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朴实、低调、专注,这是对刘海的第一印象,不看到刘海本人,无法想象到一件件赋有创新、内涵的玉雕作品出自年轻的刘海之手。说刘海年轻,可刘海从事玉雕事业已经近15年,出身于扬州玉雕世家的他,自小深受家庭熏陶,见证过玉雕业的起起伏伏,也见证了和田玉价格的拔地而起。看似内敛的刘海,一谈到和田玉,便会滔滔不绝地跟你聊起他对和田玉的情有独钟和深刻见解。

“玉雕的材料有很多,但我认为只有和田玉最能够体现作品的涵义,也许这就是玉特有的文化所决定的。”刘海如是说。

沟通多了,你会觉得刘海更像一名普及玉文化的传道士。“中国玉文化6-7千年,源远流长,哪个国家也没像中国的玉文化一样,绵延不绝,源远流长,古代每个时期的玉器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风尚,甚至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每个时代的玉雕都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神圣而光荣,是一种事业,有作为中国玉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者的责任和使命。”

由于家里三代治玉,刘海很小的时候便跟父辈学治玉的相关技能,绘画、构图、对器具的认知、对材料的了解,最后才是治玉。刘海在少年时已经在扬州、上海、南方、新疆闯荡,积累玉雕经验,由于他勤奋好学,要求严格,年纪轻轻已在家乡扬州小有名气,很多远道的玉商都慕名请他做设计加工。

然而,就在外人都看来他一帆风顺的坦途,到了2008年,就在玉雕事业蓬勃发展,满地黄金的时候,刘海远离家乡,只身来到几乎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亲戚的北京上学进修,变成了一名纯粹的“北漂”。

“我不后悔,退回那时,我仍会这样决定。”

这是刘海对自己选择的回答。

业界的人都知道,从2000至今,和田玉的价格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百倍千倍的涨幅刺激着这个古老的行业,玉雕界也红火起来,玉雕大师层出不穷,当然也给从业者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而刘海就在这样一个百年不遇的“牛市”中悄然北上,去清华大学读书学习美术雕刻,这不止让身边的朋友困惑,连家人也多少有不理解。

“如果说想挣钱,那时候是最好的机会,而且我有着比其他人更好的条件,家里业内的资源都很多,我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做,也没什么压力,生活也会很不错。可是,我始终觉得有比挣钱更重要的事等我去做,玉雕对我而言是一个使命,当我觉得我有不足,需要充电,需要改变,我就不会安于现状,去追寻我所需要的,而对于玉的理解和创新,就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只有舍得才会获得。”

这是一种纯粹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跟刘海接触久了便会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自己要求很高,不喜跟风创作,不吃老本,也很少重复自己,每一件作品都尽可能要求创新。他会观察很多的素材,特别是对中国的古玉的雕工进行对比分析,寻找灵感。

“中国古代的玉雕技艺超群,很难想象在当时那个没有电动工具的年代,玉雕工作者雕玉会有多么的不易,而且作品的工艺那么精湛,让后人惊叹。”除了对玉雕的关注外,刘海涉猎广泛,还从木雕、砖雕等其他材料的雕刻中寻找灵感,这也使得刘海的玉雕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玉料是每一位玉雕工作者的对象。“我就是要给玉治病,发掘它最美的一面。”

在刘海的创作中,审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往往一块料摆放几个月还不动手。“每块玉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尽管存在绺裂棉脑水线等诸多毛病,又恰恰给我玉雕工作者提供了雕刻它的余地和机会,玉石是有灵性的,要与玉对话,最大限度地找到它合适的题材和切入点,不一定红皮白肉才是好玉,每一块玉都是大自然的宝物,要把玉当做宝物一般珍惜、当做孩子一般爱护、当做朋友一般信任。”

实战出真知,玉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刘海讲,他曾经遇到一块15公斤的墨碧籽料(外表看着似墨玉,打光是绿色的光圈),当时看着玉里貌似有杂质,外表污污的,谁知开了一刀后,在厚达2公分的黑色玉璞里面露出了结构极细的碧玉,而且里面还闪着金光,刘海说他从未见过这种料,而且对奇特的玉质产生了疑问,为了弄清心中的疑团,他专门跑去鉴定中心做样本分析,检测出来的成分让他大吃一惊,玉中竟然含有微量的黄金和白金在内的数十种金属元素,“这就是神奇的和田玉。”刘海现在谈起来还唏嘘不已。这只是刘海做玉众多故事中的一个,刘海说,他遇到的每一块玉都会认真琢磨,积累经验,他有幸向玉学习了很多,“和田玉就是我的老师——永远读不完的书。”

2012年,刘海被评为了“海派玉雕大师”;这些年,刘海的作品在各个评奖中斩获无数,这么多年的辛苦和努力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和顾客的好评。“现在的工作量已经排到了明年,我现在又扩大了工作室的面积,给自己压压担子。”这就是刘海,从来不会退缩,在玉雕的路上勇创革新。

(作者系当代玉雕艺术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中心副秘书长、博士、助理研究员)

个人简介

刘海字他山,号玊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珠宝首饰行业协会理事,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工艺美术师,中华玉雕艺术大师,扬州工艺美术大师,海派玉雕大师。1977出生在上海,成长在扬州,自小酷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因成长在一个玉雕世家,是一代宗师南玉一怪刘纪松的重孙,父母都是扬州玉雕厂的老艺人,所以从小对形形色色的玉石以及精美的玉雕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5年高中毕业后就师从焦一名大师学习玉雕技艺,继承了祖业从事玉雕工作,成为刘家第四代琢玉人,对此也深感自豪。

1995年先后在扬州、广州、瑞丽、揭阳、上海学习玉雕工艺刻苦钻研,对器皿、人物、花鸟的造型雕刻和翡翠、白玉等材质都深有研究。2001年在扬州创办毅海轩玉雕工作室,直到2007年为了在艺术造诣上有更高的追求,放弃工作室一个人来到北京进入清华美院研修两年,对中国工艺美术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2009在北京创立刘海珠宝玉雕艺术有限公司。其作品在国内(国际)多次博览会上荣获大奖,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和业内人士喜爱和认同。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