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错,是在器物表面绘出精美图案,依照图形錾出槽沟,将金银细丝嵌入图案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的传统工艺。由于图案与被嵌物品能形成强烈的色泽差别,加上金银细丝犹如光电的耀眼金属光泽,使器物突显出雍容华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貌。
青玉错银簿胎对盘
金银错,始见于商周青铜礼器,在车马器和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用以装饰图案,是中国传统金属细工工艺的装饰技法之一。
作为我国青铜时代的一项精细工艺,金银错出现较晚,大概是在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到了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这种工艺一经出现,便受到普遍欢迎,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至今仍然引人瞩目。
一、金银错工艺的来源及其装饰手法
(一)缘何为“错”,字里寻“根”
无论“金银错”,还是“错金银”,这“金银”二字容易明白,但“错”字对一般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汉字含义丰富,而“错”字比起一般汉字,含义要丰富得多。据《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书的解释,“错”字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金银错”的这个“错”字,必须和金银联系起来才能说清楚。同时,还要以金银错流行的那个时代的人对“错”字的解释为准。汉代是我国金银错工艺最盛行的年代,那个时期的人是怎样说的呢?汉代有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学问家许慎,编了一部字书叫《说文解字》,书中对“错”字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从金,昔声。”在金银错最流行的汉代,对“错”字的全部解释,就只有上述八个字,这说明那时所说的金银错,就是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清代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说:“错,俗作涂,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所以,广义一点来说,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金银错”。如用金线绣成图案花纹的背心,汉代就叫“金错绣裆”(见《西京杂记·卷一》);在漆器上做金银图形的,叫“金漆错”(见《后汉书·奥服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辞海》,对“错”字的第一解便是:“错,用金涂饰。”饰,就是纹饰。《康熙字典》对“错”字的解释引自《集韵》:“金涂谓之错。”而到了今天,无论我们怎样去解释“金银错”,都应以两千年前那个金银错最为流行的时代对其解释为依据,更何况古今字典的解释也是一脉相承的。
碧玉“福禄寿喜”错金对盏
8.7cm×5.2cm
碧玉错金香炉
5.5cm×4.5cm
碧玉“万世流芳”错金香薰
5.5cm×5.5cm
碧玉高足错金香炉
5.5cm×5.5cm
(二)有何手法,一览无余
中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做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已发现的,主要有二种,分别是“镶嵌法”和“涂画法”。
1. 镶嵌法
目前已发现的我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的是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1973年,我国著名学者史树青在《文物》上发表了一篇《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主要就是谈这种方法。其制作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制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铜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白玉错金龙凤手镯
