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里的最常见的一种题材就是把件,那么关于把件的历史,或者把件的来源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就像马未都说的,把件开始可能只是古人去攥一块石头,感觉心里很安定,后来就有了玉把件。这种说法其实很有道理,有些东西攥在手上比放在心里更加安心。

把件看似常见,但其实它自古至今都是一种重要的玉雕题材,也是人们文化追求的一种把玩之物。

把件的文化

手把件是指能在手掌上欣赏和把玩的物件。它很小,但它有历史,有时光的凝聚,有美的缔造和解读。鲁迅先生曾对它的概念进行界定,专指过去有几间幽雅书斋的士大夫“清玩”的物品,在瘾足心闲之时,摩挲赏鉴之物。

从历史上来说,手上把玩一个玉的小物件的传统一直有,但关于把件的文化并没有太多明确的记载。元代出土过能在手掌玩的玉石把件,但基本上没有蔚然成风。

不过到了清朝,因为对和田玉的重视,和田玉艺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在玩风日盛特别喜欢小精品的年代,和田玉的把件,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玩赏家喜爱的艺术品之一,尤其得到文人的青睐。

我们能从影视剧中找到各种关于乾隆把玩和田玉的资料。

把件是文人贵族的最爱,一个把件在手可盘玩可怡情。鲁迅曾评价,“瘾足心闲之时,摩挲赏鉴之物。作为一种能够放在手中用来把玩欣赏的物件,它可以是精雕细刻,也可以是自然随性的器物。它是一个人与玉相互把玩、交流、感悟的过程……把握,是个很有启迪意义的词,能体验出深刻的内涵。手把件,虽然小,但方寸之间有大千世界。

把件与独籽的关系

说到把件为什么这么火,这与籽料其实也有很大的关系。往前推几十年,和田玉的把件也许还没有那么火。那时候和田玉多是以器皿、摆件为主。那时候都讲究料大,小东西没人看得上,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但后来,随着籽料的珍贵,大家对籽料认知的提高,玉雕题材也随之发生变化。

我们知道大多数籽料的大小刚刚适合把玩。所以籽料的兴盛也带到了把件的兴盛。独籽就是用一块籽料雕刻,而籽料的形状正适合把玩,所以独籽的把件越来越火。到如今,把件成为玉雕中最主要的题材,小而精成了和田玉行业的关键词,而各种把件成了籽料中最多见的一种表现方式。

和田玉的美需要亲手体会

有人说和田玉的美是一种温润含蓄的。但这种美并不仅仅是视觉上,更多的是需要你上手体会的。而把件就是让你体会和田玉温润特性的最佳题材。所以对于把件来说,虽然小,但要求却不低。

首先,作为把件料,它必须是温润的。

我们讲和田玉的油性,如果一个把件干巴巴的那就失去了和田玉的一种手感。所以把件料料子可以略松一些,但油性要好。这也是一些青海料或者俄料的把件相对较少的原因。青海料、俄料里大件多,小件也多,但把件却少很多。

其次,作为把件来说,独籽是最完美的。

一件玉雕作品上既有雕刻的部分,也有保留原石的部分。你既能欣赏玉雕的美,也能感受到籽料原石的温润。还有一种籽料很适合把玩,那就是沁料。我们知道,沁料需要盘,不盘的话容易干!所以一块沁料的把件才能让你真正感受到玩沁料的乐趣。越盘越润,越盘越油,各种瑕疵会变的不明显,如此把件谁不喜欢呢?

作为把件来说,它是最能让你体会到和田玉温润的形式,上手把玩它你就能理解和田玉温润是一种什么感觉,这种温润是其它任何石头都替代不了的。

把件的几个注意事项

作为把件来说,它也有几个要注意的事项。

有些题材并不适合把件类,比如观音类,观音类的题材适合摆放、佩戴,但不适合把玩。所以我们很少看到有观音类的把件。

其次,把件要看它整体的造型。作为把件来说,手上一握很舒服,这是最完美的形状了。当然从雕刻上来说,它的整体造型要饱满、规整。有些把件雕完之后很咯手,或者说整体造型处理的很不舒服。那么你把玩的时候也会感觉不太舒服。

还有就是把件不易太大,也不易太小。作为把件,太大一只手握不住,太小,找不到盘玉的感觉。所以大小也要适宜。简单来说,作为把件,玉质要好,要温润。而从形状上来说,要适合把玩,题材上要饱满规整,如此就是一块非常值得盘玩的把件了。

有些东西是看起来美的,有些是需要你亲手把玩的!在时光的长河里,对手把件的欣赏是一次次旖旎的美之旅。它精致灵巧,既满足了人们随身携福的意愿,又适合了人们随时手握把玩的意趣。它存着的是雕刻者的性灵,融着的是把玩者的情思。

世事繁复的茶余饭后,于掌中轻轻抚摸把玩,抚的是把件,品的确是那潜藏于内心不为外人所知道的平静、坚定和一往无前。让自己的心更放松更安静一些,你或许需要这样一个玉把件……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