绨,也可以说绨袍,是蚕丝作经,棉纱作纬的纺织品,作为衣服穿,比丝绸厚但比丝绸粗糙。
春秋时期,管仲跟齐桓公说,咱们朝堂之上都穿绨服,鼓励百姓们也纷纷穿这种绨,齐国市场上的绨价格飞涨。
然后管仲放风给邻国的鲁和梁,这俩地儿的商人闻风而至,这可是赚大钱的机会,乃至鲁梁两国的国君下令,百姓都别种粮食了,全体总动员织绨卖钱。
这绨把鲁梁整的云山雾罩之时,管仲又跟齐桓公说,咱们全国不穿绨了,改穿帛。
遂即不再从鲁梁进口绨,并且关闭通商,这俩国君立刻慌了,全国织绨卖不出去,收入没了,老百姓要饿肚子,但是长久不种地国家又没粮食,“鲁、梁之民饿馁相及”。
算了,买粮食吃吧,可想而知,粮价得多高。
从齐国进口粮食,每石上千钱,而在齐国国内每石才十钱,算了,粮食也别买啦,鲁梁两国国君,带着百姓直接归顺了。
这就是齐国管仲,服帛降鲁梁。
后来管爷这样的计策还用过几次,买鹿制楚,买狐皮降代国。
都是这个思路:用粮食控制别国经济,进而控制别国主权。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粮食生存之根本。差不多某新病毒的致死率最高14.8%,没粮食吃的致死率是100%,纵观历史变换更迭,只六个字:“吃的上,吃不上。”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吃百家饭。一人成长如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稷安宁,一人理想基于此。从入口为安到入土为安,一人不过如此。又想说苏东坡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被贬至一处,支撑人生信念,保持乐观豁达的办法唯有吃。“芽姜紫醋灸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黄州好猪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很开心我与苏东坡有同样之处,大肚子。“七尺颀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王朝云说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我还好,一肚子和田美玉吧。当然,文豪吃肉跟咱老百姓吃肉,吃的心智不太一样,东坡吃的世态炎凉,人间冷暖,咱只自顾自管饱即可。
其实抛却所有的诗情画意,咱们每日之艰辛,上挡天灾,下避人祸,携老带幼,夫妻与共,所谓初心不外乎:吃饱穿暖。
回过头想一想,灾害疫情面前,众多饱暖丰足之人,置身险情,冲在前线,只想为世间每一个普通人,把危机挡在门外。拥有一切又不顾一切,是怎样的大义。遇到啥大事小情,百姓屯粮储菜,泡面搬个十几箱,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口腹满则心定。庆余年因为有余粮,那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怎么办?为了在困难面前,不陷入更无力的困顿,被灾疫的无情和难以为继的无奈牵扯,我们更多人回到工位,力求饱暖的平稳与延续。为了生命而以命搏之,何人何时何地都如此。
《食为天》
其上刻字曰:“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回味无穷”。
作品所刻中间这首打油诗,也是苏轼所作,衣食足才能赏雅俗,咱们努力搬砖盖起粮仓,还要让它总也不空。
老祖宗是无比智慧的,经年累月口传心授只为谨记:不缺不满,不奢不靡,家中有余,手中有玉,则遇事不慌,天下太平。所以特别发自肺腑的希望,每位努力拼搏的工作者,以及无论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国企央企,都能坚强的走过天灾人祸的不易,在冻土带菌的泥泞中,迎来真正的春风如沐。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