碧玉错金龙凤手镯
2. 涂画法
这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这从汉人对“错”字的解释“错,金涂也”就可以看出来。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金涂”法主要工序如下:
(1)制造“金汞剂”
“金汞剂”的制造是一个化学过程,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埚内,加温至四百摄氏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
(2)金涂
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
(3)金烤
以“烟炭火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固定于器表”这三步依次完成,今天有人称之为“鎏金”,但古代叫“金错”,因为古代图画纹饰也叫“错”。《史记·赵世家》载:“翦发纹身,错臂左衽。”原注:“谓以丹青错画其臂也。”要知道古代画彩,也叫“错彩”,钟嵘《诗品》卷中便有“汤惠休曰谢(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颜延之)如错彩镂金”这样的句子。但“错彩”和“镂金”是两码事:如前面所说第一种镶嵌法,也就是史树青所谓的“镂金”法;而这里所说的是第二种方法,即“金涂”法,就是“错彩”。如果把全器都涂金而没有“错彩”,只是素面涂金而没有任何花纹图案,就不能叫“金错”。
碧玉错金“四灵图”板指
内径22mm
在汉代青铜器工艺的流程中,有一道专门的金银错工序,负责这道工序的工人,叫“金银涂章文工”。“章文”是文章、纹饰的意思,所谓“金银涂章文”,就是在青铜器上,用金银涂饰花纹图案。由于汉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汉代金银错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有“金银涂章文工”“黄涂工”或简称“涂工”的工种名字。
在现存的战国秦汉金银错铜器中,多数是用这种“金银涂”方法制成的。我们发现,许多被考古和文物专家称颂的一些精美金银错青铜器,它的金银错纹饰脱落处,没有任何凹痕,一眼就可看出,其金银错纹饰不是嵌上去的,而是涂上去的。如1987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银错虎吞鹿器座,是举世公认的金银错代表作品,但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件器物虎尾上的金错纹饰脱落了一小块,但脱落处并没有丝毫凹痕,可见不是嵌的,而是涂的。还有,传为河南省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错金银斗兽纹镜,也是公认的金银错精品,但仔细观察,发现错金脱落处,也无任何凹痕,一看便知是用的“金涂”法。又如现存美国沙可乐美术馆的鸟纹壶,是一件公认的金银错精品,但其金银错脱落的地方,也没有任何凹痕,一望便知为“金涂法”所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碧玉错金“四美图”如意瓶
19cm×5.6cm
(三)装饰题材,内容丰富
我国古代金银错的装饰题材和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种:
1. 铭文迁变
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在商代出现的,最先是铸造的,至战国秦汉,多是刻的或錾的——无论是铸造的,还是錾刻的,铭文与铜器的本色并没有区别,粗心的人往往会对铭文视而不见。自从春秋时期金银错工艺兴起后,人们就在铜器上用黄金错成铭文,这样铭文就熠熠生辉。尤其是青铜器经过地下两三千年的埋藏,其表面已变成深颜色的“绿漆古”或“黑漆古”,而金错铭文丝毫光辉不减,犹如夏夜深蓝色天空闪烁的繁星,璀璨非凡。
青玉错金龙凤壶
18cm×12cm×13cm
目前我们能见到最早的金银错青铜器,就是一件错金铭文的栾书罐,是春秋中期的,素面,颈至肩下有金错铭文五行共四十字。铭文大意是:“在正月季春,栾书作此器,用以祭祀祖先,希望长寿,子孙永宝用”。栾书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卒于公元前573年,至今尚未见到过比此器更早的错金的青铜器。自公元前六世纪开始,金错铭文风行了近一千年,其高峰期是春秋后期至汉代。
