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雨后初霁,天空泛起玉的光泽。记者如约来到扬州市工艺美术馆,见到党的十八大代表、玉雕大师时庆梅。

采访约在扬州市工艺美术馆,是因为时庆梅最得意的作品《螳螂白菜》就收藏在这里。记者架设摄影机的间隙,她带上眼镜,仔细端详起玉白菜。“相比现在的造型,这棵白菜的根须更自然。”自言自语间,她拿出手机对着“白菜”细节处拍起来。

image

天下玉,扬州工。时庆梅做玉30多年,在业内享有“白菜王”的美名。自1994年雕了第一棵玉白菜,她自己也记不清做了多少棵。“印象最深的还是这棵翡翠《螳螂白菜》,它被选为上海世博会江苏馆镇馆之宝,代表扬州文化站上了世界最高展台。” 操一口扬州话的时庆梅说起当年,依然激动不已。

时针拨回十年前。那年秋天,时庆梅参加党的十八大。翻开她当时的参会笔记,记者依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当年的激情澎湃。“我会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我的本职工作中,体现到每一件作品里,力争把每件作品都做成精品。我还要发挥劳动模范作用,带动周围广大群众和党员,为扬州文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image

伟大精神,催人奋进。十年来,时庆梅延续着多年的匠人习惯,守着一平方米的工作台,在“滋滋”的琢玉声中苦心创作。走进她的工作室,记者看到展示柜里摆放着大大小小各色白菜玉雕,还有花卉、动物、饰物等小件作品,个个玲珑剔透、灵动脱俗。“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时庆梅将自己的汗水与艰辛在一雕一琢间化为精美的玉器。“每一件作品的材质、形状、颜色都不同,每做一棵白菜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时庆梅告诉记者,玉雕行业传承有一个道理,“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玉雕不是曲高和寡的艺术,而是源于生活的。技艺背后,有其值得传唱的文化故事和独一无二的气质内核,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玉虽琢在深闺,却应街知巷闻。要加强推广和传承,让玉雕绽放出文化活力。”

image

这些年,时庆梅一门心思在扬州486非遗活态展示区运营玉雕工作室。每天,她在这里向人们展示作品,讲授玉雕文化,演示玉雕过程。在与参观者交流中,时庆梅最大感受就是,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走近了解和感受扬州玉雕的美。“人们对美的追求,其实更多的是对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皈依。”她说。

把玉雕文化推向大众,让时庆梅收获很多痴迷玉雕的“铁粉”。去年9月底,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吴敏瑜到扬州旅游,逛到时庆梅工作室时,她一眼看中一棵白玉小白菜。时庆梅现场向她介绍扬州玉器的历史和雕琢流程,吴敏瑜连着两天来听。“她回云南后,我俩一直联系,互相交流制作心得。云南是一个传统工艺发达的地方,有机会我也想去当地走一走。”

image

古老的技艺如何成为今天的时尚?这几年,不少非遗传承与传播呈现年轻化趋势,扬州玉雕顺应市场,经历“大改小、小改精”的变化,大师作品上了网络平台直播。但时庆梅认为,创新的过程中还是要守住我们文化的根,保留一些传统题材,多做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比如,玉雕中的“一鹭连科”“喜事连连”“节节高”。“对传统工艺而言,烟火气不可或缺。”

image

“玉雕技艺要传承,产业要做大做强,一定要有人才。”时庆梅把传承视作自己的使命。十年来,她把所有精力放到传承上。无论对徒弟,还是搭档,时庆梅都毫无保留,帮助年轻玉雕师解决技术难题,并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琢玉经验和大家分享。现在,她带过的几个徒弟都练就琢制高档玉器的功夫,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玉雕需要精雕细刻,做玉的人要耐得住寂寞。”时庆梅说,玉雕行业的人才培养一直是师带徒,老师根据徒弟的特点、悟性和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手把手教。特别是在寒冷天气里,玉雕师常常坐冷板凳工作一整天,双手泡在冰冷的水里,行外人难以体会其中辛苦。

image

“传承”,是时庆梅这十年的关键词。她认为,非遗是民族的财富,是城市文脉、历史的见证。让更多人走向非遗,是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抵达。她希望有更多的项目融入到学校教育和群众生活中,让人们有机会从小接触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传承工作,让民族艺术根脉相续,永葆活力。

大运河水静静流淌,千年文脉世纪复苏。时庆梅说,扬州玉雕不仅是扬州的,更是世界的,最终还是人民的。只要干得动,她就会一直干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门民族艺术的“一呼一吸”。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