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介绍的是1966年咸阳市周陵乡新庄村出土的西汉(前206-23)玉仙人奔马,高7厘米,羊脂白玉质地,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玉仙人奔马质地纯白晶莹,洗我国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琢。由奔马、仙人、云底座构成,仙人骑在高头大马上,执马鬃奔腾,头束巾,身穿短衣,细腰,喇叭形衣摆,肩有双翼,上身直立,骏马昂首挺胸,鼻部隆起,双眼圆睁,两耳直竖,双翼紧贴于背上,后双腿下屈,防止前滑,两只前足,一足落地,一足悬在空中,张口露牙嘶鸣,是奔跑中急欲刹车停止的刹那形象。
骑马飞奔的翼人玉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铜羽人极为相似。造型与雕琢技艺上均采用夸张手法,但又符合比例,羽人与马相比,马显得高大,座上雕刻出朵朵云纹,表示奔马腾空驾云前进,并支撑马的足尾,使羽人奔马与底座巧妙地融合成一体,羽人与马又生双翼,突出在空中凌云遨游的神姿和意境,腾云飘逸,矫健俊秀,自由奔放,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这件博物馆藏品体会的重点:羊脂白玉的细节特征,体会古玉的动态和神韵。
这件商代玉象是从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它长6.5公分、高3.3公分。整体呈深褐色,圆雕,作站立状,长鼻上伸,鼻尖卷成圆孔,口呈三角形,微张。小眼细眉,大耳下垂,体肥硕,四肢粗短,尾下垂。身、足饰云纹,背、尾饰节状纹。
这件古玉的欣赏重点:反复观察细节,理解什么是沁色的层次感。
这件是河南省安阳市花园庄54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商代晚期玉镯,器高3.4厘米,直径5.06厘米,厚0.37厘米。整体呈乳白色,器身四圈较宽的凹槽,从而形成五周“凸棱”。中部三条凸棱两侧各有一条细阴线。器体光滑圆润,圆孔管钻而成,打磨细致。器身中部略偏一侧有一小型钻孔,从外到里单面钻成,孔径外大里小,呈漏斗形。
这件器物,希望大家专注一点:“沁门”!沁门通常都是出现在薄弱位置,由玉质密度较低部位、打磨不到位置、绺裂位置等容易受沁,然后通过结构间隙渗透扩散。密度较高部位、打磨光滑部位相对就不太容易受沁。希望对你的理解有所帮助。
这件玉璜属于战国晚期,从湖南省澧县新洲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该玉璜玉质受沁后呈淡茶色,有黑、白色疵斑。扁平体、半圆形,作双龙连体躬身龙形,头部及五官阴线刻划,龙角短小,张嘴,椭圆形眼睛,轮廓父母。身体纹饰凸起涡纹,躬身中央有一个圆孔。
这件玉璜出自典型的偏碱性土坑,湿度一般。欣赏这件古玉的关键点:1、找到沁源和晕散过程,用心体会沁色的渗透。2、注意蛀孔和伪古玉的饭糁切割的区别。
这是一件在天津市武清区十四仓清代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红山文化玉猪龙,高10.4厘米、宽8.4厘米、厚4.0厘米。玉质白色泛灰,器型作卷体售形,器体粗厚。雕刻极其精细,是典型的红山文化风格玉器。
这件出自于清代墓葬的红山文化玉猪龙应该是早年就已经出土,在传世诺干年以后又再次入土。
欣赏这件红山文化高古玉的关键点:1、通体皮壳完整厚实,没有现代伪古玉常见的饭糁切割、石皮层面等等;2、沁色特征明显,你可以找到沁门和绺裂阻挡沁色的现象;3;玉质熟旧感明显,玉质温润、立体通透。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