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待人春风,律己秋气”。寒冬岁月,方知暖阳的可贵,人与人接触,也应该让彼此暖心、欢喜。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是温和的性格,包容的心态。东方审美中并不喜欢“肌肉男”,“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才是传统的东方审美。夫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君子如玉的气质,是一种饱读诗书后长出来的儒雅与风度,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显现。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对一个人气质的评价:“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人若有君子气,便消除了各种粗俗之气、不激不傲、不卑不亢;人若有君子气,便增加了静雅之气、清澈灵秀、落落大方

古人比德于玉,称赞玉石:含而不露。玉石温润,却内蕴无穷。他们绝不刚烈,却无比丰富。静水流深,不显山,不露水,却能默默做很多事。再大的灾难也不能摧毁他,当真又一份“清风明月拂山岗”的气度。

君子怀玉,似乎一面关照自我的镜子,那扑面而来的是至真至善至美之气,也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追求。玉在身往往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气质,以玉的名义,让生命美容。长此以往,则自生一番君子气。

《诗经》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讲的是一名女子对从军打仗的丈夫的思念,她怀念自己淳厚温和的丈夫,觉得他就像玉一样。古代贵族会佩戴玉组佩,行走时玉石敲击出九霄环佩般的悦耳之声,以提醒人们要行动有序、举止优雅,因为一旦行为急躁、举止失措,玉石的碰撞之声就会不和谐。

后世君子皆以玉反观自身,看自己是否符合儒家道德规范,于是,佩玉成为了君子仪容的重要内容之一。君子佩玉,是为了观玉以省察自身,举手投足之间玉相互撞击的声音也能时刻提醒自己,所言所行是否符合“温其如玉”的标准。

 儒家讲“仁”。君子的修养也不外乎这个仁字。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如玉的人,相处起来让人舒服。儒家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时诸侯侵伐,社会混乱。孔子有感于此,追述西周初期周公制定的礼仪,提倡出一套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平民百姓,如果每个人都收敛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社会就又重新回到和谐有序的状态当中。“收敛、克制”就是儒家审美倾向的出发点。性情温和,举止优雅,心地淳厚,这些都符合“收敛、克制”的标准,于是人们就称这类人为君子。

《三国演义》中,关羽面对诸葛瑾的劝降曾说:“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后关羽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什么叫气节,这是关羽如玉的操守使然。《礼记》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不能忘了佩玉,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坚守玉的品德,因为玉的这些特质,便是一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君子风范。

 身怀玉,气自华,倾听心声,触摸最真实的自己。抛弃利欲,回归本心,这是对生命最透彻的理解。佩玉在身,会心一体,久而久之,自生一股如玉气,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将于无形中改变。

人总是要过精神生活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生命不只是使用,还需要奖赏。玉,让我们殷实,让我们灵秀;比德于玉,让我们谦逊,让我们博大。以玉自养,它回报你的,将是有别于常人的素养。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