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玩玉十多年,我常被问:“规矩到底是什么?”许多人将规矩等同于方方正正,实则不然。玉雕的规矩,是方圆之间的筋骨与平衡。

image

初入行时,我也曾以为规矩仅是工整的形状,直到收藏了一枚纯圆平安扣——玉质温润、线条流畅,却总觉得它“软趴趴”失了魂。后来研究宋代玉璧方知,古人以多边形破圆,正是为器物立骨。规矩从非刻板教条,而是要在圆中融方、方中化圆,破圆融方,方能赋予作品筋骨与生命力。 image

成器的第一步,大型与重心的较量 

玉雕最难的一关是“大型”。大型就是作品的外部轮廓。一块料子,若大型不过关,再好的雕工也是徒劳。image

我曾见过一件动态十足的龙纹挂件,尽管线条流畅、雕工精细,但因重心不稳,整体显得摇摇欲坠。而一件看似简单的螃蟹挂件,却因孔位的微妙调整,使得重心恰好落在“盾牌”中心,虽为残缺形,却成就了规矩之作。image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成器的门槛,不在于雕工的繁复,而在于形制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方印章,形制简单至极,但重心稳如磐石,十年后仍是藏家争抢的重器。反观那些繁复的摆件,玉料再好,若重心飘忽,终是鸡肋。 image

从“像”到“是”,走了十年

我曾走了十年弯路,把杯子的料硬雕成笔筒,结果既不实用,也不成器。 image  一次对比让我醍醐灌顶:陆宜南老师用同料雕了一只杯子,浑厚饱满;而我做的“像笔筒”,却像个摆件。体量不仅决定了作品的实用性,更决定了其灵魂所在。一块玉料,只有在其体量与形制达到完美和谐时,才能成为真正的重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规矩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小料做杯,大料成炉,若强行“像”某物,就落了下乘。 image

行业里常见拇指大的“壶”或“瓶”,美其名曰“文房雅玩”,实则孩童玩具。真正的成器,是“是”而非“像”。一只香炉,若体量不足,工艺再精也只能叫烟灰缸;一方印章,形正重心稳,便是传世之器。 image

知敬畏,懂修行

玉雕没有教科书,规矩只能靠悟。十年前,我拜访易少勇大师,他问我:“做玉雕什么最重要?”我答“大型”。他摇头:“重心和平衡才是命门。”十年后,我才懂这话的分量。  image

行业浮躁,许多人沉迷繁复工艺,却忽略形制根本。一件太湖石摆件,玉质上乘,但重心如乱麻,终是废料;一方素面印章,形正神稳,反成藏家心头好。玉雕是减法艺术,规矩是底线,成器是修行。 image这些年,我收过无数“失败品”:料好工细,却因重心失衡沦为鸡肋。但也正是这些教训,让我对规矩愈发敬畏。  image

一块玉料从顽石到重器的蜕变过程中,需要经历千百次的推敲与打磨。破圆不破神、动态不失稳……这些看似简单的原则背后,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匠心。我渐渐明白,敬畏规矩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修行。只有真正理解了规矩的内涵并将其融入创作之中时,我们方能创作出既符合传统审美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佳作。image

未来,我仍愿做“规矩”的信徒:宁要一方朴拙的印,不取十件华丽的废。毕竟,玉雕的终极价值,不在雕琢之技,而在成器之道。image

规矩是根,成器是果。玩玉十多载,我渐渐明白:人生何尝不是塑造大型?年轻时总追摹皮相,中年才知,筋骨与重心方是立命之基。image

愿每位爱玉之人,都能在方圆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在时光沉淀中,成器,亦成人。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