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的专题也写过很多篇文章了,重新再写一个角度实在很难,不如就将良渚文化的玉器中,有代表的共性找出来,将其特点进行汇总,让各位一目了然。
一、良渚历史文化背景及艺术特征
在余杭考古的工地中发现,玉器是良渚文化最典型、文化含量最高的历史遗物。良渚文化时期的先人在智慧的生活过程中,总结或提炼了艺术创造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线条的运用。他们用线条的组合来塑造形象,用线条的变化来创造形象,也用线条来表现美。
良渚文化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那些组成花纹的纤细的阴线,经过放大后仔细观察,都是徒手直接雕刻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徒手刻划出来的,至于使用什么工具,众说纷纭,但是这种不可思议的琢玉工艺,构成了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最高峰。
而且在整理考古现场的出土玉器时,大家会有一个共同的感悟,就是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几乎都是以体大显著,特别是良渚玉器共同点就是对中轴线的强调、对均衡对称的追求等,使每一件器物显得深沉、严谨,展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良渚时期的玉器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几乎是望尘莫及的地步,对各种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良渚文化玉器鉴赏要点
良渚文化玉器也是目前为止,考古挖掘时间较长,出土数量众多、品种类型丰富、造型及其繁复、用途较为广泛的玉器题材,根据出土的玉器种类,主要可分为两大品类:
一种是祭祀礼仪玉器,还有一种就是佩戴的装饰玉器。
典型器物造型有玉琮、素壁、玉钺、冠形器、三叉形器、半圆形饰、玉镯、素璜、带钩等。除玉琮、玉壁、玉镯三种,属于真正独立的单体之外,其余绝大多数应该是属于组合件。
良渚时期的玉器还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造型规整,厚薄均匀,周边转角端正,轮廓分明。
现在我们知道,良渚文化玉器的器形和纹饰应该都与原始的神灵崇拜有关,其中玉琮、玉壁、玉钺尤显突出。它们之间最大的特点就是器身大都装饰繁复的纹样,而雕琢技法和雕琢内容更具特色。在早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挖掘中,出土的玉器大多是光素无纹的,但是在良渚文化晚期的玉器上却出现了大量的装饰。
在这类装饰图案中,以兽面纹使用最普遍,几乎是良渚文化唯一的主题,这个阶段的刻划重点集中在兽面的头部,古人特别注重表现出动物的眼睛、鼻子和牙齿,往往忽视躯体。
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鸟纹比较少见,常饰在兽面的上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羽冠神人兽面纹,即我们现在解读的良渚“神徽”。
三、良渚时期玉器的基本特征
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琢制,综合运用了镂空、透雕、浮雕及阴线刻等多种技法,特别擅长“阴线刻”与“剔地浅浮雕”,或两者的结合,并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琢玉艺术风格。在良渚时期的玉器纹饰当中,图案整体结构以主体纹、装饰纹、地纹三种不同的层次组成。
很多玉器上都可以看到那些不到1毫米宽度的阴刻线,放大以后看清楚,竟是由四、五条细若游丝的细线刻划组成,堪称鬼斧神工。
也成为至今仍然无法解读的神奇加工工艺,那些用砣质器具琢磨痕仿制出来的线条,都是没有真正接触良渚文化玉器的仿制工艺品,属于一眼假的识别阶段。
虽然有人也说应该属于玉髓或者金刚石、兽牙刻划而成,我以前的文章也遵从了众人的这一个观点,但是科学不能是推测,需要证据和实物来证实,目前在红山文化的遗址中有玉髓作为工具出现的记录,而良渚文化遗址似乎还没有挖掘出制玉工具的实物出土记录,所以我们还是将此话题留给以后的考古学家来证实吧。
在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上,线刻底纹图案,细密匀布,颇富装饰性。不会大面积的留白,也不会将纹饰做的松散,这也是鉴赏的一个关键。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