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玉雕大师奚彩军的故事,他用32年的时光以玉为伴,以玉为魂,在他的刻刀下抽象的时间有了清晰的模样。
奚彩军的玉雕工作室坐落于扬中市迎宾大道路边,一个不算大的厂房内,窄窄的楼梯走上二楼,得见另一番天地。工作室内,奚彩军和另一位老师傅正在打磨一块椭圆形的大石头。
△已经能够看出形状的玉雕
走近一瞧,大石头已经有了初步的形状,是一个龙头,周边部分已打磨出玉色。奚彩军停下手中的工作,告诉记者:“这是客人的和田玉,找我们雕个龙船。”而奚彩军介绍,这样大小的玉石雕刻,需要两年的时间。
奚彩军和玉雕的缘分,从中学时期就开始了。当年,三茅玉雕厂就在他就读的学校附近,一个同学的妈妈在玉雕厂工作,课余时间,奚彩军和同学们经常去玉雕厂玩耍,看着一块块大石头在手艺人们的雕琢下,一点点化作精致的玉雕作品,奚彩军的心灵为之而触动,对玉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奚彩军作品《赤壁赋》
1987年,奚彩军中学毕业,进入扬中工艺美术公司工作,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王贤贵——扬中玉器雕刻创始人王立礼的传人,也是一位玉雕大师。能跟随王贤贵大师学习,奚彩军觉得这是他人生中最幸运的事。
玉雕是一门严肃且拘谨的手艺,光是基本功没个三五年是不行的。好在奚彩军悟性高、肯吃苦,整整花了三年打牢了基本功。所谓基本功,以切料来说,讲究手要稳,光是这一点就非常困难,大脑要和手保持绝对的同步,才能准备无误地切除瑕疵,少许偏差则有可能毁了整块石料。熟练地掌握雕刻技艺也是一项基本功,看似简单,但工具种类繁多,切片、钢棒、作眼等等,需要绝对的熟悉和熟练。
△奚彩军作品《双龙链条瓶》
从进入这个行业,奚彩军就打定了主意要一直做下去。在师傅王贤贵手把手的教授下,奚彩军更加勤奋努力。曾经,他在雕刻一个老虎头时,尝试了很多遍仍觉得不协调,王贤贵看到了,上前亲自示范,只是改变了线条的雕刻方法,就让老虎头瞬间变得灵动起来。奚彩军领悟力高,学着师傅的方法练习多次,终于上手了。
经过长期的磨炼,奚彩军渐渐也成为了扬中远近闻名的玉雕大师。随着扬中玉雕行业的衰落,奚彩军走出扬中寻找更广阔的空间,先后在苏州光福玉雕厂、上海玉雕厂、扬州兴源玉器厂等处从事玉石雕刻和玉石设计工作。
多年的刻苦研究,吸收各派工艺之长,兼收并蓄,奚彩军的玉雕有自己的独特风格。2003年,他在扬州创建鑫盛玉器个人工作室。精巧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工作室很快打响了名号。
对于奚彩军来说,玉雕永远是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在他的心中,玉石是有灵魂的,很多时候面对一块原石,奚彩军要思考个把月,研究其造型、切割、线条等等。而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奚彩军长期对大自然万物的观察,静态的、动态的、美的、瑕疵的……他会盯着树上的叶子等着风吹来,观察叶子飘动的每个细节。“只有细心观察了,才知道美在哪,才知道怎么雕刻,才能有灵魂。”
△“海派玉雕大师”
中国玉雕行业分为四大流派——苏帮、海派、北派、南派。奚彩军的风格属于海派,擅长根据玉石原料的质地、构造,随形就色、施艺巧作,其雕刻题材广泛,涵盖了仿古器皿、花卉、山水、人物等等,作品重视形神兼备、线条流畅,主题空间感强,让人感觉有灵动感给人遐想的空间。多年来,奚彩军连续被授予“海派玉雕大师”的称号,更有《赤壁赋》《凤戏牡丹》《貂蝉拜月》等几十件作品获得玉雕行业重量级奖项。
△奚彩军作品《貂蝉拜月》
成就的背后,奚彩军也从未忘记家乡。2013年就着手将工作室从扬州搬回扬中,改名为奚彩军玉雕工作室。奚彩军的工作台上,摆放了一只可爱的玉雕小河豚,活灵活现。“最近正在创作河豚造型的玉雕,想推出属于扬中的河豚玉器。”
△河豚玉雕
除了家乡情怀,现在最让奚彩军上心的就是传承。今年50岁的奚彩军在全国各地收了不少徒弟,扬中也有两名,目前还都在学习中。“我从师父那里学到的手艺希望能一直传下去。”
玉雕是一门单调枯燥且不得半份马虎的手艺,需要消耗极大体力和脑力。奚彩军最大的担心,就是怕年轻的徒弟们会耐不住“寂寞”,半途而废。“老手艺经过时间的沉淀才会越来越精深,它的传承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也必须静下来,和自己的手艺融为一体,一起好好的沉淀,传承发扬。”□ 蒋丹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