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收录流传下来,张若虚的作品只有两篇,但其中之一就“孤篇横绝”,对,就是《春江花月夜》,先不读诗,先听这首古琴曲。我也收藏了几把古琴,自认手法娴熟,虽然总感觉能弹出二斤棉花。但这并不妨碍.

一曲瑶琴一长亭,
一山霜雪一夜风。
一卷老书一方玉,
一壶熟普对孤灯。

咱祖先早在夏商周时期,就科学又富有诗意的建立了礼乐文明,西周时将乐器按材料分为“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

比如说咱特别喜欢的玉,两块美玉击撞,声音动听悦耳,您肯定知道有个成语叫金声玉振。所以,玉作为乐器,就属于八音中的“石”。而我用来做棉被,不对,用来陶冶性情的琴,就属于八音之丝。作为中国有着三千年历史的乐器,咱们现在都叫古琴。

“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我这样一通引经据典,是想告诉大家,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诗经》说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多么幸福美好的画面。那老崔最近干嘛去了,难道在学琴?会弹广陵散了吗,会弹高山流水了吗,会弹国歌了吗,会弹蓝色多瑙河了吗,会弹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了吗。

不会。两只老虎还弹的断断续续,更别提,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开个玩笑,历史上有很多古琴高手,比如咱圣人,孔子。魏晋著名的竹林七贤,基本上能组成一支乐队了。至于伯牙摔琴的故事,想必朋友倒背如流了吧。作为高手中的高手,就必须要说一下苏东坡。苏大师在《题沈君琴》中有写: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是不是感觉特辩证,特哲学。其实诗本身不难理解,琴虽发声,但不能自鸣,指能弹琴,没有琴指头亦无法空响。这与佛教《楞严经》中的思想一致:“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有妙音,无妙指,不能发。太精辟了,醍醐灌顶。苏东坡在诗中所写也是这个道理,好琴,妙手,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高手妙音·香插》

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如此才有真正动人的琴声妙音。想想这真是世间定法,何事何业都能遵循此道,雕琢一块玉更是如此。

天公作美白细糯,地灵附赠满红皮。能得一块上等的璞玉很棒,若想成器,重点是有一双上等的手艺。玉与手合,手与艺合,艺与思合,想来才会有琴瑟和鸣的玉作吧。

“阮千里善弹琴,人闻其能,多往求听,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神气冲和,不知何人所在。”这是苏东坡的一段记载,说阮千里这个人琴弹的很棒,很多人慕名来听,阮千里不管听众什么身份阶级,无论年岁几何,只要喜欢听他就弹,只要能感受到琴声悠扬的快乐,听琴的是谁不重要。

爱玉何尝不是如此呢?

所以这次设计了一位抚琴名士,可能是伯牙,也可能他正在弹《嵇氏四弄》,还有可能是在唱,大江东去浪淘尽的东坡。不管是谁,都必然是,在风中悠然,指法一时简缓,一时繁急的个中高手。你听到了吗?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