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强:1974年生于苏州,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平面设计师协会副主席,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苏州市职业大学客座教授。

姚永强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姚永强是个多面手,多才多艺,除了画画,还能写文章会拍照,职业和责任使然,热心和善意使然。这个社会的基本现状就是:能者多劳。所以,我们平常见到的永强总是匆匆忙忙、风风火火、马不停蹄、日理万机、忙忙碌碌、孜孜不倦地为他人做嫁衣裳,乐此不疲。

姚永强本来是个画家,而在我日常的接触中,或许把他称之为艺术家才更为贴切。这不仅在于他既沉浸于水墨,还热衷于摄影,这已经是艺术的跨界;还在于他既沉浸在水墨艺术创作,又热忱于陶艺、缂丝、服饰等各行各业各门各类的合作,所谓艺术的衍生。

这与其是说他创作题材的可塑性,毋宁说是他艺术风格的可融性。关于姚永强的画,特征还是很明显的,他的湖光山色,他的烟雨迷蒙……过目难忘。他善于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图式化、符号化和标识化,这就让他的创作尤其符合这个时代——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迫切需要耳目一新的时代。姚永强的艺术创作既有中国绘画传统继承的一面,也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一面。可以说因缘际会,相得益彰;也可以说是恰逢其时,躬逢其盛。

苏州,这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城市,一直坚持用心地做好“双面绣”,一面展现的是为世界所瞩目的经济发展建设,而另一面依然保留着为世人所惊羡的文化历史传承。

自明代以来盛名远扬的苏作工艺千百年来,源远流长。苏州人一直津津乐道的两件事:吴门画派和苏作工艺,其实是一回事。在明代,苏州以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成为当时中国艺术的最高丰碑,他们从皇家殿堂、文人书斋,走向凡俗社会,他们将水墨丹青为己所“用”,实现了艺术的生活化。因为有文人的参与,从此,刺绣、缂丝、玉雕、核雕、家具等苏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且一直延续至今,惠泽后世。

从这个角度来说,姚永强就是吴门艺术的传承者。明代,那些文人把艺术带进了传统工艺,使其日常化、雅致化。“苏作”应运而生,不再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手工活,而是有生命活力的工艺代表。今天,姚永强把水墨艺术与传统工艺进行嫁接,让享誉世界的“苏作工艺”有了当代语境。

毫无疑问,扇子,只是其中的一项。一把折扇,开合之间,蕴含着吴门的人文历史。从制扇工艺到绘制成品,凝结了苏作工艺巧匠的匠心独运,和文人墨客的人文底蕴。苏扇已独领风骚数百年,风雅於吴门,深受各界人士喜好,成了人们把玩之藏品。在今天,扇子的修饰意义早已大于其功用,不止于怀旧,有修身,还有养性……也让更多的人体会了一种生活的意义。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