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首届玉学杯玉器鉴赏征文大赛(玉学院&玉雕界联合举办)已顺利进行了5期月度赛,目前第6期征文即将结束,我们正在陆续发布。现发布钱亮的《心灵皂》作品鉴赏,入选作文4篇,请大家投票、点评。

心·灵之净  楠竹(德缘文化、加拿大)

初见钱亮老师青海白玉作品《心灵皂》,并未为之打动,以香皂之形作为一件用来把玩的玉器,似乎有点过于朴实无奇,显得不那么称职。不曾想这块玉皂却数日萦绕我思绪,竟夜深无眠之时擦拭我记忆中的斑痕。

第一日无眠,我想起那段安静而美好的学生时代,我想起我错过的憨厚的男生,都如这玉皂一般,纯净而质朴……

第二日无眠,父亲病榻之景历历在目,若我可得这样一块心灵皂,便可轻拭父亲临别前的苦楚和母亲与之话别的思念之痛……

第三日无眠,我竟情不自禁的回想自己曾经那些可笑而又可悲的蠢事,若有此皂,擦拭掉两件又何妨?

……

我方知,这正是钱亮老师《心灵皂》的绝妙之处。通常玉器的赏玩以形、色、质、工、意等五个维度对其精品细尝,而《心灵皂》却淡化这五维之味,另塑一维“憬”味,绵柔回觉,润物无声,令观者憬然有悟。

钱亮老师的《心灵皂》看似轻描淡写、无意成章,其中却暗藏玄妙,让我拍手称奇。作品以生活中不起眼的香皂为形,巧妙利用青海白玉色质特点,无繁琐雕刻技巧,塑造了一块不会融化的玉皂。形似之技,多为玉雕师的基本功,而玉质之感与皂可谓天壤之别,玉泛润光,若要将玉表面打磨似蜡质,泛“皂”气,着实要下一番功夫。作品表面看似仅把原英文“Safeguard”和盾形换成了“Soulguard”和心形,意味着舒肤佳是我们生活的健康守卫,而这块 “心灵皂”便是我们心与灵的守卫;实则以“简”示“憬”,显微阐幽,让人在把玩玉皂之时,以净心灵铅华。

何为心灵之浊?佛教《百法》有云:“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可见“不覆藏”,便是清净了自我,解放心灵。西方教派如基督教,亦用同法清人之浊,即“忏悔”。“忏悔”不仅表示后悔之情,请求他人原谅,更有改过自新、去恶向善之意,省过往以净身、心、灵。孔夫子教导我们“吾日三省吾身”,可见“自省”是中华之传统,是中华之美德,是中华之萃。今天的我们大可不必一日三省,若能做到三日一省,怎不是心与灵的洗涤呢?

《心灵皂》的出现,就是提醒我们要在 “躁”气盛行的时代里,不覆藏自罪、去恶向善、勿忘自省。生而为人,或许无人不曾识错人、做错事、走错路。若真有心灵之皂,你可需洗涤一番?

《净心 静心 镜心》

吴函璋(国家和田玉高级鉴定评估师、苏州玉尊坊)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每一个行业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而回应冲击的唯一方式就是:创新。对于玉器行业而言,创新需要建立在遵循传统、保留玉文化本体的基础之上,以独到的用料、新颖的构思、内容的赋予见长。

玉雕的创意给作品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块原石到玉雕成品的转化,更加重要的是隐含的附加值,甚至是一种惊艳与震撼。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具有代表性的创意玉雕作品——玉雕艺术家钱亮先生用青海白玉做成的《心灵皂》。

玉器,不是一般的艺术品或工艺品,材质、工艺、创意缺一不可。如何结合材质发挥出最大特色,需要一点“巧”思。考虑到青海玉的内在结构粒度稍粗但比较均匀,虽然质感不如和田白玉那般细腻但却显得浆白的特点,辅以亚光,就有了和“肥皂”吻合的蜡状质感。

本作品的造形追求与真实的舒肤佳肥皂以假乱真的极致,好像把艺术还原给生活。但艺术终究高于生活,细细再看,作者把英文“Safeguard”置换成英文字母“Soulguard”,把盾形LOGO换成心形,让这块“心灵皂”具有了别样的意蕴。

古时君子常比德于玉,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德玉内涵和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唐·潘炎诗云“温润资天质,清贞稟自然。”如此看来,玉除了温润之外,兼具清白坚贞。而这块“心灵皂”,则由内而外地诠释了这个特点,并且选择了一种极其贴近大众理解的表达形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形象,而是“寓教于生活”的亲民呈现,特殊的磨抛质感更是增强了观者的真实感。

该玉器极具挑战性,在传承古代玉文化的同时,通过有活力的创意,发扬着玉文化,以亲民造形和细节设计来传达玉的真谛:净心又静心,让观者以玉为镜,审视自我,重塑人生。纵观当下市面上的玉器,大量的雷同和不断的重复是主流,其实离开了创意,再好的工匠,也只能拾人牙慧,并必将没落。在这个“用户至上”的时代,玉器设计也需要不断切换「观看者」和「创作者」的角度,用心感受时代脉搏,探索玉器创作的价值,才能成为跨越时空的藏家知音。

《洁身守道》

王琇(玉学院和田玉鉴定评估师、北京)

