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文化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比中国发现的甲骨文的文字历史还要早几千年,可以说玉文化贯穿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玉是中国的文化的传承,那么在八千年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玉从最早的萌芽状态一直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玉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变迁呢?玉文化和传统的儒家文化有哪些关系?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喜欢玉?玉文化和现在大家理解的中国文化有什么区别?玉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巨大工程中,玉文化应有怎样的担当?

image

作为中国当代玉文化的传承人物,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论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有很多独特的东西,但是哪些东西是西方文化所未见而为中华文明所独有?费孝通先生说:“在此,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玉器,因为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重要的地位,这是西方文化所没有或少见的。”

image

受目前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国内对玉器的制作、工艺、材质、形制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报告和学术研讨,这也是所有的专家和学者也都是在研究和传播的重点。专门研究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与玉文化相关的学者很少,特别是在各种领域、各类学术团体中专门以玉文化作为研究方向和讲课重点的,对玉文化的推广和研究相对薄弱,很多学校和机构几乎没有。

中国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地位特殊、功用广泛、内涵丰富。虽然它的载体——玉器表现的是具象的东西,但是它本身却蕴含着中国古代形而上的哲学精神,并折射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

中国玉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同中国古代文明相始终。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中国玉文化也告别了它的典型形态,而转为一种变异形态,残存于中国近现代文明之中。

image

文,是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迹象;也称为文象。

如:天文、地文、水文,三者是日月星系,大地山川,江河湖海变化的迹象,也是天地形成的文理。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个“理”,全都是依文象而形成、承天道而润化的——世人观天地之文,而存天地之情;存天地之情,而达万物之理。这便是通情达理的本义。

化,指的是万物的生长变迁,其过程称为“化”。

万物变化的作用,在天是深不可测的宇宙,在人就是深刻的道理,在地就是万物的化生。

“文化”二字,就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就是以人见文,从人身上看到文理、道理,即自然的规矩与规律。因此,人文精神是智慧的呈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文化就是香料,行为、关系、物质、制度等;而万物就是未经加工的肉。这种肉,

image

本身并不好吃,除非有了香料的渗透才会好吃。所以我们说,就像玉不等于玉器一样,玉器也不等于玉文化。只有当玉器被赋予了人文的、社会的属性之后,才具备了玉文化的性质。可见,万物若想高贵,就一定要有文化的渗透。这种渗透融入了自身,就有了高贵的根。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气韵已经深深地浸渍到人们的精神与生活当中。人与物之所以分品,就是依文化的渗透程度而分的。

“君子比德于玉”,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崇玉、礼玉、赏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玉,被视为权力、地位、财富、尊严的象征,“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对玉有种神秘的爱慕,历史上弄玉吹箫、完璧归赵、玉碎瓦全等,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研究玉文化,需要跳出传统的学术考古的范畴,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收藏、考古、国学、审美、艺术品投资和传统的文化知识,同时,对玉文化的研究也要有一定的造诣才可以总结归纳出来自己的理论。

因此,我们也知道:中国传统玉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之所以能够被举世公认、誉满天下,就是因为有了这个被文化长期、充分渗透之后而形成的高贵的“根”。

image

中国文化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

正是在这种文化纲领的指导下,中国玉器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产物——它是“道器合一”的产物。

而中国两千多年前,对此早有表述。《周礼﹒考工记》一上来就开宗明义,强调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百工”的重要性:“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意思是说:传统器皿并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创造出来的,而是“知者”所创,即:中国智造!有智慧的人创造了器物,心灵手巧的人照本宣科地做出来,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去——这就是:先有传统,后有传承。传统是传承的基础,传承是令传统相续的保证。传统的东西要想能够传承下去,其中必须要有思想、文化的浸润,这是不可回避的前提。

一块玉璧、一个玉琮,甚至一个玉龙的局部,它们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智慧、信仰与情感。以至于,中国玉器,从礼教发展到实用,继而发展成为集文化、哲学、美学于一体的传世之作——这在世界上是相当罕见的!尤其是几千年延续玉器的不间断,承担了中国文化所有的光辉和智慧。

而时下,虽然玉器随处可见,并且部分历史遗存下来的玉器之拍卖也屡创新高;但其原本的崇高,已经在熟视无睹中被逐渐瓦解。对一个中国制造的传统器物来讲,我们如何还原建立在学识、思想、智慧、创造力、想象力、文化习俗、审美习惯等基础上的高超阐释能力,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人类面对历史时,绝大多数人对器物的关注,远甚于对礼制的关注;对技术的摩拜,远甚于对思想的摩拜。”——著名媒体人 龚曙光

image

中国文化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个有形的器物,凌越于其形制之上的,是其内在无形的人文精神和自然规律,没有这种内涵存在的有形器物,是不可能成为神品的。它仅仅是一个死器,与流传和恒久无关。

换句话说就是,“道”是器物的灵魂所在,无论是人还是物,只有“道在器中”,才会令器物饱含生机、精神、价值和内涵,才能僭越器物本身的价值,才可以鲜活和弥久。这便是“道在器中”的大义。

它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形而上的“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也是中国古代“造物为良”思想的核心体现。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