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罗建平玉雕

谈这个话题之前,我先简单做个概括。对于作品讲解,其实很多时候我感到是件痛苦的事情,总感觉自己难以表达准确。对于这一点,以往我在学绘画时也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

对于一件作品,往往只有当夜深人静时,思绪才能比较深入,才能去剖析自己内心本质的一些想法,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去表达,而多数时候可能就是一种直觉,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所谓作者本身的创作动机是什么?需要表达什么?我认为这些关系到一个人的阅历、学识、思想等等方方面面,但我认为这些东西应该是隐藏的,而不需要直观表达的。就像冷军老师所讲,回到绘画本体上来,绘画本体的东西更有力量。解读艺术应该是思想家、哲学家或者是艺术批评家干的工作。艺术家本人可能就是自然流露、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一种直觉。

image
image


这件作品最初的想法很单纯,就是为了丰富画面,甚至可能就是一种无厘头的思路。我们八零后这一代人,也许受周星驰的影响比较大,平时说话做事多少会带有一点无厘头。

比如作品背面设计成一个姿态婀娜的美女形象,强烈的对比效果,对立统一,其实潜意识里也多少受到那种无厘头的影响,包括大话西游中关于感情、关于生活态度等等方面。除了佛像采取浅浮雕手法,给人一种唯美自然感觉以外,还能被这种看似无厘头的安排引发人们哪些思考和想象?这样的设计思路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思想?创作过程中,因为采用了全程直播,网友们对此也是反响不一,大家的讨论进一步丰富了作品内涵,也使整个创作过程增添了很多趣味。就拿这件作品的命名来说,每个人的反应不同,命名的出发点也就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对作品的感受也有差异,命名也就不尽相同,诸如“不负如来不负卿”、“色即是空”、“缘起性空”,林林总总,充满想象,饶有意趣。这件作品的美女形象采用的是阴雕手法,是凹进去的,空的,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视觉效果,通过透光转动,看到背面那个唯美的女性姿态,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这样的设计更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感。

image
image

再来看这件作品,这是一件小的方牌作品。原先打算这批料都做成写实的人物题材,但是这块材料太小,担心效果不好打算放弃了,退还给货主的,但因受当时疫情影响,全城居家隔离,我去公司选料或者公司给我送料过来都不方便,几乎“弹尽粮绝”。考虑到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佛教题材的产品,所以我就打算做点与众不同的。偶然翻到自己以往创作的一些立体的观音头像作品,发现有些角度,比如这个侧后面的角度有不一样的美感,设想如果就按照这种浅浮雕形式,简单加以表现,效果应该不错。考虑到这块材料很小,如何在小材料上做出大场景,除了一张佛脸,我想到了峨眉山的云海,远外隐隐约约的山顶以及山顶的塔等等,用浅浮雕的形式表现出画面的纵深感。能不能表现到位,完全是作为一种尝试,未作更多的考虑,只是有点新鲜趣味,比如把背后那种阳光的感觉给表现出来。

image
image
image

这套作品最初就是在一块料子上设计了一个美女形象,然后感觉这种方式可以复制,正好大小相类似的料还有几块,就决定做一个系列。这些料只有五六毫米厚,类似的料我去年底做过两个,所以不想用以前的形式来制作。从设计制作上讲,如果是把人物突出,把周围打低,可能边缘就会太薄影响到整个器型的完美。但如果人物做的太薄,空间立体感的表现又不够。所以就考虑将外围设计成一个花瓶的外形,好比是画框,然后在画框中进行表现。至于为何设计为现代人物的身体局部,而不是完整的一个头像或是其他半身或者全身形象,一是考虑画面的美感、神秘感,二是考虑市场的接受度。这材料不同于盐源料,如果把重点放在人物面部表情刻画上的话可能效果不理想,这种材料是不那么显工的。这件作品想给人传达的就是一种单纯的审美,她不是现实中具体的某某某,却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美的瞬间,就是女人体上面的衣服线条、节奏等等这些单纯的审美再现,而不会产生其他更多的联想。至少当你佩戴在身上时,别人不会问你这是谁?否则就有些局限。选择这种形式,主要是考虑到大家的接受度,这种纯粹的审美作品,男女老少都可以佩戴。

image
image
image


这两件佛像题材作品是同料,比如这件作品中观音的侧脸,是在延续此前的那件作品,那件作品因为料太小而未得到充分发挥,自己也不是很满意。而这件材料很完美很干净,没什么瑕疵,即使不作雕刻,直接镶嵌也很漂亮。因此,思路上首先考虑的就是要做得简洁一点,材料本身也不是很厚,那就用最简单的办法把佛像的味道给表达出来。