金银错本身是一种装饰工艺,为了追求装饰美,铭文的位置从器内移于器表,并刻意进行经营。金错铭文一般使用各种美术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吴越鸟虫书。鸟虫书是篆书中的花体,往往用虫鸟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金错鸟虫书铭文,在春秋至战国早期,多用于兵器上,秦汉则见于壶等容器上,如上海博物馆所藏金银错鸟篆纹铜壶和河北省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金错鸟篆纹铜壶。
有些青铜器金错铭文,虽然不是鸟虫书,但也有图案化、艺术化的倾向。如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金错鄂君启节,上有金错铭文312字,字体似草叶篆,线条劲细飘逸,横竖笔画交叉处,常常以圆点装饰,好似点点明星,散落于字里行间,非常美观。
2. 几何图案
金银错青铜器多用几何纹装饰,其中尤其以几何云纹最多见。金银错几何云纹,与以往青铜器的几何云纹不同,其主要特点是既有几何图案所固有的严谨规则的骨法构成,又在规则中求变化,多使用细而匀称的云纹涡线,而旋转的细涡线之间,用较宽的面来联结,这种纹饰富有节奏感和律动美,显得格外清新活泼。几何图案的创新,是战国秦汉金银错工艺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虽然几何图案还有菱纹、三角纹、雷纹、勾连纹等,但都不是主要纹饰。
3. 动物纹饰
所谓动物纹饰,是以动物纹和狩猎纹为主,包括各种动物的眼、眉、鼻、嘴、爪、毛、羽的描画等,装饰意味明显。
二、金银错与玉雕结合的工艺古来有之
(一)玉上金银错,并非“金镶玉”
玉器中的金银错工艺及金银错嵌宝石工艺,多见于清代乾隆年间。对于很多收藏者来说,什么是金银错工艺可能了解很少,有的甚至误认为金银错工艺即是金镶玉工艺,事实上金银错工艺不同于金镶玉工艺,金镶玉工艺是以金银为载体,用爪齿镶嵌法等将玉固定在其表面。金镶玉工艺与金银错工艺的根本区别是被镶嵌物体的固定方法,金镶玉工艺是采取焊接等方法将被镶嵌物体固定,该工艺应用比较广泛,如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嵌宝戒指,钻石戒指,嵌宝石项链等。而金银错工艺又称作嵌丝工艺,在青铜器、玉器、木雕等行业都有使用,主要是纹饰图案的表现。清代以前有金玉结合件、花丝镶嵌等工艺组合的玉器出现,并非金银错工艺,属于金镶玉工艺。
白玉错金“鹏程万里”玉牌
6cm×4cm
(二)“痕都斯坦”玉,影响金银错
不同时期对金银错工艺有不同名称,东汉时期称为“填丝”,乾隆年间称为“痕玉”或者“嵌丝”。
清代乾隆年间由“痕都斯坦”进贡清廷的玉器中有很多金银错嵌宝石玉器。“痕都斯坦”是清廷对北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称呼,位于现今克什米尔地区及北印度一带。清廷平定天山南麓大小和卓之乱后,喀什准噶尔部每年都会进贡一批玉器。器形独特别致,胎体薄如蝉翼,纹饰观之凸出,抚之无痕。图案主题一般为莨苕纹或铁线莲、菊花等植物。除嵌有精美的金银丝外,还嵌有各色宝石及玻璃,无论是器物的造型做工,还是独特的纹饰图案,都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充分体现出美玉、金银、宝石相组合后而产生的特殊美感。
受乾隆皇帝酷爱“金银错玉器”的影响,此类进贡而来的精美的“痕都斯坦”玉被清宫造办处仿制过一些,类似这种的金银错玉器工艺现在被称作“痕都斯坦工艺”。
碧玉错金“常青藤”平安扣
直径5.2mm
(三)玉嵌金银丝,配色有讲究
以金银错工艺镶嵌的玉器,多采用白玉、青白玉、碧玉、墨玉等原料制作。白玉、青白玉嵌金丝,碧玉、墨玉嵌银丝。因为白玉、青白玉主体的色调偏浅,配以金丝、金片彰显雍容华贵、高贵典雅,玉石的润泽与黄金的光泽相映生辉、绚丽多彩;碧玉、墨玉主体的色调偏深,配以银丝更显稳重端庄——在碧绿色、墨色的器物上嵌以银白色纹饰,能形成一种强烈的色差感觉,犹如夜幕中的繁星一样耀眼,使纹饰更为突出,整件器物也显得格外雅致。
碧玉错金手串
珠径16mm
墨玉错金手串
珠径16mm
(四)压嵌很牢固,不需要粘合
金银错制作难度极大,工艺要求极精,图案要求线条流畅、粗细一致、开槽准确、不能修改,否则金丝无法嵌入。即使勉强嵌入也不牢固,尤其是金片、金丝相组合的图案和纹饰繁密、弧线集中的图案,开槽精度要求更为严格,制作难度更大。因为玉器表面开槽并非刀具所致,而是小如芝麻的磨轮在飞速旋转下雕刻琢磨而成的,若非具有深厚功底,实难得心应手。
青玉错金薄胎印盒
直径12.5mm
金银错工艺的金、银丝全部是靠压嵌、敲打进入器物表面的,不能用任何粘贴剂,所以既要图案线条流畅,又要开槽精确、镶嵌平整、对丝无痕,加工难度可想而知。哪怕只是一道工序有误,都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要知道金银错工艺始见于商周青铜器,主要应用在装饰图案上,与被嵌物品形成的强烈色泽差别,使得耀眼的金属光泽突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
三、玉上金银错的工艺特点与传承发展
( 一)凹槽压“圆丝”,开凿精度高
