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圈子,小可以很小,大又能很大。和田玉是这样,做雕刻,更是这样。你说名家大师很少,它可以满天飞;你说大师多,其实真正的就那几个。刘忠荣一定要算一个。
△ 2000年作品
这么多年,关于玉雕大师或者玉雕名家的报道写了不少,但真的看下来会发现:越是真正大师,越是真正低调。可见,要大师的头衔,从来不难,难的是对得起这俩字的,并不多。刘忠荣说,这一辈子我是幸运的,我为玉而生。
纵观他的玉石,温厚顺畅,文雅丰富,又意境旷达深远,尤人文山水,仕女造像,令人沉迷。
很多和田玉玩家都是通过下面这些轰动一时的作品认识刘忠荣的。
▽ 《翡翠百佛钵》一鸣惊人,使他崭露头角,被日本国立横滨博物馆收为藏品
▽ 青玉兽面壶,国家级文物珍品,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 斩获金奖,《四大美女》
如今机器加工的精密与高效正不断侵蚀这个行业,也越来越多的玉雕“大师”赫然行列,这对于刘忠荣来说,或许并没有大的影响。
有人曾“怪”他难得办一次展览,为什么还把地方选在那么偏远的地方,他直接的很:问题不在远近,喜欢我作品的人自然喜欢,多远他都会赶过来。
纵观一下“那个时候”的老一辈玉雕大师,他们的作品反而在现在许多人的眼中有点“保守”有点“拙”,甚至“古板”。
刘忠荣很多年前说,他自己亲手雕刻的作品才会刻上自己的名字,“比起在外跟人打交道,我更愿意跟玉打交道,不愿抛头露面.....你和玉有交流,玉会听你的话,你了解它爱它,它也会合你的心意,人的精力总是有侧重的,我把一生交给玉了.....”。
上世纪80年代,刘忠荣常常是玉雕厂的冠军,在当时的全国炉瓶界,可以用“无人出其右”来形容他。1989年,刘忠荣在中南海接受总理李鹏的授奖,28的他,是当时获奖高级技师中最小的一位。
上世纪90年代,刘忠荣在玉雕厂的月收入就已经超过万元。当时炉瓶车间共有100多位师傅,但刘忠荣能得到超过50%的奖金,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还给他增配过一套房子.....对刘荣忠而言,衣食无忧。
但是体制的关系,刘忠荣不可能从炉瓶中突围出来。而他内心的渴望绝不想仅围囿于炉瓶的巨大光辉中,他希望有所突破!
1993年,刘忠荣告别了一手培养他长达21年的上海玉雕厂,他全身心投入在玉雕创作上,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到1998年,他的“粉丝”已经延伸到港台地区。
为人如玉,玉如其人。“藏”得住的人,在玉石上一点都“藏”不住。越不显山露水,越在玉雕上显山露水。籽玉,终究是“温润”取胜。玉,越玩越有味道,越老越有质感——陈旧的,古朴的,保守的,藏而不发的是最真诚的质朴,最拙笨的底线。
为什么上一辈的大师,你可能认为或保守,或粗拙,甚至固执,反应慢,跟不上时代,然而在越来越“创新”的年代,他们却越来越受人尊敬,作品越来越沉淀的厚重。
因为他们的拙笨,他们对面的玉石才能更加灵润;他们不喜交际不善言辞,他们的八面玲珑全都倾覆于玉石,——一生,这一件事。
他说:“我这一辈子是幸运的。在我们之前的三代人,师傅、师爷、师爷的师傅,他们留下来的只是一个名字,作品都已卖掉或者散失了。他们那几辈,玉雕制作都是作坊型的,雕玉的人无非是换来一口饭养家糊口。传承到我这辈,就希望能为子孙、为后代留下些东西.....”。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