彩,也使中国玉文化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手法得到发展与延伸。第三,俏色技法的成功运用,拓展了董学清个人及独山玉雕艺术创作的新领域。虽然俏色是我国传统玉石工艺的一种技法,但往往在创作过程中会出现始料不及的玉石的斑点、瑕疵,一般情况就是按设计方案避开或挖掉;而董学清却巧妙利用瑕疵斑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从而使玉雕价值达到最大化。                                                                               董学清独玉作品

  走进董学清的玉雕作品世界里,真实的感觉到,董学清是一位真正用“真诚”、用生命追求艺术的人,他执著地追求艺术,从艺术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又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融入他的艺术创作之中,也从而形成了他特有的清隽雅致的玉雕艺术风格。董学清曾这样说:“人生是短暂的,艺术才是永恒的。只有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生命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够不断创造生命的辉煌!”其实,在董学清的心中,生命与艺术同在,生命不息,艺术追求不止。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