金银错器皿用丝一般都用圆丝,无论是金丝或者银丝,一来色泽正,二来材质较软,容易压嵌。器皿上使用的金银丝要根据玉器的料色、器皿的价值和器皿的造型而定。一般来讲,用高档和田玉子料或普通白玉制作的作品用金丝或金片,视觉上黄白相映,给人以高雅富贵、富丽堂皇的感受。在青玉、墨玉和碧玉中,采用错银或钯金纹饰,能带给观者以端庄华贵、古拙雅洁的意蕴。金银错对图案线条的艺术要求极高,这是中西文化“合璧”在玉器上的直观表达——图案的民族风格要浓郁、艺术水准要高,线条如同画笔游走,要活泼流畅、刚柔并济、形神兼备。艺术风格要靠精湛的工艺来完成,金银错的粗细要一致,开凿精度要求极高,如若不然,金银线条则无法镶嵌。工艺制作,唯恐失去线条律动的美感。
碧玉错金“童子煮茶图”对壶 其一
8.6cm×5.4cm×6cm
碧玉错金“童子煮茶图”对壶 其二
8.6cm×5.4cm×6cm
(二)纹饰重流畅,压丝又嵌宝
金银错的纹饰特别讲究。莨苕纹是一种植物图案,既富含生命的活力又有流畅的动感,以金枝金叶、天然的红蓝宝石镶嵌其中,曼妙无比。
金玉交相辉映,宝石灿若繁星。在玉器上嵌宝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胶粘,宝石周围没有黄金加固,另一种是镶嵌,以打压宝石周围的黄金,利用黄金良好的延展性产生“膨胀”来固定宝石。现在的做法,是用“管子”打坑:钻坑先做好和宝石体积相等的钻管,不划阴线,直接下钻,在宝石处钻坑。最后用宝石试一试,不合适或修宝石或修钻坑,直至使之一致。在嵌宝石时,一定要掌握好钻坑的深度,宝石镶进去要牢固,以器面平整为准,以期达到工艺美、视觉美的效果。
青玉错金簿胎碗
12cm×6cm
(三)薄胎万分险,劳神肝胆照
在薄胎器物上镶嵌更是万分危险,开槽略有不慎,即有磨漏的风险;打压金丝、金片力度略大,也有器物碎裂的风险。在薄胎器皿的口边处,于内外相同的纹样制作中,要严格把握好纹饰的一致性,不允许有分毫差别,否则,器皿在光线的映照下会因为内外图案不一致而显得十分混乱。这也是金银错纹饰制作工艺的关键技术环节,是代表金银错超凡技术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志。
首先,难在只会玉雕还不够,还得对金银的加工工艺娴熟把握。金银丝的粗细不一,金银的片形也千差万别,有圆的就有扁的,还有菱形的、心形的、叶形的等等,似乎一看就懂,但不是“一学就会”,要学精学透就更费功夫。
其次,金银错工艺还融会了古今中外的玉文化成果,对设计者和制作者都是一种挑战。费时、费力,劳心、劳神,周期长、工作量大、难度高,一般人不可能几年时间不考虑效益而潜心于此。就拿开槽工艺来说,起码要练半年时间,这样纹饰才能做到家,如果没有恒心和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
青玉错金“太平有象”瓶
24cm×20cm×5.5cm
(四)珍罕时难找,精工适宜“小”
从原材料的耗费及应用上来讲,因其主要使用黄金、白银及各种名贵宝玉石,所用材料的价格一般制作人难以承担。根据现有开采情况,大块的玉已经很难找到,何况多数材料也不适合制作大件器皿作品。
从所耗费的时间及精力来说,作品的制作周期漫长,任何工序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可使整件作品作废。
墨玉“五福童子”错金碗
直径12.5cm
从开始从事该项技艺,到能够熟练操作各个环节,技术人员需要经过很长一个阶段的锻炼和培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多的玉雕从业人员因为程序复杂而自动放弃学习,选择利润更多一些的小件作品制作,导致能够掌握该项技艺的人员非常之少,一度面临断代失传的险境。
金银错玉器传入中国时,是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的,可见其身价之高,民间百姓多闻其名而不得见其物,只有为数不多的金银错镶嵌宝石玉器藏于深宫之中。清朝道光年后,国势日衰,未见再有制作,且因其工艺复杂,这项工艺渐渐濒临失传。
青玉错金“茶圣陆羽烹茗图”茶壶
(五)后世承传少,惊叹艺人好
1949年以后,北京玉器厂潘秉衡老艺人经多年潜心研究,制作成功了多件金银错嵌宝石玉器。潘秉衡从1940年开始研究金银丝嵌宝石技术;1945年,成功研制出压丝技艺;1954年,给北京第一玉器合作社传授压丝技艺。迄今,人们仍将潘秉衡老艺人作为当代金银错技艺的第一位传承人。改革开放后,玉雕行业迎来高潮,金银错技艺也跟随着春风展现出时代风采,并涌现几位佼佼者,如北京的杨根连、新疆的马进贵、浙江的王军民三位,全面掌握了这门失传了多年的技艺,且各有传人。金银错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相信这一工艺品行业的奇葩,能够结出硕果,拥抱更为璀璨的明天。
碧玉错金“咏梅图”灯笼瓶
5.5cm×8.3cm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