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赋予玉石以生命,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神奇的艺术境界,雕琢出东方传统文化隽永的神韵。以中国气派、东方神韵提升了中国玉雕的美学价值与地位,并一开中国玉雕界学院派风格之先河。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袁嘉骐。
袁嘉骐
现任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1994年荣获国务院政府津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当选为湖北省青年委员,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6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2004年被授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荣誉称号;
2006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2013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评委。
20世纪70年代拜北京玉器厂著名艺人王树森、王德龄为师学习琢玉技艺,后又考入湖北美术学院深造,
融传统艺术精华和现代雕塑语汇于一炉,形成鲜明的个人玉雕艺术风格。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金奖。
曾主编《玉器专业技术培训大纲》、《现代玉器艺术思考》等专著,出版个人玉雕作品集,多次举办个人玉雕作品展。
作为国家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首开先河创建了个人玉雕艺术馆。
佛光普照 大型雕件 尺寸:60x35x22.8厘米
在一块巨型璞玉上,中间雕琢出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技艺精湛,更为神奇之处是在佛像周围,自然而然的琢磨出一轮正圆形的红色光环,如佛光普照,似火焰升腾,将佛经所描述的极乐世界演化为人间的现实图景。
在美丽的武汉东湖之畔,有一个闻名全国的“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大名鼎鼎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袁嘉骐就在这个研究所里,潜心研玉,正如他所说,“琢玉是我生命的全部!”。
命运多舛 终得玉缘
袁嘉骐祖籍广东韶关,1954年7月生于河北保定。袁家世代书香,袁嘉骐的父亲早年留学美国,是国内著名的医学专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使袁嘉骐从小就显示出极强的求知欲和勤奋执著的秉性。他从小酷爱画画。1969年底初中毕业,15岁的他插队到湖北天门,四年的知青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1973年因病回城,当过搬运工、服装厂打包工等。1975年偶然机会下,招工进入湖北省工艺美术厂,从此开始了牵扯一生的玉雕生涯。1978年,厂方选送他到北京学习,拜中国著名玉雕大师王树森、王得龄学艺。他曾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由于厂方舍不得放他这棵“摇钱树”而告吹。1981年,他又考入湖北省艺术学院,师从著名雕塑家刘政德教授学习雕塑。在玉雕大师中,他是受过系统高等美术教育的其中一位。1987年,选调到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至今。
在袁嘉骐40余年的玉雕生涯中,他和玉长相厮守,耳鬓厮磨,对琢玉如痴如迷,呕心沥血,创造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玉雕艺术品。
拔萝卜 雕件 尺寸:32x8.2x8.3厘米
作品因材施艺,充分利用和田戈壁玉特色,为观者塑造了一个意象中拔萝卜的童话空间,刻画出留在我们心中抹不去的童年温情。
识玉天才 琢玉高手
在诸多艺术领域里,也许玉雕是最具风险的一个行业。
首先是识玉。凡玉都有皮璞,许多美玉在未去皮之前,简直就像一块极普通的石头。俗话说“神仙难断寸玉”。玉石行里,不乏有“打眼”之人,稍不留心,就会损失惨重。因此,识玉常常使人提心吊胆,深怕一失足成千古恨。而袁嘉骐识玉有绝招。只要见到美玉,不管外表多么粗糙顽劣,多么普通,他的心就会跳动很快,仿佛和玉之间有一种心灵感应。所以,业内同行说他是识玉的天才。
识得美玉之后,紧接着是设计,即根据玉的大小、形状、色彩设计图形。它要求设计者融入玉中,细细揣摩,推陈出新,不能落入前人窠臼。这是最劳心血的过程。袁嘉骐说:“相玉可使我神游。”他可以坐在美玉前,如醉如痴,通宵静思。
然后是琢玉。这是体力和智力的结合,更有意志和运气的巧合。俗话说,铁匠怕长,木匠怕短。和木匠一样,琢玉就是琢去多余的部分。如若琢过了,琢多了,琢裂了,那就再也无法补救。曾经有多少玉器最后毁在一节链环、一个手指上,功败垂成,多年心血化为乌有。所以袁嘉骐说:“琢玉融入了我的生命和热血。”这是以柔克刚、以心攻玉,若没有百倍的信心,千倍的耐心,万倍的细心,就不要踏进这个“地狱之门”。几十许春秋,袁嘉骐右手紧握琢玉电磨机,用力将磨头一微米一微米地雕琢,因多年劳损致使右手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反弓成九十度。也正是有着这种顽强不息的精神,才造就了一位成大功者。
白莲香风 雕件 尺寸:18x15.2x7.5厘米