因此,这件观音形象简单到几乎就是两根线,一根是表现头像面部的轮廓线,一根是表现头巾的那个边缘线,可以说是高度概括。作品看似简单,实际制作却很麻烦。因为它做工很薄,只有0.5毫米左右,这0.5毫米的深度在特殊光照条件下才会很有立体感,这需要比较扎实的素描基础,那一点点微妙的起伏在特殊光线下,能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空间感和体积感。当然,我也可以把它做深一点,把周围挖一下,或者用其他传统的手法去做,但我并未那样去做,而是采用了这种尽量简洁的思路,给自己来点挑战。

image
image

再比如这件佛像,如果按照平常的角度,正面侧面大家已经做了很多,所以我就考虑能不能换一个角度,采用仰视的角度,因为仰视的角度除了有正面和侧面,还有底面。如果在0.5毫米的厚度内能把这几个面的转折空间关系营造好,将会给人很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作此考虑纯粹是为了锤炼技艺,其中所谓的画面的虚实安排、构图等等,自不必多说,做到画面有形式美感就行。

image
image

相较刚才那两件作品,这件蓝水的料就比较容易打磨些,虽然视觉上很立体,体量和厚度都比前两件作品大,但用工并不比前两件多,只用了六七天就完工。这种题材的创作还是必须立足于传统,但前提是对传统要有所研究。事实上历朝历代的观音像并非一成不变,我们要去了解在这演变过程中观音像有哪些是不变或变化较小,有哪些是在不断演变。比如,佛像眉毛的处理上基本都类似,额头也是简单平面化处理,包括对观音的头发、头束、脖子等等的处理基本是一脉相承,但在其他方面又有很多变化。比如在观音像的五官上,虽然观音的眼睛都是那种流线型的,这一点上也并没有太大争议,变化也很小,但在眉弓骨与眼球的关系、眉弓骨与眉毛的关系、眼球与颧骨的关系、鼻梁骨与眉弓骨的关系、鼻尖与鼻梁骨的关系、嘴巴周围以及下颌骨的肌肉骨骼关系等,这些细节和微表情方面都在不断地变化,这些能够变的东西,我就会尽量对照真人的基本结构去表达,但还是必须符合传统造像的一些基本规律,保持那些不变的元素,否则就不是观音了。

所以通常我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表情的刻画上,我创作的这些观音像都各具特点,不尽相同,因为除了抓住那些不变的东西外,对于可变的往往我是随心所欲。比如脸型、五官的比例,这些都可以根据材料随时调整,嘴巴做多宽,鼻子是做宽点还是细点,眉毛是翘一点还是平一点,眼睛是平一点还是斜一点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么多年来我对观音佛像这种传统题材反复尝试,可以说是久做不厌,尽管每次都未必做得那么完美,每次总感觉差那么一点点,但每次都激发我在表情上去下更多的功夫,去尝试,去感受,如何通过对五官比例、形状等等的一次次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人物表情所传达的那种慈祥与爱。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这件作品的材料不是特别好,色彩倒是比较丰富。这件作品我采用了西画风景画的思路来创作。这块料子下面是绿色和黄色,上面是黄色,中间是白色。也是用大概0.5毫米浅浮雕这样一种技法进行尝试,毕竟创作纯粹的风景题材还是第一次。这块料上面那个牌头起初我是打算把它切掉,切对称,留一个简单牌头,直播间一位老铁反复提醒我要慎重,他认为也许最能体现这块料子价值的就是顶上黄色的特别艳的那部分了,如果把它切掉,也许这块料子本身就贬值了,即使你工艺做的再好,也会有很大损失。既然不把这部分切掉,那我就考虑这部分要如何设计,最终设计了一个类似凤头的比较抽象的形象,和下面写实手法的风景拉开距离。起初这件作品的设计还包含一些远山之类的元素,但在制作过程中发现这些稍显多余,最终还是去掉了,这样画面比之前要更美一些。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如果要让我说今年所创作的这些作品中,哪一件让我觉得最轻松最享受,那应该就是这片叶子。这件作品我从各个角度用各种光线拍了很多照片,感觉不管怎么拍它都很漂亮,都能给人一种审美的享受。这块料子和那个系列美女是同一批料,为了寻找合适的素材,我到小区里去拍摄各种树叶,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红继木的纹理比较漂亮,最终就以此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这里我要谈一谈写实这个话题。关于写实,我觉得首先需要澄清一些观念上的误解,写实不是完全去照搬照抄模仿对象,而应该是在认真观察对象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并结合自身的感受去表达,这样的表达和真实对象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外行看来也许和真实对象一模一样,而事实上每个局部都是经过作者观察理解后,按照自己的感受去表达的。就像冷军谈他的肖像画,他说他高度近视,根本就看不清模特穿的毛衣毛线是如何相互穿在一起,深入细致的观察当然会有,但具体创作时,根本就不去在意毛线到底怎么走,完全是凭着自己对创作对象的理解去进行取舍,安排颜色和采用技法,作品看上去很写实,实际是画了自己的理解和安排,并不一定每个细节都是是真实的存在。

