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是常见的玉器题材,也是最受欢迎的玉器之一。我们向来便有“男戴观音女戴佛”,这个佛不是指释迦牟尼,而是指弥勒佛。为何女戴弥勒呢?因为在玉器题材之中,弥勒佛是宽容善良、慈悲和蔼的象征,女戴弥勒就是希望女性在操持家务时,不要斤斤计较,小心眼,而是要宽容为怀,与人为善,大度善良,以维持家庭和睦。
弥勒佛在佛教中地位尊崇,为世人广为信奉。相传弥勒将来乃是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个时期,地球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
宗教信仰是中华传统文化内不可磨灭的篇章,时至今日,由于弥勒佛经过大致三次的形象演变后,变得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不再具有以前形象那种庄严凝重的宗教意蕴,变得随和,贴近生活。可以由人随意调侃、揶揄。这是弥勒世俗化的必然结果。据说这个原形是五代时期的明州高僧契此。他常持一布袋乞食,并口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江浙间多以契此是弥勒"分身"示现,故多图画其形象。
这也与弥勒佛的形象有关,传统文化上弥勒佛形象多满面笑容,袒胸露乳,大腹便便,洒脱不拘于形,放荡不羁,平易近人,正是“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那么弥勒佛这一形象从何而来,有何渊源呢?下文便为大家讲讲弥勒佛的故事。
弥勒佛与释迦牟尼为同一时代的人,小时便聪慧异常,相貌堂堂,因而遭人嫉妒,为避祸而遁入佛门。不过因为自小生活优越,弥勒佛即便出家后,仍衣著华丽,好交游,坦坦荡荡,不拘于外表。国王赐的华丽袈裟,别的僧侣不敢接受,他是照穿不误。可见其特殊的习性。而释迦牟尼亦对此另眼相看,并将其定为接班人,许多僧人不以为然,认为其行为举行有别于僧人,且悖于佛理,不可能成佛。而佛祖却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
后人又总结出弥勒佛精神,即在艰苦的条件下,利他且自得,成菩萨道。而现代人则更为推崇弥勒佛“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乐观宽容精神。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