作品选取上等和田玉雕琢而成,外形朴素圆浑。其上观世音菩萨妙坐莲台,法相清净,六通朗彻,五蕴园明,晨风徐徐闻白莲飘香,甘露普洒修般若慈源,可谓莲华圣境。
多维意象 诗画玉雕
观赏大师的玉雕作品,足见他爱玉、琢玉的痴迷。一方斗室,一架磨玉机,几块美玉,一个心平如水的人,他与玉相知相伴,神游其中40余年,锲而不舍,为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感而默默耕耘。古老的玉文化孕育着当代玉雕艺术家,袁嘉骐对玉雕情有独钟,也正是源于对中国玉文化及其厚重内涵的深刻理解与追求;也正因为他热爱传统玉文化,所以他的玉雕创作能扎根于传统,并继承发扬、推陈出新。
大爱如天歌 雕件 尺寸:61.5x16.2x22.5厘米
作品以中国流传久远而深厚的观音文化为背景,创造出了一个史诗般宏大唯美的观音出行仙境,表达了观世音慈悲为怀的博大精神。众仙人物静穆庄严、飘逸生动,展现出大美无极、大爱无疆的精神内涵。
袁嘉骐对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佛教经典、诗词歌赋及当代题材的雕刻,都能游刃自如,更能另辟蹊径,不断赋予题材以鲜活的生命力。他所创作的《佛光普照》、《大爱如天歌》、《巍巍长城》等玉雕作品,传统韵味十足,刀斧之间显示出其深厚的艺术功底。例如新近创作的《大爱如天歌》,通过描写佛教艺术中观音菩萨及诸天神出游、布施、行愿,表现出法宇宏开、神光显像、天花散彩、灵应四方的恢宏极乐场景。作品构图饱满、气韵生动、神情超逸,宏伟庄严中蕴含着浩淼幽深的仙气,使观者大有超凡脱俗、心怡神往的虚幻境地。袁嘉骐在玉雕创作上还具有非凡的悟性,他擅长巧妙的利用玉石的自然形态及皮色、绵绺等创作出艺术上的特殊意境。如作品《巍巍长城》,利用玉石的自然皮色,设计出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夕阳的余辉给风蚀的峭壁沙丘染上了猩红的霞光,矗立逶迤,大气磅礴的长城上空仿佛传来绵长悠远的号角,空旷的远景,好似夹杂着气吞大漠的呐喊。这都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利用美玉的天然色泽,巧妙地雕琢出来。又如作品《大雪满弓刀》、《残阳如血》等,都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妙。他的许多作品突破传统玉雕的章法,大面积不加雕饰,保留玉石美好的原始形态,局部施以天籁之工,“以神遇而不以力会,然后而得”,其作品更显自然天成。正如中国画论中的名言:“妙在半工半意之间。”由此可见,他能深刻地悟出玉石的神奇和琢玉的真谛,从而“超越形似,达到神似,以臻神游象外”的艺术境界,给观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更深远的艺术享受。
巍巍长城 雕件 尺寸:36.3x12.4x10厘米
作品充分利用玉料其形、其势、其色来经营构图,层次与俏色。利用玉石的自然皮色设计出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夕阳余晖给风蚀的峭壁沙丘染上了猩红霞光,矗立逶迤、大气磅礴的长城上空仿佛传来绵长悠远的号角,空旷的远景,好似夹杂着气吞大漠的呐喊。而主体位置塑造出守疆的将士们长空立马、浩气横天、霜刀雪剑捍长城的伟岸雄姿。
作者力求塑造出华夏几千年来保疆卫国将士的千古雄风,力求表现出巍巍长城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悲壮崇高的精神力量。
袁嘉骐还热爱佛教艺术创作,在他精心塑造佛的形象时,常常迸发出超乎寻常的激情与灵感,所以创造出玉雕史上罕见的珍宝作品《佛光普照》。在一块巨型璞玉上,中间雕琢出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其技艺之精湛自不待言,奇的是:琢玉者在无从探测的情况下,竟在佛祖像周围,不偏不倚,自然而然地琢磨出一轮正圆形的红色光环,如佛光普照,似火焰升腾,呈万道光芒之状,将佛经所描述的极乐世界演化为人间的现实图景。整件作品在红色光环的辉映下,真可谓佛光普照,异彩纷叠,天上人间,气象万千。玉是天赐的圣物,除了心神交照,难能有更好的解释。
大雪满弓刀 雕件 尺寸:11x29x7.7厘米
作者化腐朽为神奇,将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刀弓。”一诗诠释得淋漓尽致。
四十年来,袁嘉骐与美玉之间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天机因缘关系,他的价值在美玉中闪耀着光泽,使其瑰丽不朽。他的玉雕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人物为主的情景交融的大型作品,充分体现了诗画意境、天人合一、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风格。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炎黄子孙的神彩,中华民族宏伟的气魄,都凝注于这些呼之欲出的艺术生命之中。年复一年,袁嘉骐心无旁骛地沉醉于琢玉艺术之中,每一件作品的问世都饱含着激情,张扬着鲜明的艺术个性。袁嘉骐说,他将义无反顾沿着这条艰辛的琢玉之路走下去,将自己奉献给一生所钟爱的玉雕事业。
残阳如血 雕件 尺寸:45.7x12x7厘米
201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所创作的一件红色记忆体彩的作品。采用全景式构图并利用戈壁玉中天然色彩俏雕出“残阳”与“战旗”,重点塑造出红军战士无坚不摧、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浩然壮歌。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