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国华

历史悠久的中国工艺美术,正在进入繁盛时期。工艺美术大师各擅其场,百家争鸣,开创了艺术的全新发展。在这缤纷绚烂的艺术花园,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林国华,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纯的技艺浇灌出灵动绰约的工艺之花。

在其创办的位于上海虹桥古玩城的“华苑一号”里,我们见到了林国华老师。

“华苑一号”坐落在全国最大的古玩城----上海虹桥古玩城内,是一座充满浓郁的上海石库门风格的一栋三层别墅,由他一手创立,是专做中国新疆和田籽玉设计、雕刻,和玉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专业艺术品公司。华苑艺术2013年被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授予《海派玉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活动基地》,也成为首家海派玉雕大师交流海派玉文化之所,切磋技艺的平台。

林国华出生于福建莆田。喜爱艺术的他从小就喜欢跟在做木雕的父亲后面帮忙,领略雕刻艺术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之美。1992年,高中毕业的他到福州学习石雕,从小耳濡目染雕刻艺术所孕育的雕刻灵气让他学起石雕来事半功倍,做事认真、细致和努力的性格更是让他的雕刻艺术突飞猛进,很快就掌握了圆雕、浮雕、薄意等各种雕刻技法。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雕刻水平,他一边通过各种途径观摩经典寿山石雕作品,并自学国画和雕塑知识,以触类旁通应用到自己的雕刻作品上。

从木雕转型至寿山石雕的雕刻上,林国华坦言,最初是被寿山石这种特殊的材料所打动的:“刚开始那个时候我父亲也在在转型,转做寿山石雕。因为我们在福建,福建的话最特殊、最好的工艺美术材料就是寿山石,寿山石有很多的特点,很漂亮,颜色很丰富、很精彩,所以我也是被它给吸引过去了。”

民间工艺世家的家庭环境,令他自小就与工艺美术相熟,寿山石丰富的色彩、千姿百态的造型、各具特色的神韵叫他逐渐生出了兴趣,并走进了寿山石的世界。出于对于艺术的不懈努力与追求,林国华决定进入美院,深造,不断探寻工艺美术新的发展技艺。

谈及这段学习经历,林国华说,“我那个时候做寿山石已经做了十多年,因为学习的范围不够,心里总觉得不够满足,不知道怎么能够再发展我自己喜欢的方向,所以后来才去学习的。”

而整个美院进修的过程,带给林国华最大的创作上的感受在于思路的拓展:“其实在雕刻技巧、对于石头的理解的上,我们都已经很成熟了,美院学习最关键的就是思路,创造的思路要怎么样去挖掘、发现和总结,这是最大的收获。”

所以,美院的进修学习,令他受益匪浅的,不仅在于技艺上的升华,还使他对寿山石雕的艺术性有了更多的领悟。

林国华说,我们新一代的工艺美术师与老一辈大师有所不同,他们的一些思路在他们那个时代,他们也创作很经典的作品。但是我们所处在的这个时代,我们要学习得更多:“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年龄段、我们的时间都不一样,环境和思维都不同,当然,我们有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想法,所以我可能在一些形式上,或者是作品的内容上有一些革新,还有雕刻的技法上的革新。

关注现实生活题材

在熟练掌握了各种技法后,林国华意识到自己如果去雕刻仙佛古兽等常见题材,很难出众,更难以超越前人。乐于挑战自我的他决定从寿山石雕刻家不愿涉足的平民生活题材入手,闯出一条新的雕刻道路。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和追求,他不仅解决了寿山石雕技艺继承与发扬的问题,而且创作出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平民视角寿山石雕精品,他的取材多数来自平民百姓的现实生活,件件作品都充满了亲切熟悉的“人间烟火味”,不仅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同时作品也充满了思想性,现实生活题材在寿山石雕作品上,并不多见。

“以前大家都是注重传统的作品,我做一些近代的,时代感,这个不一样。技法上面,原来可能是比较传统的一些民间工艺,可能在构图上面会比较乱比较多。我们可能经过我们自己的想法简洁一点,或者是突出主题,在构图上面有变化。”

“首先要在思路上有一些开拓和创新,像原来我可能都雕那些寓意比较好的,像瑞兽、鲜花、观音这种平安寓意的比较多。后来因为跟那些老师交流就有一种创作的思路,所以我后来就对民间的各种生活也好、环境也好,我们都会去关注,会更加地去观察。观察完后我们就有体会,体会完就要有总结,然后才根据这个思考去创作一个思路出来。”

林国华作品《枇杷黄了》获《中国玉石雕天工奖》最佳创意奖

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作品《枇杷黄了》就是他关注现实生活题材的一件代表性作品,该作品也荣了获《中国玉石雕天工奖》最佳创意奖。

