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见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之密切。作为一个玉雕创作者,在我的创作生涯中,随着经验不断积累,风格逐渐成熟,加之文化素养与生活感悟的沉淀,愈发体会到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我的家乡江西抚州,因历史文化的渊源,留下了大量诗文、字画、雕刻等文化遗产,如今仍可见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砖雕、石雕、木雕、墨绘等传统装饰随处可见。传统手工艺术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环境培养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亲近感与感受力,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我的孩童时期,沿街随处可见手艺人,木匠、锡匠、篾匠,还有捏面人的老师傅都是孩子们围观的对象,在惊异于他们神奇的创造力的同时,也被吸引着,尝试着自己动手做。可以说,儿时的生活为我的创作埋下了一颗种子,而家乡的文化环境则是一片天然的土壤,成长于此,对传统艺术的感知与理解,对传统审美的偏好,是根植于你的文化基因中的。
十八岁时我到福建学习木雕,由此正式踏入传统手工行业,沉浸在这个行业环境中,我越来越发现木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当地,木雕常见于建筑装饰、家居装饰及佛造像雕刻等。架梁上立体雕刻的双龙戏珠,椅背上镂刻的缠枝纹,窗棂上浮雕的花鸟,还有祠堂中供奉的木雕观音……从世俗的生活起居到精神上的宗教信仰,借由雕刻的艺术形式具象地呈现出来,在人们生活的某些角落与细节中,仍可见古风。雕刻艺术以一种不显山露水而又无处不在的方式存在于生活中,它贯穿着人们的世俗生活与精神世界,成为历史与当下,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链接。
玉雕创作同样如此,它看似不像木雕那般广泛存在于生活中,与世俗的距离更远些。但正因如此,其创作的情感表达、与观者的情感共鸣才更应深入挖掘与探究。尤其是玉雕佛造像,作为佛教精神的象征,神佛由遥远的洞窟到人间烟火中的祠堂,以各种不同形式存在,但在世俗生活中,相比仰望一个高高在上的遥远神灵,人们更渴望一个亲近的、能够给予心灵抚慰与愉悦的情感寄托。
因此,我的玉雕创作更注重情感表达,让作品成为传统与当下、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情感链接,进而为观者带来慰藉。对我来说,艺术创作可高置于庙堂,也可进入烟火世俗,而我的创作更接近后者,它源于生活,也将回归生活,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一种圆满。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