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玉雕大师仵永甲
说到镇平,人们首先想起的必然是 “中国玉雕之乡”的美誉。镇平与玉雕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2000年)。其后,镇平玉雕兴于汉唐,盛于宋元。至明清,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玉雕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镇平更是“十万大军琢玉忙,家家户户玉车响”。可以说,正是玉雕,使得镇平乃至南阳的历史更加浑厚。
南阳独山玉现代作品
而在这雄厚的镇平玉史中,我们不能忘记一位已经作古的老艺人——仵(wǔ)永甲。他一生执着于艺术,痴迷于雕玉,被列为我国四大制玉名人之一(其他三人为烈裔、邱处机、陆子冈)。他是二十世纪初镇平玉雕界的代表人物,对镇平的玉雕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学玉雕谋生
仵永甲(1878年~1952年),镇平县石佛寺镇贺营村人。近现代著名琢玉工艺家、雕刻家。其主要作品有《滚龙玉鼎》、《济公》等。因为其雕工精湛,玉雕同行尊称他为仵老大或仵大师。
仵永甲幼时,父亲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家里的田地房屋被变卖一空。一家人依靠母亲帮人纺线为生,艰难度日,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因为家庭贫困,仵永甲没进过学堂。但他聪明好学,依靠自学不仅认识了很多常用字,还很擅长绘画。13岁时,受生计所迫,仵永甲开始跟随邻村乔营一位师傅学习玉雕。
当时,仵永甲正生着病,连着几天没怎么干活。师傅嫌他个小,担不动水不想收他。一位姓马的师兄看他实在可怜,就替他说情:“师傅,永甲就来这几天,可他做的活和我们做的放在一起就看不出来哪是他做的。这小孩很聪明,而且很用心,你收下他吧!让他多干点杂活,我们来担水”。最终师傅答应收仵永甲为徒。
学艺期间,仵永甲刻苦钻研,虚心上进,深得师傅的喜爱。他雕玉注重观察生活,常以现实生活中的实物为样本,力求新颖别致,逼真细腻。起初,他以实物为模特,雕刻静物,如茶壶、酒杯、笔筒之类。继而开始雕刻动物,如睡着的猫、牛、羊、狗等。他手下的青蛙、螳螂、蝈蝈等小动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极富情趣。学艺不到三年,就已经在家乡一带已崭露头角。
二、以玉雕为业
勤奋上进的仵永甲并不满足于从师傅那里学到的手艺,他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五年后,仵永甲觉得自己已经学有所成,便离开师傅,独立制作。随后,他招揽了几名徒弟,成立了一个玉作坊。
作坊刚开张的时候,条件简陋,一贫如洗。仵永甲不得不每天脱胚换钱,用来购置玉雕车子。没有铁锅,就用旧瓦盆代替;没有画笔,就用竹签、柳枝代替;没有石料,就到赵河滩拣河光石……这个时期,他的雕刻技艺日渐成熟,雕刻的对象开始转移到人物上来。为了使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生动,仵永甲可谓煞费苦心。据仵永甲的儿子回忆说:“父亲为了做人物,为了掌握人物表情,常常照着镜子时而微笑,时而大哭,时而平静,时而恼怒”。
仵永甲还对徒弟说:“做人物不要只注重外表,要认真研究人物的骨法”。他主张多做立体雕人物,少做浮雕人物。只有通过立体雕,才能锻炼艺人的造型基本功。日常的细心观察、反复琢磨,使得他所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有灵魂一般。威武肃穆的关公、大义凛然的岳飞、慈祥可亲的观音菩萨……其他的神佛罗汉,也千姿百态,各有所异。
三、扬玉雕声名
1914年,担任南阳镇守使的吴庆桐想用玉器制品送人,一时找不到好的艺人,就四处贴告示,寻找玉雕高手。当时的玉雕同行都不敢去,仵永甲却大胆揭下告示。于是官丁就让他领着20多个徒弟来到南阳。
根据吴庆桐的要求,仵永甲与蒲山店石匠马长乾,一起琢磨推敲,雕成如意钩、鼻烟壶、偏正花、福禄寿三星、十八罗汉、双凤朝阳等玉雕精品。仵永甲所雕的滚龙玉鼎,高二尺有余,正面是浮雕八仙庆寿图,两边透雕二龙戏珠。鼎两边还有一对能转动的玉环,轻轻触碰,便会发出清脆的玉声。
吴庆桐看到这些玉器后惊叹不已。1915年,吴庆桐将这些玉雕工艺品呈送给大总统袁世凯。随后,袁世凯命人将其作为中国艺术类的代表作品,拿去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这些作品在万国商品赛会中畅销一空。镇平玉雕也从此声名大噪,扬名海外。
1915年,袁世凯称帝,吴庆桐又邀请仵永甲做了一套酒席器皿送上。袁世凯收到后爱不释手。1916年,袁世凯病重,命令仵永甲为其制作了香炉、化钱炉、龙钱凤钱等祭品。1927年,一名印度商人经南阳玉器店老板介绍,专程到仵永甲家中,买走独玉观音、罗汉、济公等数十件工艺品。镇平玉雕从此誉满中外。
四、育玉雕后人
进入三四十年代,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玉雕大师仵永甲的生活举步为艰,他曾几度中断心爱的玉雕事业。建国后,花甲之年的仵永甲继续坚持收徒传艺。在他看来,自己虽然不能亲自做玉器,但是能将毕生玉雕经验传给后辈也是一桩幸事。
仵永甲常说:“制玉要有后继人”,这也成为他一生遵守和践行的诺言。在仵永甲之后,仅仵氏一族就涌现出了仵应汶、仵景林、仵海洲、仵子辉等数十名玉雕大师。如今,在仵永甲儿子的家中,仍珍藏着仵大师当年亲手雕刻的汉白玉《济公》,其形象逼真传神,风格古朴大方。
我们透过“济公”的眼神,穿越历史的时空,似乎读懂了仵永甲老艺人的琢玉人生。他经年累月在浑浊的红砂水里执着地追求他的艺术,不曾被名声和权力所诱惑,默默无闻为镇平的玉雕事业做着贡献。
在深深缅怀老艺人的同时,我们依然记得,是他把镇平玉雕从普遍制作玉帽扣、玉手镯等装饰性小件引向制作人物、花鸟、炉瓶等陈列性摆件上来,使镇平玉雕登入了大雅之堂。我们还知道,是他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两次为袁世凯制玉,使镇平玉雕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我们更清楚,他一生带徒数百人,桃李满天下,为镇平玉雕事业的发展、壮大乃至到今天的辉煌起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