雕刻也是如此,并非老老实实一成不变地去模仿对象,否则这样的创作过程是很被动很痛苦的。初学绘画或者雕刻确实需要足够踏实地去追求这种客观存在,训练自己的感知能力,需要这种精神,一旦掌握了规律,搞清了结构和表现方法了,就应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判断,创作应该是件自由的事情,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交织碰撞的过程,创作的过程应该是充满乐趣和审美享受。这件作品就是那样,整个创作过程兴奋愉悦,作品完成后让人爱不释手,反复玩味。这样的创作体验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很难得,很值得珍惜。

image
image

比如,按照我们平常的印象,狮子是猛兽就应该是种凶狠的形象,事实上如果真正按照这种形象来理解的话,我未必愿意去尝试,也未必能找到创作的冲动和感觉。而我内心对这张狮子照片的第一感受正如某领导人讲话中谈到的,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头和蔼可亲的狮子,我也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态去创作的。至于创作的手法通常会受料子本身的特性所影响,比如,考虑到这是件墨翠,所以对狮子的眼珠我并未做特殊处理,因为眼珠抛亮后便是黑色。如果这是件浅色的料子,我可能就会考虑将狮子眼珠上那种明暗关系给呈现出来,这样才能使狮子的眼睛更显神采。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为什么现在我的创作会转向翡翠,有探索尝鲜的心态,但主要还是因为翡翠拓展了我玉雕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可以尝试追求更多的以前没有的画面效果。关于翡翠作品的创作我就谈这些。

文章节选自罗建平访谈

image

罗建平,1984年生于四川成都。中国“唯美主义玉雕”流派创始人,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海派玉雕特级大师,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大凉山南红雕刻大师。其绘画艺术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专业美展并获奖,多件作品发表于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曾参与编写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素描》一书。 作为美术学院优秀教师出身的罗建平,其玉雕作品多以真实生动、自然唯美、现代时尚为主要特点,及富生活气息,受到广大藏家热捧。其雕刻手法多样,在吸收传统玉雕技艺精髓的同时,大量融入西方雕塑造型技法,作品面貌大大有别于传统玉雕工艺。

2004年水粉作品《有石榴的静物》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暨第三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览。

2004年水彩作品《江水长长》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暨第三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览。

2005年水粉作品《静物》入选“选重庆市第三届水彩粉画展”。

2005年水粉作品《有石榴的静物》入选“选重庆市第三届水彩粉画展”。

2005年油画作品《大河流彩》在重庆市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中荣获专业组二等奖。并选送与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

2005年水彩作品《江水长长》在重庆市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中荣获专业组二等奖。并选送与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

2006年油画作品《暮染川西》被重庆三峡学院美术馆收藏。

2006年水彩作品《水中秋色》在“韩中现代美术优秀作家300人招待展”中获优秀奖。

2006年水彩作品《情洒三峡》在“河北美院艺术节”中荣获教师组一等奖。

2007年多件绘画作品发表于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美术大观》。

2007年水粉作品《有水果的静物》《有沙锅的静物》入选首届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年度奖,获铜奖。

2007年被河北美术学院评为2006—2007学年“优秀教师”。

2007年水粉画作品《万紫千红》在“河北美院艺术节”中荣获教师组一等奖。

2008年多件水粉水彩作品发表于《艺术观潮》——“中国当代水彩画家巡礼”。

2008年水彩作品《高峡——秋》入选第四届河北省艺术联展,获铜奖。

2009年水彩作品《大河伟岸》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暨第四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览。

2009年参与编写中国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素描》一书。(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年油画作品《西山祥云》发表于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美术观察》2010年第十期。

2016年评为四川省南红雕刻大师。

2016年玉雕作品《希腊女神》荣获“玉鹰奖”金奖。

2016年玉雕作品《海岸风情系列》荣获“玉鹰奖”银奖。

2016年玉雕作品《顾影自怜》荣获“玉鹰奖”银奖。

2017年玉雕作品《福禄寿》荣获“玉鹰奖”金奖。

2018年玉雕作品《诸佛至尊》荣获“玉鹰奖”银奖。

2018年多幅水彩画作品编入新世纪美术教育丛书全国高等学校美术专业课程教材《水彩画》一书。

2019年玉雕作品《风情万种》(七件套)荣获"玉鹰奖"金奖。

2020年玉雕作品《伟大的平凡》荣获第十四届中国神工奖金奖。

2020年玉雕作品《时代偶像》荣获第十四届中国神工奖最佳工艺奖。

2020年玉雕作品《青春之歌》荣获第十九届中国天工奖金奖。

绘画作品imageimage

imageimage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