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佩戴手镯这一文化现象,起源甚早,旧石器时代已有,在新石器时代己普遍流行。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在胳膊上佩戴镯作为配饰呢。这要从环状石斧谈起。

古人打猎,目的在吃肉饱腹,是为了生存。不论食肉(凶猛)动物也好,食草(温顺)动物也好,都是猎取的目标。食草动物没有攻击人的能力,它们发现有人的时候,马上就跑,人是追不上的,肉是吃不了。若是遇到食肉动物,你想吃它的肉,它也想吃你的肉。它对于人是有杀伤力的,如果靠近了人的身边,对人来说是很危险的。

人为了猎取食物,又不被伤害。就要采取远程攻击的办法。看到了猎物,就马上投掷兵器把猎物打伤了。这样,腿快的就跑不快了,凶猛的也减少了它的攻击力。远古人类打猎多用石头,一见到猎物,大家一起丢石头,石头相当于子弹一样打过去。这样就会给猎物造成伤害。但是,打猎的时候,石头不见得到处都有,小石头杀伤力太弱,大石头又不方便携带。怎么办呢?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根据人们的经验。预先把石头找好,而且磨成圆饼形,中间厚,边缘薄。做成好像现在运动会中的铁饼一样,在当中又挖了一个粗的圆孔。他们这样设计的理由是:

一、圆形的东西容易投掷的远;

二、中间厚为了增加它的重量,边缘薄是为了增加杀伤力;

三、中间那个孔是为了方便携带。

(此图出自那志良先生编著的中国古玉图释)  

大家出去打猎,再出发的时候,每个人都戴几个。遇到了野兽,大家马上取下来掷出去,打猎是方便多了,这种兵器就是所谓的环状石斧。

到弓箭和长矛发明之后,没人再用这种东西打猎了。慢慢的,它由兵器(生产工具)环状石斧,变成了配饰的用的手镯。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手镯,是俄罗斯考古学家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山脉,发现一个据说已有4万年历史的手镯(另一说法是6.5万-7万年),这个手镯是史前人类——丹尼索瓦人的作品。丹尼索瓦人和现代人、穴居人是数万年前人类族谱中共同生活的3个截然不同的成员。令考古学家们惊讶的是手镯的精湛做工,工艺水平不亚于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手镯现存于俄罗斯西南部城市新西伯利亚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历史文化博物馆。

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地区庙底沟类型至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中游地区的磁山、裴李岗文化到仰韶、龙山序列文化,黄河、长江下游地区北辛、大汉口、龙山文化系列到河姆渡、马家洪、裕泽、良诸文化系统,长江中游至汉水流域,以及西南、华南、北方的其它地区的考古发掘,都有重要的实物手镯出土。

      而且,新石器时代的手镯已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不仅表面磨制光滑,而且有的还在手镯表面刻有一些简单的花纹。

商周至战国时期,手镯的材料多用玉石。无论是手镯造型还是玉石色彩,都显得格外丰富。除了玉石以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金属手镯。

西汉以后,由于受西域文化与风俗的影响,佩戴臂环之风盛行,臂环的样式很多,有自由伸缩型的,这种臂环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环的大小。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寝,得玉臂之,功侔鬼神"。还有一种叫作"跳脱"的臂环,如弹簧状,盘拢成圈,少则三圈,多则十几圈,两端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用于调节松紧。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

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臂钏。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这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热衷。据史书记载,崔光远带兵讨伐段子章,将士到处抢掠,见到妇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钏。可见当时戴臂钏的女子并非少数。

(上图为簪花仕女图局部图,右边的女子手戴臂钏)

唐宋以后,手镯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高度发展,有金银手镯、玉手镯、镶宝石手镯等等。造型有圆环型、串珠型、绞丝型、辫子型、竹子型等。

到了明清乃至民国,以金镶嵌宝石的手镯盛行不衰。在饰品的款式造型上、工艺制作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更加复杂多样工艺已经非常成熟,镶嵌技术盛行。 

如今,佩戴手镯已然成风,手镯之于女性,如清风拂面,却能风华自起,给人独特的优雅之气。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你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