这件寿山石作品刻画出一位乡村姑娘——惠安女,枇杷丰收后喜悦的心情写照。姑娘赤脚推着满载枇杷的自行车,笑容可掬。行走在崎岖不平的田野上,头巾和衣衫在夏日的微风吹拂下而飘动。后座上满载的一粒粒金黄色的枇杷,象征着美好幸福的生活。尤其是裤子上寿山石原来的黑色瑕疵刻画成美丽的花纹,增加了民族的生活特点。喜悦的人物表情体现出百姓安居乐业,充满着青春活力的美好生活。

林国华说,它虽然只是一个平民生活的作品,但是作品的纯朴、安定,则反映出“艺术起源于生活”这个亘古不变的艺术真理。

林国华作品《天道酬勤》获《中国玉石雕天工奖》银奖

而另一件《中国玉石雕天工奖 》银奖的作品《天道酬勤》中,林国华运用了不到一百元人民币买来的二块普通寿山石,黑白相间的寿山石雕刻出一位山里的年轻人挑柴躬身穿过破旧的山门,另一块石头雕刻成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山间小路,象征崎岖坎坷的人生之路。

每一件作品都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作品的思想性就是作品的生命,优美的构图是作品华丽的衣冠,柔美灵动的线条是作品的个性。二块很普通的石头利用黑白相间的颜色雕刻出一个山里的樵夫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中,艰难的行进,这正是纯朴的平民生活写照。肩上的柴象征着生活的重担,崎岖不平的山路正是对人生的充满希望的征途。”

而如何才能完成一件打动人心的作品,林国华说,首先要从“读懂”一块原石开始:“这些都是我亲手雕刻的,从选料、设计到雕刻完成都是我一个人做的。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我也会想好几套方案,首先我们要读懂石头,读懂它纹理的变化大概有哪些,然后再设计一个大概的框架,然后再深入。”

“原石它是一个很基本的原材料、载体,怎么去发挥它的优点,如何去装饰它、设计它,它才会有生命,才会让人喜欢。”林国华说。

而在整件作品的造型上,林国华则认为,人物造型与表情最为重要:“我考虑的是造型,人物是否生动,还有表情。它不光光是在作品的里面,你看它的表情好像在跟我对话的感觉,这就扩大了作品的内容空间,好像这个范围就很大了,我们和作品就融入在一起了。”

和田白玉的个性化再造

林国华既是寿山石雕艺术家,又是海派玉雕大师,在寿山石雕与和田白玉雕刻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两者既相融,又有各自的特色,前者瑰丽斑斓,后者莹白内敛,但在俏色运用等技艺上又有相通之处。

从最开始的寿山石雕到现在的和田白玉雕刻,带给林国华的不仅是材料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不同挑战:“它们材料的变化不同,和田玉以白色为主,但是因为如果是白的话,它就表现不出什么内容。所以我们可能用一些线条,然后用阴暗的方式来调整它,让它看上去有线条感,不然的话一片白乎乎的,不知道表现什么”。

林国华 作品《情》获《中国玉(石)器百花奖》铜奖

而和田白玉的硬度上,也要求创作者在雕刻的时代需要很大的耐心,去慢慢研究它。

“无论石头里面怎么变化,玉也是一个道理,我们要知道这块玉的变化在哪里,它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在林国华看来,如何雕玉,与医生治病有着相同的道理,只有把原玉的缺点给避开、去掉,把原料的优点突出来,这才能把玉的价值提高。

“和田玉一般把玩得比较多,所以我们要考虑它的把玩性,跟人的皮肤接触,接触的地方在哪里,你又很喜欢。你又能接触它们好玩,但是有的时候会表现不出作品的内容和效果,这个就要动脑筋,要把一些线条挖出来,或者是一些镂空一点的也好,又有视觉的效果,又有触摸的快感。还有一些作品的内容,没有这些内容的话,他就觉得太单薄太空虚了,那也不行。”

作品的创意是专访中,林国华再三强调的,作品是否有个性也是关键。

“工艺美术大多数都是吉祥的寓意的方面比较多,现在因为这种类型多了,大家会选择有没有一些特殊性的能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就像我们去买衣服、买鞋、买奢侈品也好,可能很多都是几百件几百个品种,可能你就喜欢黑的,他喜欢白的,要有一定个性。”

林国华正在创作和田玉雕题材作品取名为《为情所困》,它也是由人间的一种感情而产生的一些思路。

“以前我可能更注重一些工的东西,比如像这种,我会把工做得特别细腻,但是现在的话,我可能不会这么去做,可能会先形式或者是内容,然后手法可能更简练一点,简约又不简单的那种感觉。这其实是我们过程中的不断总结。

“就像我本人来说,我不追求都是特别好的料什么的,我会挖掘它这个料的特色在哪里。它如果有一定的特色、有一定的优点,我就会把它挖掘出来创作。”

在他看来,每一样材料都很珍贵,每一件作品都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再创造:“材料自然其实都是很珍贵的,它只是可能内容不一样,有的很华丽的,有的很朴素。但是我们要发扬它的优点,使它实现它本身的价值。你如果草草了事的话,再好的料也没有价值。我自己真的很喜欢大自然的东西,所以我很珍惜,每一个东西我都很珍惜,所以都很想把它做到最好。”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