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image

同丹萍,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与石结缘,目前在苏州学习玉器的设计与雕刻。

我叫同丹萍,从事玉石雕刻三年有余了。今天先从文字入手,谈谈我对玉雕的认识。

image

这是我写的生命之道,有时候也会在想,玉雕之道是什么?

对于我而言,书写是一种即兴式的情绪表达而雕刻则是一种持续性的情绪关照,我一直觉得书法它是一种更直观去表现情绪某种状态的一个出口,一种宣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它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兴奋点。每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都是微妙情绪的一种映射,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是一种情绪的物化形式,书法是更直观表达情绪的宣泄体。

这种即兴的书写,会让你情绪的质感最大化的保鲜。因为有些情绪是稍纵即逝的,时间的流转会让你在笔触上情感的表达产生变化。我当时想通过这两个字,延伸到我在玉石雕刻上的体验与感悟。我觉得所谓“意识形而上”的东西,都需要一个物化的载体把它呈现出来。情怀毕竟是情怀,要有一个让情怀落地的呈现,所以我一直坚持书写,在这个过程中,我更深的体悟到了情绪书写所产生的微妙感觉。比如身体不适所传递出来的情绪,这些情绪都会很直观的投射到你的书法笔触当中,这需要你更细致的提炼你的某种感觉。

image

这是一幅字从柜子中走出来的样子,我觉得情绪也是如此,它需要一个表达的途径,需要一个能承载它分量的具体存在。其实在表达的过程中,抽象和具象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能否传递你的这种情绪。当然,这又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书写一直是我对照自我的方法,而雕刻对于我而言,是连续时间开放自我的关照方式,它超越了二维,使我们的情绪能更立体的呈现出来。

image

image

 这是我用青玉做的一个耶稣。其实对于我来说,我觉得神在某种意义上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想用作品把这种感触用具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还是像之前说过的,一件作品的表达方式无所谓抽象还是具象,而在于它是否真的能表达你的认知。因为我觉得神在某种意义上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想把我的这种认知表现出来。就和很多人去做佛教造像的道理是一样的,他心中有这样一个概念,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image

上面这件作品叫做《走路长点脑子》,这是我生活经验性的一种感悟。它是我对生活状态的表达,也是我一种情绪性的调侃。我觉得任何一种情绪状态,在玉雕中都能找到一个理想的支撑点。哪怕它很短暂,但都可以有一个合理的出口。

对于做雕刻来说,它是一种相对长的时间累加,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玉石雕刻,把情绪性的这种体验表达出来。雕刻的具象呈现方式更像一个情绪状态所对应的连接口,他使这种情绪状态更具象、更直观,是一种物化了的情绪存在。

每一次的玉雕创作都映射了生命体在社会活动中的某种情绪状态。由于玉雕制作是一种长期的时间付出,所以它需要情绪体持续性的感知与关照。

image

这件作品是关于五官的随想小雕刻《闻》。当时做这件作品的时候,也是因为一种情绪性的触动,闻人识人。我认为鼻子的功能性要强于眼睛,这是我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它提取数据的方式可能更单一,也决定了它更直观。每一种不同的情感体验,都会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小的随想,给你的雕刻或是创作带来改变。我会把我每一次的情感或是情绪的波动与玉雕结合起来,让冰冷的石头变得有温度,有情绪,有态度。这也是我觉得玉雕创作应该有的一种方向。

image

《时间之囚》是一件以时间为主题的作品。我觉得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维度,它凌驾在时间、空间之上,甚至掌控着一切。人类和这种高维度之间保持着既相互对抗又和谐相处的关系。看过《星际穿越》的朋友应该更能理解我的这种想法。

我觉得书法与雕刻所不同的就是,写书法的时候你可以很即兴的表达你的某种情绪感触。但做雕刻你就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可能刚开始就是一个想法而已,在相对长的时间里,你可能会有很多的感触,或令你激动的点。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所调整,因为这个过程相对比较漫长。

image

image

上面这个作品就表现了人在实体物化空间中所折射出来的一种状态。大的白色框架就像一个具体的实在空间,而作品想表达的是人在这个真实空间中的活动和情绪表达。这种情感的状态需要一种实在性物体的寄托,而石材恰好能与它相结合。

人类的情绪和玉雕创作是存在一定关系的,每一次我们对事物产生的不同情绪都会映射到具体的玉雕物象当中。情绪状态是一种短暂的生命感知,但玉雕去却能把这种感知物化呈现出来,每一种特定的情感、感知都会有与之对应的具体的石材映射。

image

上面这一件是《折叠的山水》,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一种想法,在时间、空间之上存在一种维度,这个维度能扭曲或是折叠时间和空间。当然山水也可以,山水在一个巨大的情绪空间中被扭曲、折叠,然后再借助玉雕呈现出来。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意识流的具象表达,然后通过石材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

image

image

接下来举几个原石的例子作为补充。

当我看到这块料子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人的所知是有局限性的,但不知却是无限的。因为生命个体存在于这个宇宙中的意义就是要不断的探索。我觉得玉雕也是这样,它会把对新生事物产生的感知以玉为载体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很直接,很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玉雕对于情绪感知的这种持续性关照,会使玉雕本身更加人性化。

image

image

image

再分享一件我的作品,是关于上面《闻》的延伸。对于我而言,我感觉自己就好像在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中,去感知周围的人和事,这个鼻子就代表我的一种感知的力量,它就是我的一个意向表达。

