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古而不泥古,反常而又合道”“不改初心,不随大流,努力让每一件作品突显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黄日富对玉雕艺术的执着与痴迷。

image

黄日富玉雕作品《广州之光》获第七届广东省玉雕作品“玉魂奖”金奖 黄雄/摄

80后黄日富是闽南客家人。3年前,离开在老家安逸的生活,到广州追寻他“男儿当自强”的梦想。3年后,他梦想成真,成为广州最年轻的一代工艺美术大师,是荔湾区珠宝玉器行业工会工匠工作室“专家库”的30名成员之一。

8月18日,他以客家题材创作的、抒发游子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之情的玉雕作品《梦乡》,亮相首都国家博物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这是他的作品第二次入选该展览。3天后的8月21日,他创作的《广州之光》等三件玉雕作品,又在广州举办的第七届广东省玉雕作品“玉魂奖”上,将金、银、铜奖收入囊中。这是他连续三届在“玉魂奖”上大获全胜。

image

尹志强大师向玉雕爱好者们介绍黄日富作品

后起之秀才气逼人,对客家题材作品的拿捏雕琢,笔意刀法日臻成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玉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尹志强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年纪轻轻,观察事物却很用心、细心,把很普通的题材,通过消化、理解,表达出颇深的意境。

“不改初心,不随大流,努力让每一件作品突显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黄日富对玉雕艺术的执着与痴迷。

“爷爷时刻监督着我”

黄日富出生于艺术农家,祖父是附近乡村少有名气的文化人。在他的记忆中,祖父也是他的启蒙老师,不仅教他识字、诗词、书画、雕刻,还“敲打”他脑袋,教他凭良心做人。黄日富认为,良好的家风、家教,在他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image

黄日富在打印纸上自绘与其祖父肖像。黄雄/摄

在黄日富的工作室,记者见过他的创作手稿,也见过他“爷爷。”黄日富将爷爷的音容笑貌活灵活现雕刻在一块玉石上,他说:“这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让老人家时刻提醒我,在探索艺术的路上要抵御得了各式各样的诱惑,半步也不行差踏错。”

image

黄日富用台山玉创作其祖父肖像。黄雄/摄

最困难时口袋里只剩几百块钱

读完美术设计专业后,黄日富没有急于用自己的技艺去挣快钱,而是拜中国石雕艺术大师邱瑞坤学习寿山石雕刻。

2015年,伴随春天的脚步,黄日富开启了他在广州的追梦之旅。那时候的广州玉器市场兴旺,迎合市场的不入流作品也能赚大钱。然而,黄日富却不受诱惑,摒弃了那些浮躁应景的流行题材,专心致志深挖民俗风情、客家土楼等“偏门”题材,研习深浮雕技法。

image

夜深人静正是黄日富创作最兴奋的时候。黄雄/摄

说起自己“另类”,黄日富坦言,在福州学艺的时候,对台山玉已有所了解,来到广州后,更专门走访了侨乡江门,徜徉于开平的碉楼,感受侨乡人文历史文化,体会离乡多年的游子回到祖籍地时的那种亲切和激动。

黄日富回忆道,初来广州,人生路不熟,最让他感动的是,处处有“贵人”相助。在走访侨乡江门时,当地台山玉协会的前辈,拿出二块珍藏的台山玉送他作为见面礼,鼓励他大胆以新颖娴熟的玉雕技法,创作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

感动之余,黄日富却满心惆怅。此时的他,正陷入经济危机困境:必要的雕刻工具还没有完全配齐,口袋已干瘪得只剩下几百块人民币。“说老实话,当时心里头真的有些慌张,不知道能不能立足下去。”回忆起当初的艰难,平时总是笑口盈盈的黄日富,神情凝重。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他忧心、茫然之际,一位来自福州的艺友知道他的窘况,热情地向他伸出援手。“我拿着这两万块钱,交了押金,租了房子,买了一些雕刻设备,心里才稍稍感觉踏实下来。” 回忆起那位贵人,黄日富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在芳村安顿下来后,黄日富对台山玉反复琢磨了差不多两个月,摸清楚石头的脾性后,可谓夜以继日,一鼓作气,雕琢出风格自成一派的《苗风》、《侨乡碉影》两件作品。

后来这两件分别参加了“金榕奖”和“玉魂奖”评选,并双双被评为金奖。这着实让黄日富有些意外。

image

黄日富玉雕作品《梦乡》亮相首都国家博物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黄雄/摄

每次参赛都是对他玉雕技艺的考验

随着技艺日精,黄日富作品在国内艺术界各类大奖、金奖评选中也屡有斩获,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赢得不少业界行家的首肯推崇,如台湾金石大家吴金泉等前辈对他的创作理念就十分赞赏,大赞其“年轻艺高”并为其作品作宣传推广。

而今,获奖对黄日富来说,已不再像当初那样兴奋到“彻夜难眠”。但让他倍觉自豪的是每一次参赛,他都会拿出新作品。这对他来说,意味着每一次参赛都是对他探索玉石雕刻艺术成果的一次大考。

image

黄日富向媒体讲述作品雕刻构思

这次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作品《梦乡》,用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王彦话说,欣赏起来有一种“法由师授,美由我成”的深切感受,作品可谓圆臻于精品珍品之列。

黄日富以他擅长表达山水、土楼、客家习俗、民族风情的玉雕技艺,将客家竹篙屋、古榕、小桥溪水、一家老老小小其乐融融的画面雕刻在一块30x18x15cm的七彩玛瑙上,既具写意的画风古韵,又带浓郁的文人气息,把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的场面,表现得亲切动人。

这种刀笔清淡,着力于线条,注重描法与形象、质感统一的创作手法,在广东玉雕大师尹志强看来,则是立意新颖,主题突出,俏色恰到好处,使得画面充满祥和、安静,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观后令人勾起对家乡的思念,飘起淡淡的乡愁……

“他的作品最成功之处,是体现在他敢于和善于创新,灵活地运用师傅传授的经验,遵循‘师古而不泥古,反常而又合道’的原则,大胆创作。王彦对黄日富的玉雕作品赞誉有加。

image

2018玉魂奖精品展现场。黄雄/摄

其实,在黄日富大胆创作背后,除了深厚的功底之外,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石外功夫,而这一点恰恰却是时下许多热衷于急功近利的玉雕师所欠缺的基本素质。例如,阅读就成了黄日富的一种生活方式。用他话说,除了专业书籍之外,什么书都喜欢读。

image

黄日富与高兆华大师在《高兆华师徒传承联展》

而今,致力于培育新人,传承岭南传统玉雕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玉雕代表性传承人高兆华,说起黄日富获本届“玉魂奖”金奖作品《广州之光》,除了赞赏还是赞赏,欣喜地称之为“目前广州玉雕界水平上比较上乘的佳作。”

高兆华用“抓住了广州特征,雕刻手法运用比较新颖、精湛,无论是画面的布局,还是意境的营造与刀触的表现,都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十分接地气”来点赞《广州之光》,夸赞黄日富心系千年古都广州的发展,作者对广州有情怀,才会把广州商都的现代魅力,和岭南文化精髓融入到作品里进去。(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黄雄)

文章来源:客家乐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