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至汉唐,近溯明清是她的历史年龄,内外兼修,风格不拘是她的考究手法”,谈起镇平玉文化,河南晶雅福宝石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明浩就滔滔不绝,仿佛“她”就是自己的毕生知己一般。

周明浩和镇平县万千从事玉雕行业的年轻人一样,依托玉雕产业开辟创业之路,略有不同的是,80后的他不仅靠玉生财,更是发自肺腑地喜欢品玉,痴迷玉雕技艺。“玉温婉润泽,不仅可以修饰外在之美,更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内心的境界,我要在创业的过程中传播玉文化”。

志存高远 潜心钻研学技艺

高中毕业后,家境贫寒的周明浩只能暂时放弃求学梦想南下深圳打工,18岁的他在五金厂当过电焊工,在黄金手饰店做过镶嵌工人,虽然都是很辛苦的工作,但他一直踏实勤恳,务实重干。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匠人”,完成曲线救国的“创业梦”,他不断在能够多方位打磨手工技艺的工作上奋力拼搏,凭借虚心好学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终于熟稔了多门手艺,尤其是精通了珠宝镶嵌技术。

2005年,他在深圳开办了只有15平方米的黄金镶嵌小手工作坊,凭借超人的毅力和干劲,2010年,小作坊发展成为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年创利润50余万元的小型工厂。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桶资金积累后,周明浩离自己规模发展玉雕产业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乘势而上 抓住机遇借东风

“时势造英雄,永当弄潮儿”,周明浩常用这句口头馋激励自己。

2013年以来,镇平县大力推进“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积极搭建服务创新创业的“港湾式”平台。在特色玉雕产业上,依托“中国玉雕之乡”等亮丽的标签,突出创新引领和产学研紧密结合,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产业谋划、宣传推介、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对创业者的支持力度。

周明浩看准这次机遇,决定以镇平玉雕生产为核心,以深圳销售渠道为窗口,回乡创业开辟新篇章。

2014年12月,周明浩在涅阳街道办事处的配合下,回乡成立了集黄金白银、玉石珠宝加工销售以及玉石原材料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河南晶雅福宝石有限公司。

另辟蹊径 探索创业新思路

当下从事玉雕行业的人数较多,但大多数为家庭式小作坊,作品过度依赖于模仿,缺失创作能力,这样的运营模式久而久之不利于玉雕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周明浩深谙其中的道理,他及时更新理念,以创新为轨,以文化为魂。

黄金镶嵌艺术具有更多的延展性,可以弥补雕刻艺术的诸多不足,鉴于此,周明浩巧妙地将玉雕艺术与黄金镶嵌完美结合起来,糅合跨界之美。在设计上,他重金聘请6名独立设计人才协助自己,汲取深圳、广州等时尚界前沿阵地的设计理念,在指尖上激活艺术,用个性化思路唤醒每一块过手的石头,打造高端定制玉雕作品。2015年,公司推送的“富甲天下”和“狮子印章”被评为“万国玉宝杯”优秀奖。

市场的竞争很残酷,唯有多方强强联合、互补优势资源才能不被淘汰。销售模式上,他探索线上线下与电视购物渠道多轨并行模式,在与湖南快乐购电视台的合作中,仅3个月销售收入就达300余万元;业务合作上,他与香港周大生、台湾商会结为长期合作伙伴,签订定向供货协议,每月达1300万元;玉料来源上,公司成为镇平县唯一具有玉料进出口权限的企业,与俄罗斯、加拿大当地公司达成长期的双向供给关系。

公司在周明浩的带领下走大师化创作、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国际化推介之路,重视人才高地、文化高地和精品高地的联合打造,现已发展成为年产300万件精美金镶玉,提供140余个就业岗位的企业,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2014年被河南宝玉石协会授予“和田碧玉品牌第一家”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 情浓于水常感恩

一名匠人,初心就是在做大产业的同时传播玉文化,传承玉技艺。“我们身在省级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公司将重点培育高端玉雕人才,让镇平玉雕依托艺术,撑起文化大产业的旗帜”。周明浩谈起当下流行的“不忘初心”,把这段心声当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魂牵梦绕恋故乡,报效桑梓情未央”,周明浩坦言,其实自己内心最大的初心还是想用实际行动回馈家乡。

在王岗乡鄢沟村,为使家乡父老有个活动场所,他主动拿出3万元建成村文化大院,购买大量健身器材,并投资5万元支持村村通工程。村里的五保孤寡老人家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出没的身影,送去的米面油盐和几百元的零花钱里满含温热的爱心。同时,他先后帮扶王岗乡鄢沟村5名贫困生,包揽他们每年的学费及生活费,并主动承担村里的脱贫任务,为36位贫困户提供对口岗位,确保他们年收入5万元以上。

玉给周明浩带来了财富,也润泽了他的人生和品质……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