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自良管委
一馆看遍21家文博单位的“宝贝”,是什么体验?
12月19日,中华玉文化中心第八届年会暨“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展览在良渚博物院开幕。展期持续到2025年3月30日。
中华玉文化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围绕挖掘整理玉文化遗产、研究推广中华玉文化,开展诸多活动。其每届年会更是国内玉文化领域的重要盛会,已实现良渚玉器与红山玉器、凌家滩玉器、周代玉器、春秋战国玉器同台共展。
按照时代顺序,此次出场的“嘉宾”是汉代玉器。相比以往,今年展览的规模更大、品级更高、涵盖面更广,汇集全国9个省份21家文博单位的175件(组)珍藏。其中,更是有58件(组)国家一级文物。
展览主题为何叫“宜子孙”?
所谓“宜子孙”,是汉代常见的吉语,意为“子子孙孙宜室宜家”。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说,这句话不只是汉代思想观念在玉器上的反映,也是他们对展览的希冀。“希望观众朋友们可以从历史、考古、美术史、思想史甚或纯粹欣赏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艺术珍品。”
潮新闻 记者 胡金 摄
历史爱好者张云松走进临展厅,便四处找寻神兽纹玉樽。它由湖南博物院收藏,是我国195件永久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
“底部由三只熊足承托,器身装饰着错综复杂的纹样,有神态各异的人物和姿态多样的瑞兽。没错,就是它。”张云松说,自己看到展览预告时就很兴奋,没想到真的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个汉代“玉樽王”。
早在今年夏季,良渚博物院针对本次“汉代玉器大展”,曾对观众开展了一次随机调查。其中,“提到汉代玉器,您能想到什么”一项,得到最多的答案是——金缕玉衣。
此次,徐州博物馆收藏的金缕玉衣,也首次“做客”良渚博物院。
潮新闻 记者 胡金 摄
汉代玉器既有对上古玉器传统的承袭,也有独具时代特色的创新,在用料、器类、造型、制作工艺与装饰纹样等方面呈现出一派新气象。现场,其他文物珍品也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收藏的龙纹青玉璧,直径43.2厘米,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战汉时期体量最大的玉璧;李家山青铜博物馆收藏的玉珠襦,由金、银、玉、玛瑙、绿松石等各种材料编织而成,极富美感;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银釦琮盒,主体部分是一件玉琮,让人很难不佩服古人的奇思妙想……
后申遗时代,良渚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主要负责人说,将紧盯“世界遗产、文明圣地、国家平台”目标定位,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共同开创包括玉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更加美好的未来。
正如此次展览结语所说的那样——愿每一位观众朋友都能以“了解之同情”来观看展览,并将观展后的所获和所思,转化为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真正让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滋养。
“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