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春夜将尽的时候,柔风和煦,明月多情,犹为离人照落花,便常常令人有“来不及”之感。

难怪苏轼要秉烛夜游,“故烧高烛照红妆”;王安石会彻夜不眠,看“月移花影上栏杆”;连唐伯虎这般洒脱之人也有“雨打梨花深闭门”的感慨,尽管暮春只是一个时节,诗人用有灵而有情的目光所过之处,便觉花枝俏皮、鸣鸟欢欣、落红怅然,一切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

万物皆有灵,哪怕是一块石头。

石头平凡,石头也珍贵。中国传统文化意象里的石头,有女娲补天用的灵石,也有蕴出石猴的奇石,更有红楼里的那块顽石,看着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徒留叹息一声。

image

这是石头的奇妙之处,而“美石”比起石头之名,似乎更为人们熟知。《说文解字》解“玉”字就短短五个字:“石之美者也”。是石头中格外美丽的一类,甚至可以从许慎生活的那个时代向上追溯,早在商周,青铜器的铭文中就已经有了从“玉”的字,极为尊贵,可见那个时候懵懂的人们,已经重视起这种美丽的石头。

可是仅仅是历史悠久就可以让这“美石”,也就是玉,在中国的文化里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吗?中国的石头甚多,色泽光芒各异,美的何止一块玉石呢?

就像诗人眼中的暮春时节,带着灵气,带着深情。中国人对于玉的感情,也是如此。玉,并不只是一块美丽的石头,它是有灵而有情的一块“顽石”啊!

01

玉有灵。

同为石头,钻石之美是一瀑华光;彩石之美是惊鸿一瞥;而玉石之美,在于恬然而温润的气度,不争光芒,不比斑斓,玉石的美丽是收着的,不外露,藏在坚硬细腻之下,是君子德行。前有因和氏璧而流芳的勇毅智慧,后有抛砖引玉的谦逊恭谨,以玉来指代、形容这些美好的品德,除了玉之美外,更与玉本身的特性有关。

带玉、赏玉的人都知道,一块玉佩戴、把玩久了,会随着时间愈发通透、润泽,白色更明,翠色更翠,仿佛有灵性。

这是玉石异于其余宝石的地方,也是与中华文明息息相关的地方。软玉之外表温润而内里坚实,硬玉之色泽明丽而深沉典雅,有“外圆而内方”之神韵,更有“知恩知意”之灵性。

image

02

玉有情。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李唐时候的杜牧便知道用玉来代指自己重要的朋友,一个“玉人”,千种思绪。

“玉”字在古人心中向来是个美好的字眼。女子有玉容、玉手、亭亭玉立,是婉丽低回的模样;钟鸣鼎食之家有玉膳、玉食,是低调沉稳的华丽派头;而“玉汝于成”、“金科玉律”、“钟鼓馔玉”等等,仿佛从庙堂之高至江湖之远,心之所向者,皆可归之于玉。可步玉阶、观玉堂、见玉人、留玉篇,再以上进之心劝诫自己与同仁:“玉不琢,不成器!”

这是玉与中国文化在情感上的交融。有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识人须待十年期”。玉是人情的影子,也是时光的伴嫁。

image

03

而最让我不能忘的,是那块顽石。

顽石遗落下来,随着面如中秋之月的公子落草而入世,“好一块晶莹美玉啊!”这块美玉通天地之灵,却不言、不动,只静静观着红楼里的一切悲欢离合。

园子里的姑娘有的顾盼生辉如钻石,有的八面玲珑如珍珠,有的飘然出世如晶石,而在暮春飘着花瓣儿的树下,扶着花锄的姑娘啊,玲珑心肝、敏捷才思,与姐妹们打趣时俏皮无双,与知心人对谈时知恩知意,娴静处如花照水,活泼处如柳舞风,十二钗里,她真真是如玉。

她本就是玉旁的仙草,她本就是与玉相对相生的。

而那一天,她一个人在风里,站成了一株小小的海棠,海棠花下,盈盈地坠着流玉。

玉从她的眼角滑下,落到了我心里。

image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