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期玉器主纹双勾线多即玉器行业的专业术语“钩彻法”,但不尽然,只是指多数而言。但晚期纹饰单阴线多是不争的事实。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不少收藏高古玉的爱好者,斜往仅凭是单阴线还是双阴线来-票否决”殷商玉器的真赝,甚至认为单阴线的就是假的,双阴线的才是真的,如此判断殷商玉器的真赝,显然走入了误区。事实是:早期殷商玉器双阴线的多,但也有单阴线,晚期殷商玉器单阴线的多,极少出现双阴线,但有双阴线与单阴线混合的艺术精品。殷商早期玉器双阴线主要用来刻画装饰线条,例如龙、虎等动物肢体的装饰花纹,晚期单阴线主要用来刻画轮廓,包括动物的肢体、人物的五官等。

2.早期玉器纹饰隐起阳纹少,或与阴纹配合,晚期纹饰阳纹多。隐起阳纹或减地阳纹远较阴纹工艺难度大,耗时费工,但艺术表现力也远比阴刻纹饰强。

3.早期玉器肖生动物(如虎)、神怪动物(如龙)身躯上砣刻皿纹、菱形纹、席纹等装饰纹多见,晚期没有,说得夸张一点件没有!

4.早期玉器动物四肢不刻画肢体肌肉轮廓,晚期几乎全部都刻画肢体肌肉轮廓。并出现用阳纹刻画肢体轮廓,仿品中常见既有晚期的肢体轮廓线也有早期玉器装饰纹饰的奇怪现象,反之亦然。

5.早期玉器肖生动物无论圆雕还是平雕,耳朵的纹饰多用两端内卷的云纹表示(有的食肉动物的耳朵用一端内卷来表示,可能在表示另一种食肉动物例如豹子、狼?),晚期圆雕、平雕动物的耳朵均采用减地砣刻,使耳朵中间凹陷耳朵周边轮廓凸起,出现耳蜗,耳朵形象更为生动、准确。陀刻工艺显然比早期复杂而先进。仿品中常出现晚期的造型但耳朵却是早期的。

6.早期玉器肖生动物虎或龙的方形嘴部平均减地并镂空的多,晚期用三条或两条阴刻线刻画成方形嘴,方形嘴部范围内不减地,但嘴部两面对钻不透孔,表示张开的嘴部,不透孔前边有一斜向约成45度角的单阴线,这条阴线的斜向45度角是非常规范的。常见仿品中或者没有这条阴线,或者角度差得太远成了水平线的,这是因为仿造者不知道这条阴线的作用。

这条阴刻线是将嘴前部上下斜向一分为二,表示上下尖锐相对的牙齿,这几乎已成殷商晚期龙虎等凶猛动物嘴部的规范化砣刻技法,有时还出现并列的两个不透孔,圆边相切。相切处形成的三角形表示嘴里尖锐的牙齿,和嘴前的上下尖齿,组成两组尖齿。这一嘴部纹饰的砣刻方法,早期偶有所见,但晚期大量出现。这些嘴部纹饰的细致处理方法,是区别赝品的方法之一。

7.早期玉器中肖生动物的爪趾常常用三条呈L形的阴刻线或人字形、弯曲的短阴线表示,晚期玉器肖生动物的爪趾,均用三条直的单阴线砣刻。由于阴刻线较短,常呈现等边三角形的形状,三角形的尖角指向爪趾上方即足、腿的方向,这是由于玉工传承自前辈已经规范化的砣刻方法,从爪趾边缘起砣,到达需要的长度后收砣,这样就出现了三角形的短阴线。绝不会出现相反的方向即收砣时形成的小三角指向爪趾末端,也不会出现两端平齐没有尖峰的阴刻线。令人惊奇的是,足爪边缘的这三条直而短的阴线,正是商代甲骨文中的爪”字,而现代汉字的“爪”字则明显从甲骨文的“爪”字几乎没有变化的传承而来!殷商早期的玉器,在动物爪、蹄的刻画方面仅在三条短阴线的弯曲程度上与殷商晚期略有区别。这一砣刻技法上的习惯做法,也出现在刻画鱼鳍时的纹饰上。这些纹饰的微小区别,可以观察出仿品最易忽视的漏洞。

8.早期玉器中少见“一面坡”法砣刻的纹饰,即凹形的阴刻线呈现一面略垂直一面倾斜的砣刻法,晚期一面坡”砣刻法大量出现,且多用来表示卷曲的尾巴或卷曲的兽角、龙角。两周玉器中“一面坡”技法几乎已是常例,但不是西周独创,确是渊源自殷商砣玉技法。

9.早期玉器中的肖生动物眼睛的刻画,绝大多数为双阴线砣刻的“臣”字目,甲骨文中的目即为“臣字形。但也常见双阴线砣刻的重环纹眼、双阴线椭圆形眼,也有单阴线砣刻的“臣”字眼、圆眼、菱菱形眼、凸起的圆眼等,晚期玉器肖生动物的眼睛,以上类型的眼睛少见,双阴线砣刻的“臣”字目不见,大量出现的是单阴线砣刻的圆眼、平行四边形、臣 字眼等。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