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为神玉为骨”,这是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的一句话,也可能是中国古代描写男子最清新脱俗的语句了。与西方的认知文化不同,中国文化属于“感知文化”,月白、葱白、银白、雪白、乳白……,在中国人的世界,白色就有三百多种,但中国人自古就贪恋玉石之美,陶瓷的釉色就是模仿玉石的温润,不以白为美,而是以温润为美。可惜,当代的许多陶瓷匠人已经远离古代文人对玉石的审美,白瓷的釉色多是惨白惨白的,已经尽失釉色的灵性和气韵。这是西方人永远不懂的一门学问,“气韵生动”是中国最高的审美标准,因为中国人始终相信万物有灵,如果让白色具有灵性,最好的参照物就是和田的羊脂玉。那种温润幼滑,气韵自生的感觉,让你天生感觉与玉有一种冥冥之中的联系,让你暗自欢喜,让你气质勃发。

image

石头,在中国人的浪漫里,能够凝聚天精地华,孕育了不起的生命。随神瑛侍者入红尘的通灵宝玉,从傲来国花果山仙石中迸出的石猴,都是感天地造化、通前世今生的神奇形象。万物有灵。石头里的灵,需要更漫长的滋养。远在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生息劳作,在石头里,发现了一种美而不朽的灵。它出于山川,具有石的坚实、水的温润,散发着春阳般的光泽,令人相信其中蕴藏着丰盛的精气,可通神明。

这种石头,我们称之为“玉”。从那时起,玉作为神物,作为瑞信,作为德行,作为审美,顺着中华文明的长河,渐次铺展开来。

image
image

玉,既是石,也是从混沌生命里脱颖而出的灵。上天对这石头青睐有加,经过日月山川的亿万年呵护,为它凝聚了一方水土的精华。直到精心孕育的那道灵光出现在人类眼前,它便不再是山中粗鄙的顽石,而脱胎成为人间的圣物。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自然万物皆有深情,只是凡人未必尽知。若只会看一块石的浅陋表面,人又岂能发现灵玉的秘密?

image

世上再美好的灵,也需要与之相契的感应。几千年来,中国人唯独爱玉。玉,不同于西方人喜欢的钻石那般刺人眼目、那般气势凌人,而只是温柔地抚慰,平静地浸润。凝视一块玉,看到的是柔美和温润。触摸一块玉,感受到的是坚实与清凉。玉,亦刚亦柔,且冷且暖,只一派温文尔雅,卓尔不群。在玉石之上,中国人寻到了修身与处事的追求。

image

玉的气质,生于内在。虽不以缤纷媚态讨悦于人,但经地气沁润,也会生出饶富变幻的色彩: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脂,墨如纯漆,不一而足,引人玩味。若再经手把玩,层次渐生,更见增色,或飞彩凝辉,或碧空如洗,种种光彩,都是在人、自然与岁月的共同抚慰下,产生的和谐韵律。人与玉,穿越几千年的时空,建立一场缘分。人与玉之间的交流,如人生般恒久,又如人生般短暂。历尽人事与天命,当无数繁华化为枯槁,那块玉依然温润透澈。

image
image

将一滴水滴在玉上,若成露珠状、久不散开,为真玉;或以手抚摸,有清凉润滑之感,亦为真。皆因玉的质地细密,无论水滴,还是手温,都是难以渗入的。

所谓“冰清玉洁”,说的是玉不为污秽所侵染。但是,作为自然之物,玉本身的瑕疵在所难免。天有残,地有缺,世上岂有“完美”可言?

image

有瑕疵的玉,可能容易被人嫌弃。但是,被寻常当成瑕疵的斑点、纹路,却也不失为一块玉的独特风韵。有瑕的玉,不遮不掩,敢于坦诚相见,闪烁的光泽更加真实坦然。纯洁未必经得起摔打,而通过不完美的瑕疵,却可对人生的坦途与坎坷多些体悟。人无癖,不可深交。玉有瑕,才多了些可爱。万物皆是相通的,何况是有相似之处的玉和人。

image

人世繁杂,玉的世界也相当庞大。玉,可以高贵,可以日常;曾被奉上神坛祀天祭地,又被俗世用以象征富贵吉祥;演绎过名士美人的红尘往事,也诉说过柴米夫妻的居家度日。对清秀通透的玉,中国人可谓是悦其色,恋其情。《诗经》里早就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句子。孔子更是高谈阔论,总结出玉的一整套美德。但是,对于爱玉的人,那些理由可能都是多余的。到最后,无外乎“喜欢”二字。玉的身上诚然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内涵,但是爱玉这件事,可以单纯到不知不识,只是简简单单地欢喜。玉,之所以无价,是因为它的价值不以仪器测算,而以感情来衡量。

image
image

玉,本是山中的顽石,虽然胸怀锦绣,但还是要为人所识、为人所琢,才能成为艺术品。卞和发现了玉璞,无人能识,他自己还被砍去了双脚;等到玉石被雕琢成了“和氏璧”,则是天下闻名,拿十五座城池都不换了。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器与人,是一个道理。

image

和人一样,每块玉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与性格。人讲究“因材施教”,对玉的雕琢也不可一意孤行。要因材因性,协调自然与人工,获得出乎意料又理所应当的效果。匠人讲究“天人合一”,但是当技艺纯熟到一定地步,难免容易失落原先的质朴和天趣。若只顾精工斗巧,忽视自然气韵,人与玉之间的感应可能荡然无遗;若能把雕琢之功显于无形,在人力之下葆有玉的灵性,则可谓大功一件了。

image

人与玉,是一场持续几千年的天人际会。文明的脉络,亦可比作由石入玉、由玉及人的过程。世上再没有哪种物质,比玉更能经得起岁月的淘洗,被整个文明历程所接纳,寄托着中国人的虔敬与感知。在中华文化的血脉里,玉,贯通着天地古今,人与玉,随缘而喜。玉可为神,玉可为人,都化作了心里的灵光,映照着时空里的秘密。

image
image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