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两点半,在西乡街道大益广场的“玉唐展厅”见到了传说中的琢玉大师冯志文先生,中等个头,穿一身黑色唐装,右手腕上戴着一串黑色的翡翠手链,面容清瘦,精神却很好。也许是经常跟玉器打交道的缘故,一双眼睛分外明亮,再加上下颚的一捋胡须,果然有大师的风范。他接过记者的名片,看了一眼说:“我可比你多了两条腿呦!”他姓冯,记者姓马,可不是多了两条腿吗?冯先生的幽默,让采访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很多。

 一块石头的生命再现
  要把一块普通的原石创造成有意义、有价值的艺术品,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冯志文告诉记者,他同样遵循着玉器雕琢的选料、剥皮、设计、粗琢、细雕、修整和抛光等基本工序,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地方。
  选料: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素有“石痴”之称的冯志文,对石头的痴迷是出了名的,只要看到喜欢的石料,就挪不动脚步。但他对于原料的选择有着自己的原则:只选自己喜欢的。即选择适合自己有感觉的,符合自己设计思路的原料。这就要求在买原料的时候,要读懂石头,从外表到内部做出大致正确的判断。冯先生最喜欢高质量、色彩丰富的或者最有创意价值的原料,他认为这样的石料,发挥的空间较大,容易创作出精品。
  对话玉石
  得到石头以后,冯志文还会面对着石头,与其对话。所谓的对话,冯志文解释说:“石头用它的色彩和纹路质地形态说话,而我只能用心去观察和体会,寻找共鸣,这个颜色可以怎么用,那个纹路可以怎么走,再将其和心中设想进行反复沟通协商,最终达成一致。”
  奇思妙想出来的创意
  对话之后,便到了玉雕最关键的一步创意设计。好的创意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可以让一块平常的石料变成一个瑰宝。凡看过冯志文玉雕作品的,无不为他独特的创意而惊叹。当被问及创意的来源,冯先生嘿嘿一笑,给出了两个字:“联想。”冯志文的工作室中有一个很大的桌子,桌子上放满了从各地买来的石料,他每天都对着这些石头,左看右看,然后天马行空地联想一通。寻找创意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痛苦,又夹杂着快乐的过程。一次次的初稿显现,然后再一次次的被否定掉,直到想出让自己满意的创意。
  雕刻成品
  有了好的创意,确定了设计稿,就剩下雕刻了。雕刻时,冯志文有着拼命三郎的劲头,可以连续几天不吃饭、不睡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玉雕世界中,带着一种兴奋和激情一直持续到作品最终完成。雕琢过程中经常遇到玉肉中出现不理想的色彩、质地变化等情况,但是冯志文善于利用所发生的变化,随机应变进行改动,这种情况就像战斗,亦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要点。理想的设计构思,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障碍,有苦有乐是琢玉的必然过程。

一个苹果的传说

  在2008中国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一个削了一半的玉苹果,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凭借出色的创意《苹果》获得了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天工艺苑·百花杯”优秀奖。冯志文说,这个《苹果》诞生的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2006年,冯志文在一个老板那里相中了几块石料,老板又顺带搭售了几块材质不怎么好的石头给他。其中一块材质很普通的石料,一直放在冯志文工作室的桌子上,他每天对着它左看右看,就是想不出好的点子。放弃吧,这好歹也是自己辛苦淘来的石头,他不甘心;不放弃吧,可一直想不到好的题材。就这样,这块石头一放就是两年多。
  一天,他在家里闲来无事,准备削个苹果吃,刚削了一半,有人敲门,他便放下苹果去开门。等他接待完客人再回头看刚才削了一半的苹果,却发现削掉皮的部分已经被氧化,变成了暗黄色。
  他灵机一动,仿佛想到了那个让他头疼了数年的石头该怎么处理了。但是,他并没有急于动手去做,而是接着削了几个苹果,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削皮时的力道,并观察苹果果肉颜色的变化。在有了十足的把握之后,他便开始动手雕刻,两个月后,一个被削了皮的苹果大功告成。石头的红皮成了苹果的皮,内部方圆形的石料成为削了皮的果肉,一块根本不被人看好的石头,在绝妙的创意下,脱胎换骨,成了一件玉雕佳作。一位商人慕名而来,愿意出高价买下这件佳作,被冯志文婉拒了。“这个作品对我有特殊的意义,我要自己收藏。”冯志文说,“苹果出来以后,很多人模仿我的创意,有不少人都劝我把这个创意申请专利,我也没有申请。不管别人怎么模仿,《苹果》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第一个想到这个创意的人是我!”说到这里,冯志文得意地一笑,神态像一个得到奖赏的孩子。
  玉雕人生禅意做伴
  1966年,冯志文出生于粤西北广宁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素有“竹子之乡”的广宁县,气候温和,森林茂密,溪流众多,山清水秀。儿时的冯志文,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有山水、草木、虫鱼陪伴的地方。20岁时,冯志文考入广宁的广东绿玉雕刻厂,1989年进入珠海玉器厂深造。从此他离开家乡,开始了长达20几年的雕刻之路。虽然此后他回家的次数很少,但是家乡的一草一木,已经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里。多年以后,这些童年的记忆,成为他灵感的源泉。
  在珠海,他遇到了现在的爱人陈翠凤。两人先后成为香港玉雕大师谭锦文先生的弟子,在枯燥的学艺生活中,俩人相互有了感情。1992年初,两人结婚,1993年,小两口买了机器,开了一间玉器加工厂。到了2000年,工厂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家里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冯志文创立了“玉唐工艺创作室”,开始钻研属于自己的事业。
  冯志文说:“在工厂里,都是应客人的要求来做,人家要如意,你就得做如意,不可避免地受到商业利润的影响。但是,我想随着自己的心意,做我真正喜欢的东西,所以我开了玉唐,这是我自己的天地,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自由的创作气氛下,冯志文雕刻才华开始显露出来。创作出《一叶一世界》,《爱》、《蛙鸣九重天》、《秋韵》等一批佳作,不仅创意独特,还拓展了传统玉石雕刻题材,巧用俏色,令人拍案叫绝。冯先生说,这是他从小生活的“那个没有围墙的大公园”给他带来的灵感,记忆中的树木、花草、昆虫、家禽都被他一一信手拈来,雕刻在玉石上。一片荷叶、一只鸣蝉、一群小鸡,一片竹子,经过他的重新组合,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冯先生雕刻的佛教人物也自成一派,生动传神,观音造像优雅、慈祥、端庄;弥勒佛笑容超凡脱俗。冯志文告诉记者,在长期的佛教人物玉雕生涯中,博大精深的佛家思想、佛学故事不仅给带了创作上灵感,也给他带来了心灵上的宁静。
  2008年以来,冯志文先生的玉雕陆续在全国玉雕界举办的各种大奖评比中取得金奖、最佳工艺奖、最佳创意奖、银奖等。2010年10月又获得了中国青年玉石雕刻艺术家的称号。最近,冯志文又凭借《艺术人生》获得“2011中国玉石器”百花奖最佳创意奖。但他似乎对于这些奖项看得很淡,在带着记者参观他的个人展厅时,有一幕令记者记忆深刻,他看到展台上不少奖杯都放在展品的前面,马上叫来工作人员说:“人们是来看作品的,不是来看奖杯的,把它放得那么靠前不适合!”在他的指导下,工作人员很快将奖杯的位置做了调整。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