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以降,由印度传来的佛教,逐渐光大。而与本土文化精神的碰撞,又使之处于不断地交融与嬗变中,最终打上民族性的烙印。中华民俗文化,尤尚热闹,当佛教人物从遥远的印度传来,与中国的民俗文化相遇,清寂的佛陀,便多了几分热烈的色彩。此种过程,“妙明心中之物”,从佛教人物造像的艺术表现上,也可窥一斑。
三千大千世界,无数苦恼众生,苦恼与心愿亦大不同,佛菩萨有诸多应化身,对不同的众生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弥勒佛,作为中国民间信仰最广泛者,礼拜之风最盛。大度能容,笑口常开,作为弥勒佛的形象,自古以来便深入人心。
王金忠大师以弥勒佛为题材,选取羊脂级的和田籽玉,因材施艺,利用天然玉石原皮的形和色,娴熟地运用各种雕刻工艺,巧妙地在作品中融入现代美学简约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作品画面干净,主体繁简疏密分明,给观者浑然天成之感。
这件作品神态逼真,工艺精湛,造型汲取历代佛像造像艺术的精粹,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以“童子佛”的理念加夸张抽象的思维意念表现佛像的丰硕、动态、可爱、稚嫩。此作品温润白细,以深浮雕的表现手法,将弥勒喜笑颜开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重在刻画弥勒的神态,圆润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弥勒的面部特征,笑容可掬,观之可亲,弥勒眉间白毫相的俏雕,就是与佛有缘。是利用原料中的一点红皮正好凸显出眉心间白毫相,就像是特意点上去的红眉心痣,俏、巧运用要恰到好处,整体部分则以写意的方式展现,袒胸露腹,席地而坐,富有意蕴。上角一抹聚红皮则巧雕一只蝙蝠,“蝠”与“福”谐音,乃是福气和幸福之意。以此名为“天赐佛缘”。
佛经有云:“人之一切烦恼皆由心生。”若能与弥勒一般,笑口常开,将一切烦心之事抛至九霄云外,想必就能福从天降,平安喜乐。
作品另面则是满布洒金皮色,或浓或淡,与润美玉质相得益彰。王金忠大师特意不事雕琢,保留了玉料天然的美,将玉质之大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且料形为水滴形,尤其适宜于佩戴。
淡浓深浅之中,红皮白肉之间,厚重与轻盈,雄浑与空灵,繁密与疏简。两只巧手,一颗妙心,切磋琢磨,一尊弥勒悄然而至,观之足以令人心生喜悦使人膜拜之情油然而生,不能不让人反身观照。
贤哲曰:“无声之诗无一字,无形之画无一笔”。可知最高的艺术精神,正是妙悟中来。气韵非得之于娴熟的技巧,而发自心源,得之于心源所发之“悟”。凝神遐想,观相妙悟,遍护无量众生,断除无量烦恼,伟哉,弥勒。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