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所创作的玉雕作品无不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直至今天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运用着这样的思想,其中道家思想中的取法自然、无为与有为、“反”与“联系”的关系,成为指导我们玉雕创作的一种准则。
所谓取法自然,就是遵从自然规律,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道”,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世界运行的最根本的规律。玉石是经过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而产生的,其本身就具有其特殊价值,赋予了人们的许多审美想象,具有任何材料都难以取代的美学地位。尊重玉石就是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我们不能仅就玉料的经济价值来评判高低,而应在尊重玉料的颜色、纹理、造型,以致瑕疵的基础上,通过深思熟虑获得“自然”的“审美取向”的灵感,也即是发现自然的“美学规律”。
玉料的自然状态纷繁复杂,因此分类梳理玉料的各种特点对玉雕创作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创作的过程就是探寻玉料中所蕴含的规律,将自己的审美思想和情感融入这种规律之中的过程。如能分别根据各种玉料的立体形状和走势,皮色的几何形状和态势因形就势、由色施艺,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笔者遵从这一准则,在创作实践中梳理出可以俏色巧雕的了八种类型,一是需要遮瑕处理的玉料,二是具有特定形状与皮色的玉料,三是去除瑕疵后的玉料,四是利用玉料原色的玉料,五是皮色有厚薄的玉料,六是可以巧用造型的玉料,七是色彩反差明显的玉料,八是可以通过皮色过渡的玉料。
↑赵显志玉雕作品《逸园玉印》
“逸园玉印”,就是利用玉料色彩反差明显及红黑皮色层次分明的特点,依照穿插层次分别将红色刻画为喜鹊和树桠,将黑色雕描绘成屋檐及瓦片,将白色表现院落的围墙,产生了干净利落的俏色效果。
↑赵显志玉雕作品《山樵云归》
“山樵云归”也是如此,牌面几近对角线呈黑、白两色,黑色部分借助红黑皮色交织漫延,描绘出溪山、红枫归樵、山居,变化微妙,虚实结合,白色部分洁净温润,雕琢果断利索,对比泾渭分明,清晰之处毫不拖泥带水,朦胧之处深浅浓淡相宜。类似的玉雕作品还有“悟道”“时光里的水天堂”等。
↑赵显志玉雕作品《时光里的水天堂》
所谓“无为”并不是放任自流,而需要寻找隐藏在其中的一种自然规律,而这一规律正是上文所说的“道”。道家思想的“为无为则无不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这个的道理。玉雕的“无为”是建立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的,应该坚信玉石的自然之美在某种程度上比起人工之美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那么坚信玉石的自然之美是否可以摈弃人工的艺术加工而只是欣赏原石之美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对玉石进行任何人工的加工,则“玉不琢则不成器”,就称不上艺术,也成不了艺术品。
相对于“无为”的另一个方面是“有为”,两者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人的加工即是“有为”,技法不同,“有为”的程度也不同,如“浅浮雕”“中浮雕”“高浮雕”“立体雕”“镂雕”等,“有为”的程度依次增大。玉雕品类中“有为”程度最大的当属器皿,器皿为了造型需要虽舍弃了一些原料,但在发挥原料的自然质地与色泽等特性方面自有其独到之处。我们无法断言哪种雕刻技法、哪一种品类更具有审美感染力,但在充分发挥原料的自然特性方面却是一致的。正是有了“无为”与“有为”的统一,才成就了玉雕的精彩,成就了博大精深的玉雕艺术。
玉雕创作往往在“有为”与“无为”两种指导思想下交织,前者强调的是人工美,即通过人对事物的体验与顿悟提炼出来的具象美、抽象美,后者强调的是自然美,将人的加工仅视为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自然美;前者所对应的是一种审美的规则,后者所对应的是玉料本身所具有本质。“春风又绿江南岸”即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珠联璧合。该作品充分运用原料色彩的过渡变化,描绘出大自然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场景,透着绿意、透着玉润,将江南园林一隅的清新雅致刻画得有声有色,观之心旷神怡、耳目一新。
↑赵显志玉雕作品《春风又绿江南岸》
对于白玉籽料的创作来说,更注重“随形”与“留白”,两者都强调了尊重玉料的自然状态,强调了“有为”和“无为”的相机统一。“随形”主张以简洁的方法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石的状态与体量,尤其在资源宝贵、价值昂贵的市场条件下更是如此。“留白”与“随形”有异曲同工之处,作品的某些部分不作任何雕饰,达到了以虚显实、以少胜多的特殊审美效果。如“横空出世”,将随形、留白、俏色三者结合,意韵无穷。又如“悟道”,在保持玉料天然造型和色彩的前提下构思设计,独有一番神韵。
↑赵显志玉雕作品《横空出世》
↑赵显志玉雕作品《悟道》
“反”与“联系”说的是“反”与其它的一种相互关系。道家思想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以马克思主义来说就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正是无数的“对立统一”,才构成了整个世界。
“反”这一现象在玉雕上表现得很明显,画面构图、雕刻对象有主次,有远近,需要安排得当,以达到整体和谐;正、负有对比,正指玉雕图案的外轮廓,负指玉雕图案的内轮廓,两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构成了图案的完整性,图案的细节处理,尤其是线条的曲、直,长、短及经、纬线的对比,都是在相互对立中求得了统一。
艺术本身在于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条理、有规律的变化,关键是对这种变化规律的把握,然后以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是表象,其最终需要统一到“联系”之下,因为“反”本身也是一种联系,所有的“反”都是为了作品整体和谐的艺术效果。
当“相反”关系的变化规律性地表现出来,就可获得一种节律感,这种节律感就是“反”的魅力,即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从而使观赏者达到审美上、情感上的共鸣。如“墨染江南”,房屋、树木、小桥、湖泊错落分布,整体疏中有密、虚实相映,疏中包含了密,密中也体现出疏,实则轮廓清晰、面面俱到,虚则隐隐约约、点到为止。又如,另一件描绘江南水乡一隅的“墨染江南”,上疏下密,上部在“疏”的状态下通过树藤的“密”来反映变化,下部在整体“密”的布局下通过寥寥几笔水波表现“疏”;又以悬崖长线来呼应水纹的短线,以悬崖上部的写意对比悬崖下部的写实,以水流、藤树之动衬托山石人物之静,一正一反,有无相生,一动一静,妙趣乃成。
↑赵显志玉雕作品《墨染江南》
总而言之,道家思想在玉雕创作中是无处不在,尤其在经济、艺术、哲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织的今天,以道家思想内化为指导玉雕创作的准则之一,定能使作品增强更具内涵的独特魅力。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赵显志简介
赵显志,1970年生于河南镇平。第四届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民间工艺家、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专委会副会长、苏州市河南商会常务副会长;苏州市河南商会珠宝玉石委员会会长。曾任中国天工奖、玉华奖等评委。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