作品前面做了类似一种布的感觉,我觉得这张布就像一个延展的空间,很多人体从这个延展的布上旋转、扭动,然后围绕着这个鼻子,就是围绕着以“我”为中心的这个感知体去延伸,鼻子仅仅是代表我个体的一个感知的空间。从后面看很多人从里面出来,它很像我们极力的想从这种社会关系或空间中逃离、挣脱的一种状态。就像这件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一样,我是一个个体,它仅仅代表了我自己,然后我通过鼻子去表达我自己的这种感知情节,就像“品物流形,吾以观复”一样,周围的人代表了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复杂或者简单的关系,我就在这个环境中,在我自己的空间里去感知这些存在。

我觉得雕刻是一种探索方式,一种关于自身对周遭环境的认知,然后将这种认知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事物上,表达你所要去表达的东西。

斑马群友

我看到您的作品有一种扭曲的感觉,但特别有个性。那您的作品在市场方面反响怎么样?有没有客户会对这些作品一见钟情或者相见恨晚?

同丹萍

我觉得对于任何作品来说,都会有喜欢它的客户群体,或者是珍爱它的人。无非就是你的东西与这个喜欢他的人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可能需要时间去衡量吧。

我觉得我肯定是要做一些大众喜欢的作品,因为对于我来说,我要生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这样的。但是我也保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想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觉得这两者并不冲突。

斑马群友

作品很有冲击力!像这种雕塑感很强的作品,在材质上需要区别对待吗?

同丹萍

材质只是一个载体,大家看到的这些雕塑感很强的作品,它只是材质本身的雕塑感比较强。我认为很多艺术作品它不是人民币,他不能达到让每个人都非常的喜欢,只要它有一个点,能让一个人喜欢,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大众都喜欢,我觉得这样的作品没有意义。

刚刚那件作品也只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因为我觉得材质只是思想的一个媒介。

斑马群友

您在做作品的之前,相信应该也是积累了很久的。那么在做作品之前,情绪会有特别的变化吗?比如会觉得痛苦,或者激动。这种情绪要持续多久之后才会开动?

一般我做东西,都是根据自己的所长去做,因为我本身是学雕塑出身,所以我尽量把自己的擅专长运用到作品当中。

有时候可能会是一个点触动了我的创作动机,因为你写书法的时候,可能不开心就写一个不开心,但是你做雕刻那个想法,可能是当时一瞬间的不开心,我要做一个怎样让我心情压抑或者不开心的东西。但是雕刻它的时间持续的比较长,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不开心很有可能会转变为开心,或者是另外的一种情绪状态。

斑马群友

A:所谓适者生存,作品必须是大众喜欢的,才有生命。B:毕加索的画作没有几个搞玉雕的人能看懂,但是价值很高啊!

同丹萍

前提是毕加索是一个商人,他很会营销自己。而且“适者生存”这是一句非常好的话,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可能要扬长避短,就是我自己可能一部分要做能够养活自己的作品,另一部分我要有一个自己的个性展现,我觉得这两者并不冲突。其实现在有很多的艺术大师,说白了,他们可能是一个很厉害的推销达人,但前提是他们的作品也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观点。所以我觉得你自己的东西不仅要做的出彩,你还要会推销自己,营销自己,经营自己。

作品必须是大众的才是喜欢的,但是又说到一个点,比如奢侈品,它不是任何大众都能消费的起的,但是它仍然存在,就是看你怎样去定位。我觉得我的东西只要有一部分人欣赏喜欢就足够了,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了让大众喜欢,去做大众喜欢的事,而是要引导大众,让大众喜欢我的东西。我们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被引导者。

玉雕创作就是这样,因为我在这个行业也呆了几年,看到很多现实的东西。比如说有一个客户喜欢佛,我们就全方位的复制这种东西。我觉得这种东西他有他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不能完全的依照大众的喜好去做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要有自己的个性存在。

斑马群友

请问一下情绪的物化动机是先于材料还是后于材料?是有的材料激发了情绪?还是有的情绪实际上是长期的思考过后寻找材料来表达?

同丹萍

我觉得任何材料都是为你的思想去服务的,你买一件衣服是为了穿,显示你的漂亮,你做创作也是如此,你拿一块石头,无非就是表现你的情感的一种流露,真实的输出。你说你买化妆品是为了什么?无非就是让你自己变得更漂亮,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觉得两者皆有,有时候你看到一个材料它会激发你的创作欲望。有时候有合适的创作想法,然后突然又有合适的石材去表达。这两者不矛盾,它就是一种相互的关系,不存在于分离或被分离的状态。不过我觉得前期一定要有积累,可能有时候我们的积累没有派到用场,但是我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回顾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你所积攒的想法,还有一些情绪都不是白来的,他都会有一个合理的点,让你去发挥。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