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我们曾有过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对印章的制作和使用。随着历史发展,其他古国的印章使用已经慢慢消失了。而在我们中国,它始终紧密地与政治、宗教、文化、艺术等相结合,在每个领域发挥着它作用,长盛不衰。今天,小牧跟大家分享一下,印泥、印谱和印章不可分割的前世今生。


image


印章

印章起源甚早,兴起在秦汉,后在元明清三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印章为中心的独特民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显著而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后来统称为“印文化”。

印泥

作为印章表达的最佳工具,历来是我们中国印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并称它为“印泥文化”。插入印泥分类链接。印泥文化的发展历史是印文化发展的子分支,跟印章、金石篆刻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不同的时期,印章的材质、外观、用途、形式也相同,而这种差异就决定着印泥的材质、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


image


发展历史

商代青铜器时期已经有类似印模物品出现,以印铸铭文字形的痕迹,当时的印章主要用于按陶器图案或者文字,或者用作青铜器母范抑压花纹或者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以青铜印章为主,并开始出现玉玺。诸侯、官员已经开始使用印玺作为凭证,官印已经逐步形成。

秦汉时期,文字一般都写在简牍上,公文写好后,封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结处放一泥团,上盖印。防止文书在传递时简札散失和外人拆开偷看,泄漏内情机密。这种钤有印章的土块称为“封泥”或“泥封”。


image


东晋时期,纸书正式为官方采纳,在南北朝期间,随着纸的推广,在文献中开始出现了“朱印”和“骑缝印”,这便是纸张普及和钤印用红色印泥的最早可考历史凭据。

到了隋朝推行官印的主要特点是扩大了印面,大约是秦汉印的一倍左右,运用小篆为主,官印多采用阳文。而隋朝官私印具有灵巧、轻盈、和谐、优雅的特点。隋印多数有边款,可谓是边款开展的先河。人们开始认识到水印的缺点,印泥发展阶段便进入了“蜜印”阶段,而封泥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image


到了唐代随着书画鉴藏印的崛起,水印和蜜印风靡一时。红色以其明亮、鲜艳、效果引起注意力和兴奋感。同时,也为书画作品增添了亮丽风情。为了达到收藏印突出而流芳百世的效果,许多收藏者开始自行研制独特的印泥。有的在朱砂上做文章,有的则在蜂蜜上想办法。

所以从唐代开始,特别是印谱的诞生,对印泥日益高涨的需求,使印泥制作进入了启蒙阶段。虽然当时的印谱人仍然是注重学术功能,但印谱的诞生,对印章由实用转向艺术起着非常大重要性。


image


到了南宋,为了增加书画的美感,书画家们一般都会在创作完作品后钤上一到二方自用印。书画款印是书画家性情的表露,从印章的内容到钤盖的方式,从钤一印到数印并用,从大小统一到大小、方圆、正异配合使用,无一不是从书画本身考虑,使款印成为书画作品中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到了宋代,印谱的编辑已经非常普遍。印谱的普及,不仅对于学术研究裨益多多,还为文人或印章制作者提供了模仿样式,可以说印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桥梁角色。

到了元代可以说是篆刻创作的倡导期。集古印谱的编辑传世,“印宗秦汉”审美观的确立,篆刻工具书的普及,印学教育活动的展开都为篆刻艺术的打好了基础。


image


直到明代中后期,随着书画家对书画款印的再度重视,让印学又有了一定的振兴。古印谱的重刊以及集古印谱的新编,为明代文人提供了可师可法的范本,为篆刻队伍的不断扩大和篆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时,油印基本取代了蜜印,而蜜印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油印中植物纤维的添入,成为印泥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清初印坛人才济济,随着丁敬浙派的崛起,篆刻艺术进入了其鼎盛时期。这时,喜欢篆刻艺术的学者开始寻访、搜集印人的资料,为他们撰写传记。此外,各种集古印谱、篆刻家印谱、篆刻工具书也相继面世,极大的促进篆刻艺术的蓬勃发展。随着印泥需求量提高,社会分工不断深入,印泥的生产方式也由原来的自产自销,逐步转化为集体制作,作坊生产。


image


晚清印坛在赵之谦等人实践推广下,篆刻艺术已经出现多元发展的格局。而清末民国时期的篆刻发展状况可以归结为清代各个流派的延续。与此同时,如吴隐先辈、张鲁庵等人开始倡导对印泥进行 “复古创新”,在仿照古人精选原材料,精细加工的基础上,开始引入西方原材料、西方实验设备和西方工艺。一时新品印泥开始在喜好书画篆刻的文人大家手中出现,在各种书画篆刻社团中流行。直到今天,印泥市场群雄逐鹿,百舸争流。


image


自起源至今的几千年传承和发展,篆刻印章以书法、章法、刀法在印面上的一步步走来的完美结合,诠释了这门篆刻艺术的风采。印泥也以最默契、恰当的表达方式呈现着方寸艺术美;最终以印迹汇录成册。那一页页链接着远古与现代的印谱,让彼时的金石艺术清晰的呈现在了千百年之后,也成为了中国篆刻艺术赖以传承的重要载体。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