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随着拍卖行的平民化,收藏的大众化。人们对于玉石、玉雕、玉作的档次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几年,高古玉的收藏逐渐热了起来。当然这里面有着诸多收藏环境上的原因,但是藏友们对于玉器收藏的境界提升也是密不可分的。

似乎谁要手里没块战汉前的高古,都似乎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玩玉器收藏。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为何高古玉会备受关注,高古玉的制作较之现在,又是如何的不易。

image

被大家戏称为战国鸡

首先我们抛开和大家分享过的工具上的差异。我们来看看高古玉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1、开料、2、扎锅制坯、3、冲锅成型、4、磨锅、5、掏膛、6、上花、7、镂空、8、打孔、9、抛光。

这和我们现在的制作工艺比较已经繁琐了许多。当然,有的藏友可能说了,过去制作一个玉牌子和现在制作一个玉牌子,从工艺上来讲是差不多的。这个不否认。

我说的是指绝大多数的玉雕制作,可能会大致分为这么几个步骤。不是啰嗦,的确有很多在评论区抬杠的。我不是专家,也做不了学者,更重要的是我不是九万成精,抬杠这事我的确不擅长。跑题了,拐回来!制作工艺!

image

古人制玉复原蜡像

开料又叫剖片。也就是根据器型需要,从大块玉料上截取一部分进行琢制。其开料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锯切割,一种是砣片切割。(在这我要说一下,之前有和大家在分享古人开料工具的时候有纰漏,我说线锯是用来开小料,砣机是用来开大料。这属于个人失误,山海君表示抱歉并已经改正。)新石器时代早期使用敲击法(勒出道痕然后敲断),后期则是使用线锯切割,夏商及西周时期, 玉料剖片开始使用金属线,因而可以制作出比以前更薄、体型更大的片雕玉器。

但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一直流行用砣片切割玉料。用砣片开料的,一般是直径较小的玉器, 所留切割痕多呈弧状,也有直线开料痕。需要注意的是,线切与砣切在玉料断面上所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线切痕多星直线状或星反弧线状,砣切则呈弧线状。

image

良渚玉璜上的线切痕

以木为轴,用钢板制成的或者硬度更高的石片,周边薄似刀片的圆盘,名曰扎锅,沾带解玉砂浆,将玉料开成粗坯。冲锅呢,就是用直径1~12厘米,6~9毫米厚的钢圈制成錾锅,圈内横以厚竹枝, 再将其以紫胶接在木轴上,沾带解玉砂浆将粗坯冲削成型。

而磨锅则是用6~9毫米厚的钢盘做成大小不同(有六、七等之多)的磨锅,沾带解玉砂,反复磨琢玉坯表面,使之平整细腻。总之根据所需形制的不同,其工艺也不同 。

image

冲锅

这里山海君要着重的和大家聊一聊掏膛的事。凡碗、杯、瓶、盂一类器皿内部必须掏空者,即以钢片卷成套筒,加解玉砂浆打钻,再将玉芯敲断取出,即为掏膛。

凌家滩玉作中初见实心钻掏膛工艺雏形, 到战汉时期掏膛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应用,后来又发展出多种掏膛工艺:1、管钻法,般 多用于直简式玉杯,先用较大的管钻钻入杯体,将芯折断再磨平底部,汉代玉樽杯常使用此种方法。

2、片形砣,运用具有一定弧度的砣片抵住玉件,然后转动玉件,使砣片逐渐深入,最后得到碗心或内膛。3、实心砣,顶部呈球状,先用管钻掏膛,再用实心砣琢,磨出底部内凹的膛底。4、L型砣,用于口大腹小器的内膛掏空,以及膛内膛、壶内膛的制作等等。5、组合掏膛,运用数种掏膛手法组合进行,如八方内膛,-般是先掏出圆形膛,再逐渐琢磨出方形。

image

故宫馆藏桐荫仕女图玉雕

钻孔和掏膛从工艺原理上有点相似,在对玉管类串饰、烟袋嘴、扳指等小器物打孔时,仅靠双手还不能准确定位,这就必须先准备一个注满清水的木桶,然后将玉器以木制夹板固定在一块厚木板(原理与篆印用的夹床差不多)上,放入水桶,再以左手握稳程钻,使向下压的力道与浮力保持平衡,右手拉绷弓,使程子快速旋转(形同手动木工钻),带动解玉砂浆钻孔。当然在很早的时候,钻孔并非是从一端钻穿至另外一端,而是对穿钻孔,所以我们在很多高古玉上会发现钻孔时留下的错台。

image

桯钻错台

至于其他的工序,要么和我们今天没有太大的区别,很多地区的老师傅在选择老工艺手工制作的时候依然会采用传统的老工艺,比如抛光。至于镂空和上花,我们从字面上基本可以理解是个什么样的程序。正是因为这些繁琐而复杂的工艺程序为我们呈现了先人的智慧,让我们华夏文明得意源远流长。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