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爱玉、崇玉而又敬玉。
玉的文化有着近万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玉的理念贯穿整个华夏民族的文明史,博大精深;玉是人类东方文明道德与精神的体现,玉以丰蕴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之中。
回首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华人与玉,有着天然的情缘。玉伴随着发仞于亚洲东部大陆的两河——长江、黄河的人类文明的曙光,在辽河、环太湖流域,在齐家、大汶口、龙山,以至历经商周战汉,隋唐宋元(辽金),明清……,从远古走来一脉相传到今天,从未间断。
玉文化的历史与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同根同源,绵延近万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也是一部玉的历史文化。
君子比德于玉。
历史上,玉被视为护佑、尊严、权力、地位、财富和占有的象征。女娲补天、完璧归赵、君德如玉、弄玉吹箫……多少个故事口碑相传,都和玉息息相关。一直以来,玉,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是个美丽的字眼,仅《说文解字》所收的玉部字就达100余个,而由它组成的词汇则更是不计其数,蕴含有高贵、美好、坚贞等文化意义。
今天的我们,依然徜徉在玉的文化滥觞。我们常用冰清玉洁、金玉满堂、玉颜、玉体等来称谓那些美好的人和事。也常用玉字或玉部首的字作为人的名字,可见炎黄子孙对玉的喜爱与崇拜。所以,若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有必要了解有关玉的文化现象。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体被人喜爱、尊崇,大概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这种物体的材质美 和造型美,使人产生审美愉悦,这是有形的;无形的是物体所承载的、隐含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精神上的认同和喜爱。
玉的文化与青铜文化和陶瓷文化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材质是人制作的,而玉器的材质是天然的,是有灵性的。由此可以说,玉器是 “天人合一” 的产物。
我以为,古代玉器文化,是我们当代玉雕艺术之根;美轮美奂的当代玉雕艺术,是古之玉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古代玉器文化的范畴,泛指1911年以前的玉器。“古玉”理论上讲不可以再生,是我们现代玉雕的传承之源。当代的玉石雕刻是我们的不断创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作品,题材广泛,千姿百态且工艺精湛,令人神情往之,爱不释手。新旧有别,鉴赏“新玉”比“古玉”轻松,不必纠结年代也无须考证真伪,这是很多人喜爱和收藏当代玉石雕刻作品的缘由。
然而,无论是古代的玉器,还是当代的玉雕,若考量其优劣,大体是从 “质、形、意、工” 这四个方面来把握,综合而得出结论。
新中国以来,当代的玉石雕刻艺术焕发青春,繁花似锦,几十年的发展成就蔚为大观。客观地看,当代玉石雕刻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即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的发展阶段和本世纪前后的十几年新兴时期。
这两个阶段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历程息息相关,与大众的物质生活提高和精神需求提升的过程亦步亦趋。两个阶段是传承和接续的关系,形成了当代玉雕艺术的全部过程。
两个不同的阶段,两种不同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的国家“计划经济”时期,七、八十年代的玉石雕刻是“产品”。当时全国的玉雕厂都是为外贸服务,“出口创汇,为国争光”,行业为国家换取外汇而生产,担负着神圣的使命。
本世纪前后,玉雕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是“作品”也是“商品”。松绑后的艺术如春天莺飞草长,富裕起来的民众趋玉若鹜,使得当代的玉石雕刻艺术,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在行业的形式上,上世纪的玉雕,是工厂组织的创作生产;进入本世纪的后一阶段,是个人领衔的工艺作坊。近十几年,玉石雕刻艺术更是迎合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时代需要,以多姿多元的玉石珠宝首饰的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
从每年的各专业评奖的活动,可以看到当代的玉雕所呈现的艺术性、时尚化的趋势。当代玉雕艺术的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个性化:创意的个性化,材料的个性化、款式的个性化、配伍的个性化。珠宝玉石首饰在追求品位、时尚、前沿的同时不失传承,以鲜明的特色,诠释着大众审美情趣的时代感和多样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当代玉雕人,我有幸经历了琢玉在当代完成的“工具蜕变”,见证了行业的历史性的跨越。上个世纪的玉雕,还是使用的铁工具头加金刚砂;而跨世纪前后出现的钻石粉工具和高速玉雕机,带来的彻底性的琢玉工具的变革,从而结束了玉雕行业自汉以来承袭2000多年的铁砣历史!此乃幸莫大焉!
当代先进的玉雕工具无坚不摧,可以随心所欲的尽情雕刻;微电子高科技的运用,简直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我们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然而,我们是在创作着“玉雕”?还是在任性地“雕玉”?我们雕刻出来的东西,是否还能够称之为尊贵而高雅的“玉器”?我想,这个命题,不仅值得当代的玉雕大师们思考,也是中华玉器文化传承的一份责任。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