看到《心灵皂》的人,几乎均冲口而出:太逼真了!我知道大家不假思索地认为它与“舒肤佳香皂”(safeguard)太像了。其实,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它们大相径庭,有天壤之别。《心灵皂》的玉料为青海白玉,外观圆润饱满、色泽白净、质地虽一般,但用作“香皂”却格外合适。作者用阴雕手法雕琢的纹饰是双阴线的“心”形和英语“soulguard”,中文意思是“灵魂卫士”或 “道德守护”。这让我不由地想到《晏子春秋.问上》中的“洁身守道,不与世陷乎邪!”。

玉德与《心灵皂》

我看《心灵皂》,犹如看到一位高洁傲岸的君子。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根据玉的特质就提出了玉德说,他将玉人格化,把玉视为君子的化身。东汉许慎在孔子玉德说基础上,将玉德归纳为:“ 仁、义、智、勇、絜 ”五德。联系到作品阴雕“soulgauard”和“心”形纹饰,更加能感受到无形的力量。首先阴线雕给人的感觉是内敛和谦逊,而且还有“深刻”之感;双阴线“心”形,表明坚守玉德的坚定决心和信心;用英文字隐语放眼世界,不固步自封和墨守成规。想到这里,不由地让人赞叹《心灵皂》巧妙的创意和用心良苦的构思:一块漂亮的“名牌”香皂,可以放心地洗去身体的污垢,而《心灵皂》是对心灵的洗涤。

《君子斋》与《心灵皂》

从《心灵皂》的意境中联想到的君子就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他在《君子斋记》中对君子与道德的解读正与玉雕作品《心灵皂》的寓意和意境十分相符。“君子”本意是指道德品格高尚的人。但古代的贵族和统治阶级均自诩为“君子”,却不一定有高尚的品德。王安石在《君子斋》中还说到:一个姓裴的洛阳主簿,造了一所书斋,并将书斋命名为“君子”。因为他有地位、又有君子之德,所以受到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还吸引众人慕名而来。裴先生将“君子”匾额挂在显要处,不仅勉励自己、也勉励看到的人要记住修养道德,也启发人们思考。只有仁慈的心,不足以称为君子;只有智慧,也不足以称为君子。仁慈能够依顺生灵的天性,智慧能够穷尽事物的道理,兼有之且又懂得命理,才是古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的原因。

 捧着钱亮的《心灵皂》,读着王安石的《君子斋》,似有一股清泉从身边流过,亦有一种心明眼亮的感觉,同时也感到一种力量涌上心头,那就是“洁身守道,不与世陷乎邪”。《君子斋》对“君子”和“道德”的解读,让人更深切地感到《心灵皂》是在提醒人们:保持身体的清洁和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灵的纯净和道德的修养更加重要!切记厚德载物!切忌德不配位!

《移气养体》

杨鹏(国家和田玉高级鉴定评估师、溧阳)

初看这块玉肥皂,我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平心而论,料子真的挺一般,白而礓的玉质没有一点温润感,加上刻意为之的亚光仿真处理,若不是压手的重量,仿佛拿到的真是一块肥皂。不管是为了抓握舒适而设计的弧形线条,还是质感、颜色都足以乱真。

只有玉皂上的Logo图案和英文露出点端倪,把舒肤佳原有的盾牌变为心形,英文safeguard改成了soulguard。特地去查了soul这个单词,原来有道德精神之意。一下子恍然大悟,想与作者击掌相庆。

虽然素未谋面,但对玉精神性的重要程度上,肯定完全趋同。若是说道德精神守卫,和田玉当之无愧啊。

居移气,养移体。先人早就意识到了环境对于普通人的心性影响,大到居住环境如孟母三迁,小到随身物品如玉养人,都会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块好玉至少有三方面的移气养体功效:

最初见到一块好玉,必是视觉上的欢愉。一块好的和田玉作品,本身材质大多温润灵动,这种视觉体验在众多珠光宝气中并不起眼,却最是耐人寻味。它朴素、温润、澄澈而富有内涵,久看不伤,久处不腻。

二是触感上的温香暖玉。做和田玉的前几年很少接触把件,总觉把件体量大,总价高也不好销售,当今社会节奏那么快,谁有闲心盘啊把的。直到一位同行前辈与我聊天得知我尚未有一块把件大感诧异“你不玩把件,怎么能说自己懂玉呢?”当时虽然面上不显,心里极大的不服气,不玩把件就不懂玉了?

后来慢慢体会到原来盘玉也是一种洗礼。一块把件在手,盈握有余,沉沉坠手,心也跟着有重心了。不多久,和田玉浸染了手心的温度,仿佛就变成了身体的组成部分,人和玉仿佛成了一个循环,我中有玉,玉中有我。在这个过程中,心静了,人稳了,思绪从繁琐生活中脱离,回归到生命最初的安宁和静谧。更不用提盘玉后,玉回应你更为温润老熟。人养玉之温润,玉养人之性情,大抵在盘玉上有着直观的显现。

第三就是精神上的潜移默化“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像和田玉一样温润、质地坚韧、内在缜密、表里如一、有法度又圆融,才是古人认为的君子之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则是一个随身佩戴的君子标准和警戒,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注意节制行为思想。这才是我们佩玉最初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心灵皂》作品虽然没有上乘的质地,采用几可乱真的处理和移花接木的手法,让人思考,皮肤尚可用肥皂守卫,心灵又该如何守卫?佩玉学玉就像修行,修到最后还是修补自己。以玉观照自身德行,以德行捍卫滚滚红尘里一颗干净的初心,也许这就是心灵皂要告诉我们的吧。同时,作品告诉大家,给予玉石适当的附加内涵,是玉石新的生命,也是玉滋养心灵的第四个移气养体功效。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