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传统玉雕作品缺乏创新,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每逢玉雕行业的奖项赛事,只要用“没有新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无创新”“太保守”“过于传统”“一味守旧”“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样的评论就没错,会赢得一片赞同之声。 

小编想说,创新、创新,天天喊着创新,大家对玉雕行业的批评和建议能不能来点创新?敢不敢说说您对“创新”这个概念的理解?能不能谈谈您心目中传统手艺多大尺度的改变才算是创新?或者分析一下传统玉雕能从哪些方面做出突破,有多少个可以创新的维度? 

如果能,请给点有价值的建议;如果不能,就请不要张口闭口说“没新意”,总是这么嚷嚷大家都听腻了。毕竟没头没脑的喊一句“缺乏创新”,实在是毫无意义,既改变不了玉雕创作的现状,也对未来玉雕的创作起不到任何帮助。 

或许有一些玉雕艺人,的确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仅仅将玉雕作为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再往深了说,也有一些大师尸位素餐,名不副实。但并不是所有的玉雕创作者都是如此,他们中不乏努力尝试改变的人。 

甚至可以说很多玉雕创作者,比我们中的任何人更想有所突破。因为实现突破,意味着他将成为受人尊敬、被人推崇、引领时代、也引领市场,名利双收的人物。

在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人们急于改变一切,对创新有着强烈的渴望,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创新和改变,是急不来的,玉雕的创作亦是如此。 

首先,对于每一个玉雕创作者来说,都有他所擅长的领域和风格,也有其局限性。一个玉雕艺人在拿到一块玉料进行创作时,必然会不自觉地优先从原有的创作经验出发进行构思,其次才是想着如何进行创新突破。所以很多创作者尽管尝试创新,力求突破,但往往无法完全跳出之前作品的形态,在大众看来效果并不显著,甚至感觉完全在重复之前的作品。 

同时玉雕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不会在短期之内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在一个玉雕行业的奖项中,今年和去年,乃至前年相比,总体面貌是看不出太多变化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年的作品和去年相比,也一定不是完全的重复,其中隐藏着微妙的变化与革新,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玉雕才会迎来更大的创新突破。 

再者,玉雕的创新也并不是简单的对过去进行否定或摒弃,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必须继承传统,就是因为天天要继承传统,才阻碍了玉雕的创新和发展。道理很简单,一切事物的概念都有自己的边界,当我们脱离传统玉雕,脱离过去的玉文化,去进行创新的时候,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还是“玉雕”吗?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但手机的基本功能是不变的,只是换了一种使用方式。而当有人一位雕塑家用玉创作了一件作品时,它已经不是一件玉雕作品了。如果你称之为“玉雕”,那它和雕塑家创作的其他作品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仅仅是因为材质吗?其实从雕塑家的角度来讲,玉石也不过是一种创作材质而已,称之为“雕塑”完全没问题。 

西方雕塑

要知道,玉雕之所以可以自成体系,获得一个不同于“雕塑”的独立概念,不仅仅是因为材质本身,更重要的是有一套“雕塑”无法涵盖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论在为它做支撑。当有人简单粗暴的参照雕塑来搞玉雕的创新时,玉雕的概念就没有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它将被雕塑消解,传统玉文化也就走向了死亡。 

这里再次简略复述其核心区别:材质是玉雕的基础,玉雕艺人所有的想法和技艺都是为材质服务的;艺术家个人的表达则是雕塑的基础,一切材质和表现形式都是为艺术家的创作服务的。 

事实上,当下不少国内雕塑专业出身的创作者进入了玉雕行业,他们打着“玉雕”的名义,却以雕塑的思维搞创作,做了一些完全可以用其它任何材料替代的作品,然后自认为是创新型“玉雕”。在小编看来,实在是浪费玉料。只想对这些人说:求求你们,少做两件,专心去搞你的艺术吧! 

当然,近年来,玉雕奖项中还不乏一些外国创作者的身影。他们的作品其实和雕塑出身的创者如出一辙。不过,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因为他们没有也不了解独特的玉文化。他们眼中的玉石和其它的雕刻材料,在创作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将雕刻《大卫》的大理石换成了玉石而已。

如果说还有其他区别,那就是加工方法不太一样,从以往拿着凿子雕刻变成了坐在玉雕机上一点一点琢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来参加中国的玉雕大赛,就请遵守中国玉文化的游戏规则,以服务于材质的理念来创作玉雕。 

所以批评传统玉雕创新的时候,请不要拿着雕塑来做类比。如果有人坚持要这么做,那么请不要称自己的作品为玉雕。当然小编也否认雕塑中的确有很多值得玉雕学习的东西,但是对于每一个玉雕创作者而言首先要明确自己做的是玉雕,采用的是玉雕创作的思维与理念,其次才是学习和吸收雕塑乃至其他门类。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