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一种“折腾”:一种不满于现状的“折腾”,一种随技法水涨船高的“折腾”,更是一种显露审美的“折腾”。在一切“折腾来”、“折腾去”的过程中,一块顽石随之改变,也包括制玉者的人生。而出生于80年代的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人张美平就是这样一位热爱“折腾”,在“折腾”中找到自己的玉雕之路的玉者。

张美平,男,从事玉石雕琢十八年,获得了国家高级技师、海派玉石雕刻大师、安徽省玉石雕刻大师等美称,还担任安徽省玉石雕刻商会副会长、安徽省工艺美术促进会玉雕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会员、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会员、安徽省徽派玉雕文化协会会员等职务。

image

他才华横溢,拜海派玉雕大师吴新观门下,大师悉心传授和指点让他进步神速。同时他又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揉合不同艺术特点,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构思巧妙、线条简洁,浑然一体,宛若天成。在业内赢得广泛的赞誉,被誉为“最具潜力的玉雕师”。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笔者找机会拜访了张美平本人。

很多人很难将眼前待人随和、话语温和的张美平与玉雕大师联系起来。可这就是一个真正的玉雕大师,平静而不失激情,内敛而又思维活跃。在简短的接触中,他的言语间流露出对玉的爱,对玉雕的痴迷,让人立刻感觉到张美平对玉以及玉雕的深厚理解,。

一个仅仅30多岁的男人是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玉雕界崭露头角的,其中的艰辛和努力只有张美平自己知道。在今年的海派玉石雕刻大师评选的现场大赛上,一块形状普普通通的玉料,在张美平认真审视构思之后,凭借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一张大师的珍贵证书。这份荣誉更是张美平大师多年在玉雕上的辛苦与努力,痴迷与执着的证明和褒奖。

“呵呵,我不是大师,我只是希望探索自己的风格和创新之路,同时审视下自身的价值。”面对期待已久的荣誉,张美平却异常平静。他说着微微一笑,脸上透着腼腆。在他眼里,玉雕需要经过精妙的构思和感悟,“一块玉石就像本厚厚的书,你想了解它,就要精心读它,读懂后才能琢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我只不过是读懂了关于美的一点规律。”

张美平时常回忆起那十多年的求艺之路,很有感触。说到总是每两年,就会出现一个瓶颈,但自己只能不停实践,不停思考,慢慢就知道了其中的奥妙。从明清件的简洁明快,到海派的深入肌肉骨骼的雕刻把握,张美平一直在体悟。为此,张美平还拜了上海复旦大学的教授学习西方素描,每个周六就去老师位于徐汇区龙华寺的画室练习,如痴如醉地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他笑称,每天晚上的加班费都给了素描室。

当一个人的天赋和思考碰撞在一起,才能将一个人的风格慢慢熏陶出来。正是这段潜心学艺的历程,加上大师们的悉心传授,让年轻的张美平进步神速。于是,2007年,他回扬州开了玉雕厂,2009年又将厂搬到了上海,并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开始从一个玉雕工匠向玉雕大师转型。其间,他一边创作,一边四处寻找高手继续学艺,他博采众长,揉合不同艺术特点,慢慢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不断将海派玉雕的工艺特色发扬光大并加以精巧表现。近几年获得神工奖、玉龙奖、玉英奖、九龙杯、徽工奖等多项行业大奖。

张美平把玉雕技术升华成玉雕艺术

有人评价,张美平对玉石雕刻有独特的理解,他的艺术风格在吸收传统玉雕技艺精髓的同时,又开拓创新融合现代元素,既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审美意境,雅俗共赏。而在张美平眼中,玉的正能量,外部表现的是工艺、是技巧;内涵的是功力、是功夫。他在心里有着超越常人的体悟,玉雕作品有了魂魄才会有生命。

对于张美平来说,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正是不辜负每一块美玉的制玉之道。在近二十年中,张美平除了保持着对玉雕持久不散的热爱外,还磨练出了自己的玉雕哲学,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学习玉雕艺术、不断思考和提升自我。就是这种对木雕艺术的痴迷使得张美平不断遇到瓶颈,又不断采取各种方式克服,正如我们所知,在克服这些困境之后,他获得了更高的玉雕境界。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